形容流星的詞語
形容流星的詞語:1. 火流星;2. 燃燒的流星;3. 閃耀的流星;4. 飛馳的流星;5. 明亮的流星;6. 消失的流星;7. 追逐的流星;8. 拖尾的流星;9. 軌跡明顯的流星;10. 快速穿越天空的流星;11. 彎曲的流星;12. 爆炸的流星;13. 急速飛行的流星;14. 長時間存在的流星;15. 神秘的流星;16. 巨大的流星;17. 神奇的流星;18. 驚人的流星;19. 令人驚嘆的流星;20. 神話中的流星
形容流星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流星 | 流星 (天文現象)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并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有單個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幾種。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進入大氣層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間。人們通常為它賦予美好的意義,認為看到并對著流星許愿就能實現心愿。 |
火流星 | 火流星 (天文現象)火流星是一種偶發流星引,通常火流星的亮度非常高,而且會像條閃閃發光的巨大火龍劃過天際,有的火流星會發出“沙沙”的響聲,也有的火流星會有爆炸聲,也有極少數亮度非常高的火流星在白天也能看到。在天空中最令人驚艷的天文現象。 |
流星錘 | 流星錘 流星錘:軟兵器 流星錘:游戲《三國志曹操傳》中的武器 流星錘:大型娛樂設施 流星錘:小說《說唐》中的兵器 |
流星鎚 | 流星錘 流星錘:軟兵器 流星錘:游戲《三國志曹操傳》中的武器 流星錘:大型娛樂設施 流星錘:小說《說唐》中的兵器 |
流星趕月 | 流星趕月【解釋】象流星追趕月亮一樣。形容行動迅速。【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四回:“那一頓如流星趕月,風卷殘云,吃得罄盡。”【示例】放開馬蹄,如~一般,一口氣就跑有三十余里。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四回【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形容行動迅速 |
流星馬 | 流星馬 流星馬,讀音liú xīng mǎ,漢語詞匯,指古代通訊兵的通稱。 |
流星馬 | 流星馬 流星馬,讀音liú xīng mǎ,漢語詞匯,指古代通訊兵的通稱。 |
流星報馬 | 流星報馬 流星報馬,是一個成語,古代指通訊兵。 |
流星趕月 | 【解釋】象流星追趕月亮一樣。形容行動迅速。【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四回:“那一頓如流星趕月,風卷殘云,吃得罄盡。”【示例】放開馬蹄,如~一般,一口氣就跑有三十余里。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四回【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形容行動迅速 |
流星報馬 | 流星報馬 流星報馬,是一個成語,古代指通訊兵。 |
大步流星 | 大步流星【解釋】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四:“聽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邁過去,把它牽上。”【近義詞】健步如飛、追風逐電、風馳電掣【反義詞】慢條斯理、姍姍來遲、老牛破車【語法】主謂式;作狀語;用于走路 |
流星掣電 | 流星掣電【解釋】比喻迅疾。同“流星飛電”。 |
流星飛電 | 流星飛電【解釋】比喻迅疾。 |
快步流星 | 快步流星【解釋】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
流星掣電 | 【解釋】比喻迅疾。同“流星飛電”。 |
飛流 | 飛流 (海宴小說《瑯琊榜》中人物)海宴小說《瑯琊榜》中人物,主人公梅長蘇貼身侍衛,外型俊美的少年,被梅長蘇寵如幼弟。 曾被秘忍殺手組織以藥物控制而導致心智不全,武功奇高,奇絕狠辣,給人感覺每天飛來飛去,行蹤不定,天下少有敵手。獲救于梅長蘇后(亦有說是藺晨),心中只有其一人,只聽梅長蘇一人的話,始終以一顆單純之心陪伴著梅長蘇一步步走完艱難的沉冤昭雪之路。最怕藺晨,不希望他到來(藺晨喜歡逗他,而他不辨真假。不過,藺晨不逗他時,兩人之間相處還算和諧)。 飛流 (漢語詞語)飛流有三種意思:1.快速飛行。 2.指瀑布,飛泉。3.流星。 |
流星雨 | 流星雨 liúxīngyǔ[meteor (or meteoric) shower] 地球與流星群相遇時,短時間內出現許多流星,像下雨一樣 |
微流星體 | 微流星體 微流星體(也稱為微隕星、微流星或流星塵)宇宙空間細小的巖石顆粒,是微小的流星體。 |
急如星火 | 急如星火【解釋】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從空中急閃而過。形容非常急促緊迫。【出處】晉·李密《陳情表》:“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示例】閨臣心內雖~,偏偏婉如同田鳳翾的哥哥田廷結了婚姻。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四回【近義詞】急于星火、火燒眉毛【反義詞】從容不迫、慢條斯理【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非常急促緊迫 |
天象 | 天象 天象,是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天象是古代中國星占家對天空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泛稱。現代通常指發生在地球大氣層外的現象。 如太陽出沒、行星運動、日月變化、彗星、流星、流星雨、隕星、日食、月食、極光、新星、超新星、月掩星、太陽黑子等。 |
奔星 | 奔星 奔星是指流星。流星體以幾十公里每秒的速度穿入地球大氣層而產生的發光現象。 |
