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漢服的詞語
形容漢服的詞語:華麗、典雅、古樸、端莊、高貴、神秘、華美、古風、清新、雅致、華韻、飄逸、古典、恬靜、古雅、肅穆、古樸、悠久、古老、古香
形容漢服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交領 | 交領 交領右衽是漢族傳統服飾漢服的典型特征,也是世界諸多古老民族服裝型制的典型特征之一。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系服裝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為右衽;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服裝是向左掩,稱為左衽。右衽的特征在漢服誕生之初即以出現,并一直延續和影響一些漢化較深的民族服裝,是漢服系服裝最原初、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說“微管仲,吾皆披發左衽”,即若無管仲尊王攘夷,就會淪為異族統治而“被發左衽”。[1]可見“右衽”這一特征對于漢服系服裝的重要性,日本至今仍然把穿和服穿成左衽視為禁忌,認為是死人的穿法。 在交領右衽的基礎上,后來出現了盤領、直領。盤領又稱“圓領”,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長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布扣系扎。注意圓領也是右衽的。直領,又稱“對領”,兩邊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左襟搭在右襟上。 |
交領 | 交領 交領右衽是漢族傳統服飾漢服的典型特征,也是世界諸多古老民族服裝型制的典型特征之一。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系服裝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為右衽;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服裝是向左掩,稱為左衽。右衽的特征在漢服誕生之初即以出現,并一直延續和影響一些漢化較深的民族服裝,是漢服系服裝最原初、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說“微管仲,吾皆披發左衽”,即若無管仲尊王攘夷,就會淪為異族統治而“被發左衽”。[1]可見“右衽”這一特征對于漢服系服裝的重要性,日本至今仍然把穿和服穿成左衽視為禁忌,認為是死人的穿法。 在交領右衽的基礎上,后來出現了盤領、直領。盤領又稱“圓領”,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長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布扣系扎。注意圓領也是右衽的。直領,又稱“對領”,兩邊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左襟搭在右襟上。 |
國服 | 國服 (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國服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及民族的象征。如日本的國服是和服,韓國的國服是朝鮮服(韓服),越南有奧黛,印度有紗麗等服裝以其濃郁的民族風韻或醒目的國家特點展示了一個國家的魅力。 自炎黃時期至清朝以前,漢服作為歷史悠久的服飾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國服、禮服和常用服裝,清軍入關后被清朝統治者強行廢除,從此漢服走向沒落。民國時期中山裝一度被公認為中國的“國服”,新中國成立后至今中國還沒有確認自己的國服。 |
國服 | 國服 (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國服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及民族的象征。如日本的國服是和服,韓國的國服是朝鮮服(韓服),越南有奧黛,印度有紗麗等服裝以其濃郁的民族風韻或醒目的國家特點展示了一個國家的魅力。 自炎黃時期至清朝以前,漢服作為歷史悠久的服飾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國服、禮服和常用服裝,清軍入關后被清朝統治者強行廢除,從此漢服走向沒落。民國時期中山裝一度被公認為中國的“國服”,新中國成立后至今中國還沒有確認自己的國服。 |
蟒服 | 蟒服 皇帝賜予太子、皇后、太后、有功文武大臣、屬國國王、朝貢國酋長、部落首領的賜服。以衣身飾蟒紋而稱為蟒服或蟒袍、蟒衣。蟒紋與龍紋相似,區別在于龍為五爪,蟒為四爪。蟒服的階級又是四大賜服當中最高的,僅次于皇帝的龍袍。 不屬于官服,屬于明朝四大賜服當中的一種,其他三種為麒麟服、飛魚服、斗牛服。賜服有著比普通官服更加強大的地位,看作是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蟒服是明朝漢服當中少數幾個『不是以形制為評判標準,而是以紋樣為評判標準』的衣服,在明朝,無論是什么形制的衣服、只要配上的紋樣是蟒,就可以算作是蟒服。 蟒服在清朝和朝鮮王朝也有長足發展。 |
