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大學的詞語

    形容大學的詞語:1. 充實;2. 多元化;3. 知識淵博;4. 國際化;5. 創新性;6. 精英化;7. 高效率;8. 大氣;9. 活力四射;10. 人才薈萃;11. 學術研究強;12. 社會責任感強;13. 環境舒適;14. 城市中心;15. 優越設施;16. 眾多學科;17. 卓越教育;18. 競爭力強;19. 理論聯系實踐;20. 豐富的校園文化

    形容大學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海德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 魯普萊希特-卡爾斯-海德堡大學(德文名:Ruprecht-Karls-Universit?t Heidelberg),簡稱“海德堡大學”,建立于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神圣羅馬帝國繼布拉格和維也納之后開設的第三所大學。 原校名為魯普萊希特-卡爾斯大學,即為紀念兩位辦學名人——魯普萊希特選帝侯是海德堡大學的創始元勛,巴登的卡爾·弗里德里希大公則是海德堡大學的再造恩公。 海德堡大學向來為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之象征,每年吸引大批外國學生或學者前來求學或研究。大學所在的海德堡市也是一座以古堡、內卡河聞名的文化名城。歌德曾賦詩一首Ich hab' mein Herz in Heidelberg verloren!《我把心遺失在了海德堡!》令海德堡這一古老而浪漫的大學城不僅因學術更因其獨特魅力風靡于外。馬克·吐溫說,海德堡是他到過最美的地方。 十六世紀的下半葉,海德堡大學就成為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當今蟬聯入選“德國精英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德國頂尖大學U15大學聯盟”、“歐洲大學協會”創始會員。 截止至2017年,共有56位諾貝爾獎得主,19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于該校求學、任教或研究,為德國乃至于歐洲頂尖之研究型大學。在2018-2019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6;2017-2018年,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2、世界第59ARWU學術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2;Q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3,世界第68。
    倫敦大學 倫敦大學 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是位于英國首都倫敦的一個由十幾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組成的大學聯邦(與美國加州大學一樣,亦被稱為“公立聯邦制大學”),在1836年由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合并而成,并獲頒皇家特許狀,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立大學系統之一。倫敦大學是世界最大的大學聯邦體之一,其旗下大學在各項學術指標和排名中均名列前茅。這些校區互為獨立又互相聯系,各自作為獨立的大學而存在。目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獨生女安妮公主,擔任倫敦大學與各級學院的校監。 倫敦大學大學聯邦經過177年的擴張,已發展成為包含18個獨立自治的學院和10個研究所的巨型聯盟,并對世界發展影響深遠的巨型大學系統,在各加盟學院的畢業生與教師中,擁有72個諾貝爾獎得主、數十位國家元首。旗下學院都有獨立的大學地位和高度的自治權,它們獨立招生、獨立排名。有9所學院獨立頒發文憑,包括: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皇家音樂專科學院、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圣喬治醫學院。 帝國理工學院在1907年成為倫敦大學的一個加盟學院,2007年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授權下,正式脫離倫敦大學成為一所獨立的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是一所久負盛名的研究型綜合類大學,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學、歐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有著極高的學術威望和影響力。與巴黎大學(法國)、牛津大學(英國)和薩拉曼卡大學(西班牙)并稱歐洲四大名校,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是世界范圍內廣泛公認的,擁有完整大學體系并發展至今的第一所大學,始建立于108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博洛尼亞大學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首府博洛尼亞,由依內里奧于1088年創立,主校區座落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城的贊鮑尼大街33號,各個學院分布在市區的各處,學校的使用面積大約有35萬平方米。但丁、彼德拉克、丟勒、伊拉斯謨、哥爾多尼、哥白尼,馬可尼(無線電之父),安伯托·艾柯等都曾在這里學習或執教。 博洛尼亞大學是歐洲頂尖大學科英布拉集團、歐洲大學聯盟(Europeaum)、烏德列支網絡(Utrecht Network) ,IRES-8核心成員。 2017年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第149名,其農業(38)、工程科學(97)、物理學(66)、空間科學(82)均排名在世界前100名。 2017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32名,法學排名第47名。 2016年ARWU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第51-75名(電氣電子工程)。 2016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第36名。 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180位。 2019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122位。
    多倫多大學 多倫多大學 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簡稱UofT,UT),始建于1827年,坐落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起源于公元1827年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學,享譽全球的頂尖高等學府,主校區(簡稱UTSG)位于多倫多市中心,校園環繞安大略省政府與皇后公園。 多倫多大學科研水平高,規模大,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高,具備最新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材,擁有世界級教學設備,被公認為是加拿大綜合實力數一數二的優秀大學。憑借其規模、聲望以及影響力,多倫多大學正吸引著加拿大國內及世界各地的頂尖學生。 多倫多大學坐擁著世界規模前三的圖書館體系,他的出版社在加拿大乃至全北美也影響深遠。 多倫多大學亦為美國大學協會中僅有的兩所非美國學府之一(另一所即為著名的麥吉爾大學)。多倫多大學每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在北美僅次于哈佛大學,引用數量位居世界前五。主要學術貢獻:干細胞及胰島素的發現,電子起搏器、多點觸摸技術、電子顯微鏡、抗荷服的發明和發展,NP完全理論,以及發現首個經核證的黑洞。 作為一個北美地區少數尚存的書院聯邦制大學(類似于牛津大學),除常規架構外,多倫多大學目前下屬有12所本科書院,各有不同的歷史和特點,享有較大程度的獨立財務和管理權,在市中心的主校園外,多倫多大學還有多倫多大學世嘉堡校區與多倫多大學密西沙校區兩個衛星校園。 2017年11月,全球就業能力最強大學排行榜出爐,多倫多大學排名第13。