急于星火 | 急于星火【解釋】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從空中急閃而過。形容非常急促緊迫。【出處】晉·李密《陳情表》:“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賊星 | 賊星 賊星即晴朗的夜空中,在閃爍的繁星中間常常劃過一道白光,稍現即逝,我國民間稱為"賊星",天文學上叫流星,亦即妖星或彗星。 |
賊星 | 賊星 賊星即晴朗的夜空中,在閃爍的繁星中間常常劃過一道白光,稍現即逝,我國民間稱為"賊星",天文學上叫流星,亦即妖星或彗星。 |
急於星火 | 【解釋】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從空中急閃而過。形容非常急促緊迫。【出處】晉·李密《陳情表》:“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四星 | 四星 四星既是蒼龍﹑白虎﹑朱鳥﹑玄武四星宿。分別指瑞星、妖星、流星、客星 。 |
犇星 | 犇星 bēn xīng 犇星 流星。《漢書·揚雄傳上》:“掉犇星之流旃,彏天狼之威弧。” |
星火 | 星火 (美國DC漫畫旗下超級英雄)星火(Starfire)是美國DC漫畫旗下超級英雄,漫畫中曾有多個以此為名的人物,星火通常指的是女性超級英雄柯莉安妲(Koriand'r)。 星火本名柯莉安妲(Koriand'r),初次登場于《DC Comics Presents》第26期(1980年10月),由馬芙·沃夫曼(Marv Wolfman)和喬治·佩雷斯(George Pérez)創造,是一名擁有許多超能力的外星公主。 星火 星火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xīng huǒ,意思是由遠處大火飛來的火星或余燼點著的火;流星一瞬即逝的光,比喻迫切、緊急。 |
星馳電發 | 星馳電發【解釋】指迅速如流星閃電。 |
星馳電發 | 【解釋】指迅速如流星閃電。 |
賁星 | 賁星 流星 賁,通“ 奔 ”。《淮南子·天文訓》:“蠶珥絲而商弦絕,賁星墜而 勃海 決。” 高誘 注:“賁星,客星也,又作孛星。” |
大滑 | 大滑 詞語解釋 流星的一種。《晉書·天文志中》:“飛星大如缶若甕,其后皎然白,長數丈,星滅后,白者化為云流下,名曰大滑。” |
飛星 | 飛星 飛星:漢語詞匯 飛星:單機游戲《神舞幻想》第一男主角 飛星:動畫《激戰奇輪2》角色 飛星 (漢語詞匯)飛星是漢語詞匯,拼音fēi xīng ,意思是流星。 |
賁星 | 賁星 流星 賁,通“ 奔 ”。《淮南子·天文訓》:“蠶珥絲而商弦絕,賁星墜而 勃海 決。” 高誘 注:“賁星,客星也,又作孛星。” |
飛星 | 飛星 飛星:漢語詞匯 飛星:單機游戲《神舞幻想》第一男主角 飛星:動畫《激戰奇輪2》角色 飛星 (漢語詞匯)飛星是漢語詞匯,拼音fēi xīng ,意思是流星。 |
玉弩 | 玉弩 .玉弩,漢語詞匯。 拼音:yù nǔ 釋義:1、流星。古代認為流星現,是天下將亂的征兆。2、玉飾的弓。 |
星流霆擊 | 星流霆擊【解釋】指如流星閃電。形容迅猛異常。 |
電掣星馳 | 電掣星馳【解釋】如閃電和流星似的掠過。比喻迅疾。【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十三妹]回頭向大家說聲請了,霎時間電掣星馳,不見蹤影。” |
電流星散 | 電流星散【解釋】比喻迅速消散。【出處】清·沈起鳳《諧鐸·獺祭》:“鹯曰:‘君善捕魚,我善捕雀,而雀之見我者,往往曉音駭翼,電流星散,以至十不獲一。’” |
流星拐 | 流星拐 流星拐,踢彩球的一種技法。騰起一腳,同時以別一腳從身后踢球。 |
疤瘌流星的 | 辭典解釋疤瘌流星的 bā la liú xīng de 形容粗糙多疤痕的樣子。 《紅樓夢.第六七回》:「這果子樹上都有蟲子,把果子吃的疤瘌流星的,掉了好些下來。」 |
眼若流星 | 辭典解釋眼若流星 yǎn ruò liú xīng 形容眼睛明亮。 《三國演義.第一○回》:「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 |
嘎巴流星 | 辭典解釋嘎巴流星 gā ba liú xīng 干凝固結而污穢的樣子。 如:「瞧你這身衣服嘎巴流星的,還不去找件干凈的換下來!」 |
電掣星馳 | 【解釋】如閃電和流星似的掠過。比喻迅疾。【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十三妹]回頭向大家說聲請了,霎時間電掣星馳,不見蹤影。” |
彴約 | 彴約 彴約zhuó yuē,漢語詞語。釋義為流星的古稱。 |
彴約 | 彴約 彴約zhuó yuē,漢語詞語。釋義為流星的古稱。 |
韶光似箭 | 韶光似箭 韶光似箭,成語,意思是美好的光陰像飛箭一樣流逝,出自《流星馬》。 |
星流霆擊 | 【解釋】指如流星閃電。形容迅猛異常。 |
瞵盼 | 瞵盼 詞語解釋 《楚辭.王褒<九懷.昭世>》:"流星墜兮成雨,進瞵盼兮上丘墟。"洪興祖補注:"瞵,力辰切,視貌。"一說,與"瞵2?"義同。參閱聞一多《古典新義.楚辭校補.九懷》。 |
流星十八跌 | 流星十八跌 liú xīng shí bā diē,ㄌㄧㄨˊ ㄒㄧㄥ ㄕㄧˊ ㄅㄚ ㄉㄧㄝ,武術中的一種跌撲招數。 |
連錘 | 連錘 連錘,漢語詞匯,拼音是lián chuí,意思是流星錘。 |
電流星散 | 【解釋】比喻迅速消散。【出處】清·沈起鳳《諧鐸·獺祭》:“鹯曰:‘君善捕魚,我善捕雀,而雀之見我者,往往曉音駭翼,電流星散,以至十不獲一。’” |
連鎚 | 連錘 連錘,漢語詞匯,拼音是lián chuí,意思是流星錘。 |
星流 | 星流 星流:星流星動解釋 星流:漫畫《山海迷蹤》中的角色 星流:歌曲 |
地平坐標系 | 地平坐標系 地平坐標系是一種最直觀的天球坐標系,和我們日常的天文觀測關系最為密切。例如,在晴朗的傍晚,觀測者經常可以看到人造衛星在群星間的運行,和大量的流星現象,它們的運行速度都很快,用什么方法能夠快速、簡便地記錄下衛星或流星的位置呢?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記下某瞬間該衛星或流星的地平方位角和地平高度角,這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地平坐標系。 |
隕星 | 隕星 (自空間降落于地球表面的大流星體)隕星(meteorite),即自空間降落于地球表面的大流星體。大約92.8% 的隕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也就是普通巖石),5.7% 是鐵和鎳,其他的隕石是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隕星稱為隕石,含鐵量大的隕星稱為隕鐵。 |