公服 | 公服 公服是從北魏北齊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常朝、謁見、婚禮時所穿的一種漢服,服色有紫、朱、綠、青四等,相當于現在公務人員所穿的制服。由于省略了朝服許多繁瑣的掛佩,所以公服又有“從省服”之稱。如公服即比朝服少蔽膝、劍、綬諸物。明代由右衽圓領袍、紗帽幞頭、束帶組成,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鮮等漢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 |
唐裝 | 唐裝 (唐制漢服)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
唐裝 | 唐裝 (唐制漢服)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
古裝 | 古裝 (時間性服裝概念)古裝是指相對于現今的時裝而言,一種時間性的服裝概念,一般指具有中國古典氣質和韻味的裝扮。 狹義上是指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現多用于拍攝武俠等影視作品,多數古裝并非真正歷史上存在的服裝,是藝術化了的古代服飾,古裝更偏向于時間性和藝術效果,所以古裝不是漢服。古裝一指影視表演攝影的服裝,多用于拍戲、影樓、表演等;二指古代的服裝。 |
冠服 | 冠服 冠服是中國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冠服屬于漢服,而與之對應的冠服制度也是中國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冠服制度大約初步確立于夏商時期,至周趨于完善,消亡于辛亥革命。 |
古裝 | 古裝 (時間性服裝概念)古裝是指相對于現今的時裝而言,一種時間性的服裝概念,一般指具有中國古典氣質和韻味的裝扮。 狹義上是指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現多用于拍攝武俠等影視作品,多數古裝并非真正歷史上存在的服裝,是藝術化了的古代服飾,古裝更偏向于時間性和藝術效果,所以古裝不是漢服。古裝一指影視表演攝影的服裝,多用于拍戲、影樓、表演等;二指古代的服裝。 |
深衣 | 深衣 (漢族禮服)深衣屬于漢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中華地區的漢服來推廣,作為漢族文化的代表。 |
曳撒 | 曳撒 曳撒(yì sǎn )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服飾。其讀法源自蒙古語,為“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元代服飾之一。本意是蒙古袍。明朝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集》里講過“胡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 明朝的曳撒又稱”衣色“”一色““一撒”,發音承襲自元制。在明早期仍多稱呼斷腰袍為質孫,并且依其主要特點作為內廷侍衛服飾;明朝后期曳撒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款式也不斷變化,并且和傳統漢服融合、最終成為漢民族服飾的一部份。永樂以后曳撒的稱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漸變為琵琶袖。 曳撒之名最早出處:元代詩詞”懷來醉歌“<一撒青金腰線綠>這里的曳撒指腰線襖。 |
下裳 | 下裳 簡介 白話就是內裙子。古代叫坐裳。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唐裝泛指具有中國風格的服飾。 唐朝的服裝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系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系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著,后來這種松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后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仙劍四柳夢璃的服裝是唐代女裝的典型 |
裋褐 | 裋褐 裋褐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是對古代窮苦人穿的一種衣服的稱呼,又稱“豎褐”、“裋打”、“短褐”。以勞作方便為目的,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百姓最常穿著的衣服款式之一。與常服和禮服相區別。 |
褙子 | 褙子 褙子,又名背子、綽子,繡?。是漢民族漢服傳統服飾的一種。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后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 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褙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追求質樸,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襯于公服內,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則外穿,并成為典型的常服款式。 |