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USTB),簡稱“北科大”,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院校,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設有“研究生院”和“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 學校于1952年由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科系組建而成,初名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60年更名北京鋼鐵學院,是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定名北京科技大學,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截至2017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5萬余人,其中本專科生13663人,各類研究生10433人,外國留學生985人,在站博士后239人;已形成多層次、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一支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 2018年,學校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500強”,8個學科進入“世界大學學科500強”; 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計算機4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在2018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學科排名世界第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eihang University)簡稱北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為國際宇航聯合會、中歐精英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員,是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80年代恢復學位制度后全國第一批設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也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于1952年,時名北京航空學院,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組建,1988年4月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9年成為國家八五期間全國14所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首批進入“211工程”,2001年進入“985工程”,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 截至2018年4月,學校學院路、沙河校區總占地3000多畝;學校下設30個二級學院;有2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0個本科專業;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教職工近4000人,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2017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學科為世界第二、中國第一。
    大學 大學 (文獻古籍曾子《大學》)《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大學 (詞語釋義)大學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dà xué,古指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一群人的團體;現在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簡稱“對外經貿大學”、“貿大”,坐落于中國首都北京市。學校始于1951年創建的貿易部高級商業干部學校,1954年合并組建為北京對外貿易學院,1960年列入首批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2月,被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列為“211工程”第一批重點建設的四十所高等學校之一。1984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因當時主管其的部門“對外經濟貿易部”得名。2000年6月,與原中國金融學院合并為新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擁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五大學科門類,以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國際經濟法)、金融學、工商管理、外語(商務外語)等優勢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財經外語類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由教育部、商務部共建。學校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5所“教育部教育戰略與規劃研究中心”高校之一、15所全國重點外語類高校之一,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虛擬學院”首所中國成員高校。 截至2016年9月,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6萬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4900余人,來華留學學歷生2500余人,為中國大陸地區留學生比例最高的高等院校。
    哥本哈根大學 哥本哈根大學 哥本哈根大學 (英文:University of Copenhagen;丹麥文:K?benhavns Universitet),坐落于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和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北歐第一,歐陸第二名校,世界Top30頂尖研究型大學。大學建于1479年,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學府,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從最初只對社會名流開放,已發展成一所學科全面、集教育與科研于一身的世界著名公立大學。 作為歐洲頂尖的教育和科研機構之一,哥本哈根大學享有最高等級的國際聲譽,下屬6個學院,包括36個部門以及200多個研究中心,綜合排名躋身世界一流。2018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哥本哈根大學位列全球第29位,北歐第一位,歐陸第二位(清華大學第45名)。2018-2019年美國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全球第34位,北歐第一位,歐陸第三位(清華大學第50名)。2018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第39名,北歐第一位,歐陸第三位(清華大學第98名)。2018年URAP世界大學學術表現排名全球第17名,北歐第一位,歐陸第二位(清華大學第25名)。 2018年8月13日,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2018年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哥本哈根位列全球第9名,與維也納、墨爾本、東京等一起位居全球Top10宜居城市。 在哥本哈根大學的發展過程中,截止2017年,共有三十七位學生、校友、教授曾獲得諾貝爾獎。