隕星 | 隕星 (自空間降落于地球表面的大流星體)隕星(meteorite),即自空間降落于地球表面的大流星體。大約92.8% 的隕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也就是普通巖石),5.7% 是鐵和鎳,其他的隕石是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隕星稱為隕石,含鐵量大的隕星稱為隕鐵。 |
大行星 | 大行星 大行星是指太陽系的八大行星。 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在龐大的太陽系家族中,太陽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八大行星以及數以萬計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它們沿著自己的軌道萬古不息地繞太陽運轉著,同時,太陽又慷慨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溫暖著太陽系中的每一個成員,促使他們不停地發展和演變。 在這個家族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當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顆,對這五顆星,各國命名不同,我國古代有五行學說,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來分別把它們命名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這并不是因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樹木才這樣稱呼的。而歐洲呢,則是用羅馬神話人物的名字來稱呼它們。近代發現的兩顆遠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話人物名字命名的傳統,以天空之神和海洋之神的名稱來稱呼它們,在中文里便相應譯為天王星和海王星。 |
惑星 | 惑星 惑星(Planet),又稱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稱為小行星。但請注意,科學界至今并沒有對行星作出一個科學上的定義。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的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后來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后,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外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現在已有近百顆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確定。 統定義 惑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球體,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于月球) 且近似于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宇宙中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度C)。 新定義 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范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太陽系中的八顆惑星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系內有8顆行 星,分別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 水星 類冥王星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于“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不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系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未來太陽系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肉眼可見的5顆惑星 惑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后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 惑星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巖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后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布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彗星,至于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這個小行星帶和太陽的距離為1.7~4.0天文單位,其中天體的公轉周期為3~6年。曾經一度認為小行星帶是一顆行星破裂后的碎片,但現在看來,小行星更可能是形成了行星的那類太空碎石,所以小行星帶是演化失敗的行星,而不是炸碎的行星。 