冕冠 | 冕冠 冕冠是漢服禮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于周代,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纊。”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周朝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的基本樣式以及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進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滅亡以后,滿清剃發易服,冕冠也隨之被廢除,代之以朝冠。 |
箭袖 | 箭袖 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的服飾。該詞語由清后期產生,古稱為窄袖。北方民族服飾以箭袖居多,且寒冷地區的袖緣大多寬厚。寬厚袖緣容易上翻,便于騎射和勞作,把袖緣放下可以保暖。明代北方地區的出行傭中亦有此表現。因為袖口窄小,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頗為方便,也易于保暖。所以,千百年后,從軍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廣為流傳,成為漢服的一種袖制。所以,寬硬袖緣并非滿族特有,箭袖和馬蹄袖是需要區別開來的。 |
道袍 | 道袍 (道教傳統服飾)道袍。有兩種含義,一種源自中國古代漢服“褶”(相傳周武王親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是古人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以作為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一種則是道教服飾。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道教道袍承傳有序從未斷代為道袍之正宗。 |
襕衫 | 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后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
中衣 | 中衣 中衣又稱里衣,是漢服的襯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多為白色,主要有中衣,中裙,中褲,中單之分。中衣可搭配禮服,也可以搭配常服,同時可以作為居家服裝。 |
里衣 | 里衣 里衣又稱中衣,是漢服的襯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 也稱中單,是穿漢服必備的基本衣物,著禮服時里面一定要加中衣,如同現代套裝中的襯衫。普通的常服也最好配合中衣穿。穿著時,衣身及領子比外衣更貼體,領緣比外衣稍高。 |
襴衫 | 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后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
裡衣 | 里衣 里衣又稱中衣,是漢服的襯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 也稱中單,是穿漢服必備的基本衣物,著禮服時里面一定要加中衣,如同現代套裝中的襯衫。普通的常服也最好配合中衣穿。穿著時,衣身及領子比外衣更貼體,領緣比外衣稍高。 |
裏衣 | 里衣 里衣又稱中衣,是漢服的襯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 也稱中單,是穿漢服必備的基本衣物,著禮服時里面一定要加中衣,如同現代套裝中的襯衫。普通的常服也最好配合中衣穿。穿著時,衣身及領子比外衣更貼體,領緣比外衣稍高。 |
袴褶 | 袴褶 .漢服的一種款式。上服褶而下縛袴,其外不復用裘裳,故謂袴褶。 |
展裹 | 展裹 zhǎn guǒ 展裹 遼 金 職官公服名。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元旦朝會》:“大 遼 大使頂金冠,后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 漢 服。”《遼史·儀衛志二》:“公服:謂之‘展裹’,著紫。” |
木屐 | 木屐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制成,則稱為帛屐。牛皮制作則稱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傳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堯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漢晉隋唐時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漢代,女性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南朝梁的貴族也常著高齒屐。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儉也著木屐。杜牧詩云:“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齒”,目的是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又稱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 除了兩齒木屐以外,古代行軍打仗時也會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不僅僅軍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著木屐,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稱謝公屐為“山屐”。八月十五夜詩(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宇治拾遺物語?一四?三》:“開レ門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見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外ついたぞ”。《中華若木詩抄?下》:“下踏の歯の誰ころや橋の霜”。 |