    萊頓大學 萊頓大學 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最具聲望的歐洲大學之一,成立于公元1575年2月8日,她是荷蘭王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在過去近五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萊頓大學培養了眾多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杰出人才。笛卡爾、倫勃朗、斯賓諾莎等科學文藝巨匠,16位諾貝爾獎得主(洛倫茲、愛因斯坦、費米等),9位國家元首(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丘吉爾,曼德拉,兩任北約秘書長等),10位荷蘭領袖(包括現任荷蘭首相馬克·呂特),都在萊頓以求學、任教等方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萊頓大學是有“歐洲常春藤”之稱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十二個創立成員之一,也是Coimbra Group、Europaeum等大學聯盟的一員。她由八十年戰爭中的荷蘭革命領袖Prince William of Orange所建,迄今仍與Orange皇朝的皇室有密切關系,多位荷蘭女王和國王都曾在萊頓大學學習。萊頓大學共分為9大學院,50多個系所,150多個專業,11個核心研究領域,有超過40個國家級或國際級研究機構在學校設立。 2018-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萊頓大學名位列世界第68位;2018-9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萊頓大學名位列世界第74位;2018-9年QS世界大學排名,萊頓大學名列122位。萊頓大學的斯賓諾莎獎(被譽為“荷蘭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常年穩居荷蘭高校第一,諾貝爾獲獎得主位居世界51名。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Lanzhou University)簡稱“蘭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和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校之一,經教育部批準建有研究生院。 蘭州大學創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間設立的甘肅法政學堂;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5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1952年,被確定為國家十四所綜合性大學之一;2001年,教育部與甘肅省政府簽訂省部重點共建協議;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后并入蘭州大學。 截至2018年7月,學校校園面積3800.137畝,建有2個校區,3所附屬醫院;下設37個教學系部,設有100個本科專業,4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1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本科生19510人,碩士研究生10773人,博士研究生2,180人,在職教職工3590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2028人。
    墨爾本大學 墨爾本大學 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始建于1853年,是坐落于澳大利亞文化,藝術與工業中心墨爾本市的綜合研究型大學。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學術重鎮,為AACSB和EQUIS認證成員。 墨爾本大學是澳洲六所砂巖學府之一,Universitas 21的創始會員和秘書處所在地。澳大利亞八校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亞太國際貿易教育暨研究聯盟、英聯邦大學協會的核心成員。 在歷年各類世界大學排名中,墨爾本大學皆位列世界前列。 在最新的世界四大大學排名(ARWU、THE、USNews、QS)中,墨爾本大學在2018/19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澳大利亞第1名、世界第26名;在2018/19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澳大利亞第1名、世界第32名;在2018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居澳大利亞第1名、世界第38名;在2018/19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澳大利亞第2名、世界第39名。 墨爾本大學強調學生在學術造詣與人格修養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建校已來,已經培養出28萬名遍布世界各地的優秀畢業生。其中包括4位澳洲總理,8位諾貝爾獎得主,120名羅德學者。根據《The Bulletin》專刊“最具影響力的100位澳洲人”,其中有33位與墨爾本大學有學術關系。 截止目前,墨爾本大學是澳洲八大中唯一一所仍然拒絕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的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早稻田大學 早稻田大學 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簡稱早大,是一所位于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的世界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1882年,伴隨著“學問要獨立”的宣言聲,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創立了早稻田大學。 早稻田大學是日本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面向世界TOP100的A類頂尖校,日本RU11學術研究懇談會核心成員,亞太國際教育協會(APAIE)發起成員和頂級研究型大學組織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五所日本成員校之一,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成員之一。其畢業生人才輩出,世界影響力極為廣泛。歷屆日本首相中有七位是早稻田大學畢業生,國會議員近三分之一出身于早稻田大學。索尼、卡西歐、三星、東芝、樂天、任天堂、松下、三洋、優衣庫(迅銷)等眾多著名公司的創始人及社長皆出身于早稻田大學。至今為止,已有30位校友獲得日本文學最高獎之芥川獎,居日本之首。 在2017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全球第37位。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第203位。在2018年usnews世界排名位居第357位。QS 2018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第26位。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簡稱“浙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是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譽為“東方劍橋”。 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于1897年,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37年浙江大學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1946年秋回遷杭州。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中國科學院和其他高校,主體部分在杭州重組為若干所院校,后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并,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浙江大學始終秉承“求是創新”為校訓的優良傳統,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逐步形成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浙大人共同價值觀和“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
