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河馬的詞語
形容河馬的詞語:肥胖的、笨重的、厚實的、灰褐色的、沉悶的、憨態可掬的、呆萌的、慢吞吞的、低頭垂耳的、渾身是肉的、矮胖的、粗壯的、強壯的、蹣跚的、寬闊的、懶散的、溫順的、善良的、憨厚的、安靜的。
形容河馬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河馬 | 河馬 (動物)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芻。 生活于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只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斗,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分布于非洲。 |
三河馬 | 三河馬 三河馬外貌清秀,體質結實,動作靈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強等特點,是優良的乘挽兼用型馬。與河曲馬、伊犁馬并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內蒙古三河馬,是俄羅斯后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歷史,主產于內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因此得名。 三河馬”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馬的優良品種”,是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寶馬良駒。在我國可查的賽馬記錄中,三河馬是唯一能與外國馬爭雄的國產馬。 三河馬屬于挽乘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公馬平均體高152.7厘米,體長率103.1,胸圍率13.5,體重450-500公斤。母馬平均體高146.0,體長151.6,胸圍179.2,管圍19.8。遺傳性穩定,用于改良蒙古馬效果良好。 額爾古納的三河(根河、德爾布河和哈烏爾河)地區,是名滿天下的三河馬的故鄉。 |
河馬 | 河馬 (動物)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芻。 生活于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只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斗,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分布于非洲。 |
始祖象 | 始祖象 始祖象學名Moeritherium,意為來自埃及的摩里斯湖(LakeMoeris)的野獸。體型很小,大小近似現代馬來貘,有5個趾頭,長著長尾巴,有幾個不同的種。始祖象生活在沼澤與河畔,以柔軟的水生植物為主食,生態位類似于今天的河馬。在磷灰獸出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則普遍認為大象最原始的祖先是始祖象。 |
偶蹄目 | 偶蹄目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多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陸生有蹄類哺乳動物。世界上現有171種,由于第3和第4趾(指)特別發達,長短相等;第1趾完全退化,第2和第5指(趾)不發達或缺如,因指(趾)為雙數,指(趾)端又有鞘狀蹄,故稱為偶蹄目。 除澳大利亞外,野生的偶蹄類遍布世界各地。依動物的消化方式和胃的結構,可分為2個亞目:不反芻亞目(如豬、河馬等)和反芻亞目(如駱駝、羊、鹿、長頸鹿、牛、羚羊、駝羊等)。偶蹄目動物經濟意義很大,有的種類為重要的家畜,如牛、羊、馴鹿、駱駝、牦牛等,有的種類為著名的藥用動物,如麝、梅花鹿。現約有百余種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
三河馬 | 三河馬 三河馬外貌清秀,體質結實,動作靈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強等特點,是優良的乘挽兼用型馬。與河曲馬、伊犁馬并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內蒙古三河馬,是俄羅斯后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歷史,主產于內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因此得名。 三河馬”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馬的優良品種”,是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寶馬良駒。在我國可查的賽馬記錄中,三河馬是唯一能與外國馬爭雄的國產馬。 三河馬屬于挽乘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公馬平均體高152.7厘米,體長率103.1,胸圍率13.5,體重450-500公斤。母馬平均體高146.0,體長151.6,胸圍179.2,管圍19.8。遺傳性穩定,用于改良蒙古馬效果良好。 額爾古納的三河(根河、德爾布河和哈烏爾河)地區,是名滿天下的三河馬的故鄉。 |
伊犁馬 | 辭典解釋伊犁馬 yī lí mǎ 產于新疆伊犁、塔城一帶的駿馬,由奧爾洛夫馬、頓河馬與哈薩克馬雜交配種育成。眼睛大而明亮,體型高大,抗寒性強。反應靈敏,奔馳速度極快,持久力甚佳,為優良的馬種。 |
裸蟲 | 裸蟲 古代所稱的“五蟲”之一,五行主土,指包括人在內的身體表面無毛或短淺毛發的動物,海豚、鯨類、河馬、海牛、海豹等哺乳類動物,以及青蛙、大鯢(娃娃魚)等兩棲類動物,因身體裸露而得名。人為裸蟲之長, |
象牙 | 象牙 (雄性大象的獠牙)象牙是一種白色硬質物體。主要成分為牙本質,和骨頭的成分相似。狹義地說是雄性的亞洲象、非洲象、猛犸象的獠牙,廣義地也可以指河馬、野豬、海象、鯨等動物的獠牙或牙齒。 象牙在古代是一種貴重的材料,用來制作牙雕、假牙、扇子、骰子等。近代用來做裝飾品或用具,如牙雕、臺球、骰子、鋼琴鍵、麻將、扣子等。塑料出現之后,在眾多領域替代了象牙,但因為象牙的稀有,一些奢侈品仍然使用象牙。 象牙材質溫潤細膩,色澤特別,作為高檔飾品歷史悠久,市場效應使大象瀕于滅絕。 為了保護大象免遭殺害,1973年有21個國家的全權代表受命在華盛頓簽署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嚴格限制象牙貿易,中國于1981年加入該公約。但由于象牙貿易是非洲部分國家非常重要的經濟來源,另外為傳承牙雕等傳統文化,該公約于2008年批準日本成為象牙合法進口國。 中國為擴大禁止象牙制品范圍,已臨時禁止象牙貿易。于2016年3月20日起禁止合法象牙進出口,于2019年12月31日解除禁止。 |
裸蟲 | 裸蟲 古代所稱的“五蟲”之一,五行主土,指包括人在內的身體表面無毛或短淺毛發的動物,海豚、鯨類、河馬、海牛、海豹等哺乳類動物,以及青蛙、大鯢(娃娃魚)等兩棲類動物,因身體裸露而得名。人為裸蟲之長, |
非洲 | 非洲 (世界七大洲之一)非洲(拉丁文:Africa),全稱阿非利加洲,位于東半球西部,歐洲以南,亞洲之西,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縱跨赤道南北,面積大約為302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占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時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約12億)。 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24',北緯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02',南緯34°51'),西至佛得角(西經17°33',北緯14°45'),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東經9°50',北緯37°21')。 非洲大陸高原面積廣闊,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積的60%以上,有“高原大陸”之稱。海拔2000以上的山地高原約占非洲面積5%。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帶,不足非洲面積的10%。非洲大陸平均海拔為650米。 非洲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記載。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 自1415年葡萄牙占領休達,歐洲列強開始進行對非洲殖民統治,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達到巔峰,約有95%非洲領土遭到列強瓜分,資源長期遭到掠奪。1847年后殖民地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則象征非洲脫離列強統治,非洲殖民時代結束。 由于長期種族沖突、熱帶疾病叢生、工業化引發的環境破壞,從前西方殖民主義,獨立后腐敗政權,使非洲成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個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 通常所說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羅人種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 |
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 | 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 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位于坦桑尼亞東南部魯菲季河流域地區,,比非洲的某些國家的面積還要大,是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天然游獵區之一,也是蜚聲世界的著名旅游勝地。這里是人類社會極為罕見的一處自然遺產區,1982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
卡富埃國家公園 | 卡富埃國家公園 卡富埃國家公園亦稱“卡富埃野生動物公園”。。 |
牙雕 | 牙雕 牙雕是指在象牙上進行的一系列的雕刻,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目前牙雕制作為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 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勘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 象牙與一般的牙齒不同。其表面沒有琺瑯質覆蓋。非常怕酸。強酸可以將它腐蝕,弱酸亦可使其軟化。如將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就可使之變軟,再用刀或其它工具,旋以雕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