曲裾 | 曲裾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孫機)。 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后,參考洛陽金村出土的銀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漢服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 |
襖裙 | 襖裙 襖裙,是對中國古代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裙襖著裝,從唐代開始就有衣物疏記錄,一直到民國。現代一般談論襖裙時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襖著裝。有人對于襖裙定義為上衣穿裙子外為襖裙,實際是比較錯誤模糊的定義,因為有明一代,衫子也照樣外穿,東晉十六國陶俑也顯示此時代襦是穿于裙外的。所以不能以是否外穿定義襖裙,而應該以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基本語境來定義襖裙一詞。 李朝初,朝鮮也依照明朝的襖裙,現發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變成現代朝鮮服常見的赤古里裙樣式。 漢服中的“襖裙”一般指的是明制襖裙。因清代襖裙逐漸滿化,漢服體系不包括清代襖裙。 |
大氅 | 大氅 大氅是漢民族漢服的傳統服裝之一,又稱氅衣,屬于男裝罩衣的一種,特點是對襟大袖,整體寬大且有系帶,只做常服穿著。 |
襖裙 | 襖裙 襖裙,是對中國古代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裙襖著裝,從唐代開始就有衣物疏記錄,一直到民國。現代一般談論襖裙時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襖著裝。有人對于襖裙定義為上衣穿裙子外為襖裙,實際是比較錯誤模糊的定義,因為有明一代,衫子也照樣外穿,東晉十六國陶俑也顯示此時代襦是穿于裙外的。所以不能以是否外穿定義襖裙,而應該以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基本語境來定義襖裙一詞。 李朝初,朝鮮也依照明朝的襖裙,現發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變成現代朝鮮服常見的赤古里裙樣式。 漢服中的“襖裙”一般指的是明制襖裙。因清代襖裙逐漸滿化,漢服體系不包括清代襖裙。 |
比甲 | 比甲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通常較后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后來傳入蒙古。據《元史》載:“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 |
直裰 | 直裰 直裰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一種漢服服飾。據宋朝人趙彥衛《云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兩宋時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 而到了明朝時期,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
襦裙 | 襦裙 襦裙是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可見,“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于魏晉南北朝。 以裙腰之高低,將襦裙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里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于衫,復襦則近于襖。 襦裙直到明末清朝前都是普通百姓(女性)的日常穿著服飾。 男子襦裙多稱為衣裳(cháng)。 |
短褐 | 短褐 [拼音]duǎn hè [含義]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著。 [拼音] shù hè [含義] 漢服的一種,是對古代尋常百姓所穿的一種服裝的稱呼,又稱“豎褐”、“裋褐”。 [特征] 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褲的男裝,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 |
禪衣 | 禪衣 正常寫作“襌衣”。偏旁應為衤而非礻。華夏漢服體系中深衣制的一種。無襯里的單層衣稱為禪衣。《說文》:“禪,衣不重也。”《釋名·釋衣服》:“禪衣,言無里也。”襌衣一般是夏衣,質料為布帛或為薄絲綢。 |