盡管太陽系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系中最龐大的天體,其半徑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到太陽系總質量的99.8%,是整個太陽系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牢牢控制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的恒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類地惑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顧名思義,類地行星的許多特性與地球相接近,它們離太陽相對較近,質量和半徑都較小,平均密度則較大。類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層硅酸鹽類巖石組成的堅硬殼層,有著類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種地貌特征。對于沒有大氣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類似于月球,密布著環形山和溝紋;而對于像有濃密大氣的金星,則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后來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 帶光環的巨惑星和遙遠的遠日惑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稱為巨行星。它們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在大氣之下卻并沒有堅實的表面,而是一片沸騰著的氫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實質上是液態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這兩顆遙遠的行星稱為遠日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以后才被發現的。它們擁有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 根據上述這一定義,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于“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從此之后,這個游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11時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并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系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從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后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于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惑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恒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并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后,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后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后,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惑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惑星就是當時互相吞并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
哈雷彗星 | 哈雷彗星 (太陽系中的天體)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并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最遲在公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并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據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并符合計算結果。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見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那些都是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彗星。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中。在1986年回歸時,哈雷彗星成為第一顆被宇宙飛船詳細觀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發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長期以來有關彗星結構的假設,特別是弗雷德·惠普的“臟雪球”模型,正確的推測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像是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塵埃的混合物。這個任務提供的資料還大幅改革和重新配置這些材料的想法;例如,理解哈雷彗星的表面主要是布滿塵土的,沒有揮發性物質,并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獵戶座流星雨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