對襟 | 對襟 對襟(a kind of Chinese-style jacket with buttons down the front),指漢服上衣的一種式樣,兩襟相對,紐扣在胸前正中。語出《紅樓夢》第四九回:“獨 李紈 穿一件哆羅呢對襟褂子。” |
鶴氅 | 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仙鶴是道教常用的圖案,世稱成仙為“羽化登天”。古代指一種像鶴的水鳥的羽毛,用以做衣服和儀仗中的旗幡:鶴氅。戈氅。戟氅。 |
對襟 | 對襟 對襟(a kind of Chinese-style jacket with buttons down the front),指漢服上衣的一種式樣,兩襟相對,紐扣在胸前正中。語出《紅樓夢》第四九回:“獨 李紈 穿一件哆羅呢對襟褂子。” |
短打 | 短打 短打是古代漢服的一種,是對古代窮苦人穿的一種衣服的稱呼,又稱“豎褐”、“裋褐”。 |
禪衣 | 禪衣 正常寫作“襌衣”。偏旁應為衤而非礻。華夏漢服體系中深衣制的一種。無襯里的單層衣稱為禪衣。《說文》:“禪,衣不重也。”《釋名·釋衣服》:“禪衣,言無里也。”襌衣一般是夏衣,質料為布帛或為薄絲綢。 |
鶴氅 | 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仙鶴是道教常用的圖案,世稱成仙為“羽化登天”。古代指一種像鶴的水鳥的羽毛,用以做衣服和儀仗中的旗幡:鶴氅。戈氅。戟氅。 |
樓緩 | 辭典解釋樓緩 lóu huǎn 人名。戰國時魏人,生卒年不詳。魏文侯弟曾任魏相。又曾仕于趙,武靈王時欲將漢服變為胡服,群臣反對,唯他獨排眾議稱善。 |
朱襦 | 朱襦 漢服的一種,紅色短襖。為中國古代射禮時穿著。 |
期門 | 期門 (西漢官職)期門,1、官名。漢皇帝侍從官官名,漢武帝時置﹐掌執兵扈從護衛。期門之意,東漢服虔謂:“與期(約)會于門下以微行,后遂以命官”。漢平帝時更名虎賁郎。 |
期門 | 期門 (西漢官職)期門,1、官名。漢皇帝侍從官官名,漢武帝時置﹐掌執兵扈從護衛。期門之意,東漢服虔謂:“與期(約)會于門下以微行,后遂以命官”。漢平帝時更名虎賁郎。 |
錯鏤 | 錯鏤 鑲嵌雕刻 出處 漢 王符 《潛夫論·浮侈》:“石山隱飾,金銀錯鏤,窮極麗靡。”《太平御覽》卷七五六引 漢 服虔 《通俗文》:“金銀鏤飾器謂之錯鏤。”《梁書·劉之璘傳》:“金銀錯鏤古樽二枚,有篆銘云:‘ 秦 容成侯 ,適 楚 之歲造。’” 宋 王安石 《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詩:“黃金錯鏤為投壺,粉幛復畫一病夫。” |
迫責 | 迫責 pò zé 迫責(迫責) 猶逼債。《漢書·諸侯王表》“有逃責之臺” 顏師古 注引 漢 服虔 曰:“ 周赧王 負責,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於此臺,后人因以名之。” |
迫責 | 迫責 pò zé 迫責(迫責) 猶逼債。《漢書·諸侯王表》“有逃責之臺” 顏師古 注引 漢 服虔 曰:“ 周赧王 負責,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 |
錯鏤 | 錯鏤 鑲嵌雕刻 出處 漢 王符 《潛夫論·浮侈》:“石山隱飾,金銀錯鏤,窮極麗靡。”《太平御覽》卷七五六引 漢 服虔 《通俗文》:“金銀鏤飾器謂之錯鏤。”《梁書·劉之璘傳》:“金銀錯鏤古樽二枚,有篆銘云:‘ 秦 容成侯 ,適 楚 之歲造。’” 宋 王安石 《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詩:“黃金錯鏤為投壺,粉幛復畫一病夫。” |
啑鹽指 | 啑鹽指 釋義 啑鹽指(啑鹽指) 食指的俗名。《左傳·宣公四年》“ 子公 之食指動” 孔穎達 疏引 漢 服虔 云:“﹝食指﹞俗所謂啑鹽指也。” |
潰奔 | 潰奔 kuì bēn 潰奔:敗逃。 《清史稿·克勤郡王岳托傳》:“上議取 錦州 ,命偕諸貝勒統兵四千,易 漢 服,偕 大壽 作潰奔狀,夜襲 錦州 。” 吳恭亨 《諸將》詩之二:“ 永豐 戰野矜驍果, 寶慶 連營駴潰奔。” |
撩理 | 撩理 撩理 1.整理;照料。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引 漢 服虔 《通俗文》:“理亂謂之撩理。” 南唐 史虛白 《釣磯立談》:“望其旄纛之所指,舉欣欣然相告曰:‘是庶幾其撩理我也。’” 2.逗引。 宋 蘇軾 《牡丹和韻》:“撩理鶯情趣,留連蝶夢魂。” |
礣砎 | 礣砎 礣砎 miè jiè 堅硬。 漢 服虔《通俗文》:“堅硬不消曰礣砎。” |
云履 | 云履 漢服男鞋中的“云履”,履頭為云頭如意形。明代以來多為官員和士人所穿用。故亦俗呼為“朝靴”、“朝鞋”。這種靴鞋,式樣肥闊端莊,美觀大方。 |
潰奔 | 潰奔 kuì bēn 潰奔:敗逃。 《清史稿·克勤郡王岳托傳》:“上議取 錦州 ,命偕諸貝勒統兵四千,易 漢 服,偕 大壽 作潰奔狀,夜襲 錦州 。” 吳恭亨 《諸將》詩之二:“ 永豐 戰野矜驍果, 寶慶 連營駴潰奔。” |
哮唬 | 哮唬 【拼音】xiāo hǔ 【注音】 【條目】哮唬 【引證解釋】虎嘯聲。 漢 服虔 《通俗文》:“虎聲謂之哮唬。”參見“ 唬 ”。 |
啑鹽指 | 啑鹽指 釋義 啑鹽指(啑鹽指) 食指的俗名。《左傳·宣公四年》“ 子公 之食指動” 孔穎達 疏引 漢 服虔 云:“﹝食指﹞俗所謂啑鹽指也。” |
煻煨 | 煻煨 煻煨 熱灰。 漢 服虔 《通俗文》:“熱灰謂之煻煨。”《法苑珠林》卷八四:“復有眾生,常在火城中,煻煨齊心。” 唐 陸羽 《茶經·具》:“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煴煴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