    紐約大學 紐約大學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簡稱“NYU”,是一所位于紐約的世界著名私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成立于1831年。紐約大學由18個學院和研究所組成,已經成為全美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私立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唯一一座位于紐約心臟地帶的私立名校。 作為全美TOP30名校,紐約大學被列為25所新常春藤名校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大學協會(AAU)成員之一。截至2018年10月,該校共擁有3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全球高校中列第18位,居全美第11位)超過30名普利策獎得主,30余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19名美國科學院勛章得主,多名阿貝爾獎,艾美獎、托尼獎得主。在最新一期出版的2019USNEWS美國大學排名中,紐約大學全美綜合排名第30位。 2017CWUR 世界大學排名第22位,年度全球CEO母校排名第18位全美著名校友總數排名第8位。 紐約大學較為偏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生院享有極高聲譽。屬下的帝勢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是全美最佳藝術學院之一;斯特恩商學院(Leonard N.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是蜚聲世界的著名商學院,金融等專業連續排名全美前三;柯朗數學科學研究所是美國排名第一的應用數學研究機構;沙克房地產研究所(Schack)是美國房地產業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機構,和世界金融地產界聯系緊密,2017排名全美第四。法學院為全美最好的6所法學院之一,這六所頂級法學院也被稱為“T6”超級法學院。牙醫學院享譽世界,2017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第十,全美第二。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日文平假名: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簡稱東大(と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七所舊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東大誕生于1877年,由“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在明治維新期間合并改制而成,初設法學、理學、文學、醫學四個學部和一所大學預備學校,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溯源到靈元天皇時期,作為資本主義文明浪潮沖擊下的直接產物,東大在日本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性地位。學校于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國大學;1897年,其易名為“東京帝國大學”,以區分同年在京都創立的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后的1947年9月,其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截至2014年,東大培養了包括9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作為一所世界頂尖的綜合大學,東大在2016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13位、日本第1位;其在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世界第20位、日本第1位。目前,東京大學設有10個學部,15個研究生院,11個附屬研究所,13個大學研究中心,3個附屬圖書館和2個高等研究所。除了本鄉、駒場、柏三個主校區,東京大學的附屬機構遍布全國。
    伯明翰大學 伯明翰大學 伯明翰大學(英文名: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始建于1825年,是位于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的世界百強名校,英國老牌名校。于1900年獲得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的皇家特許狀,是英國著名的六所“紅磚大學”中的首位成員,英國12所精英大學之一。同時也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核心成員,M5大學聯盟成員,國際大學組織“Universitas 21”創始成員,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成員。 2018/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世界第79位(歷年最高62)。在2017年英國官方組織的教學卓越框架(TEF)評估中,居全英第3名。在TIMES英國大學專業排名中,物理和天文專業第2,化學工程專業第4,計算機科學專業第5。 伯明翰大學被《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泰晤士報》評為2013-2014“年度大學”。此外,伯明翰大學商學院是英國高等教育中最早建立的商學院,獲得AACSB、AMBA和EQUIS三大認證的世界1%頂尖精英商學院。同時伯明翰大學在醫學和生物科學領域頗為強勢,其中,生物科學專業方向就業率僅次于劍橋大學。 伯明翰大學建校一個多世紀以來,憑著高質量、多領域的研究得到世界的認可,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內維爾·張伯倫和羅伯特·安東尼·艾登,諾貝爾獎得主質譜儀的發明者弗朗西斯·阿斯頓,以及中國近代地質學之父李四光,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中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柯俊等都是伯明翰大學的杰出校友。截止至2017年底,從伯明翰大學已經走出了11位諾貝爾獎得主,3名英國首相,5名外國政府首腦。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簡稱中國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于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后,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新舉措;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截至2018年6月,學校有20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1個系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55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Universit?t zu Berlin)是德國的一所綜合性高等學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學,設于柏林。1809年由普魯士王國內務部文教總管威廉·馮·洪堡負責籌建,1810年10月正式開學。是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柏林大學校區原址位于菩提樹下大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校名柏林大學(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稱。冷戰期間,柏林大學被劃入東柏林境內,部分師生從原校出走,并在以美國、英國及法國為首西方陣營的支持下,1948年于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今柏林自由大學),成為西德學術重鎮。真理、公平、自由是柏林自由大學建校以來的校訓。柏林大學分裂之后,位于東柏林的原址校區則于1949年改名為現今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創辦人、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兄弟。 1842年創建德國第一個物理實驗室。一批科學家曾在該校執教,并創立新的理論和學科。柏林大學培養了很多具有真才實學的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包括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柏林大學分為兩所。前民主德國的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西柏林的改名為柏林自由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中國大學校名。 在歷史上,存在過兩個時期的北方交通大學: 1、1950年~1952年的北方交通大學由原國立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原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今北京交通大學)合并組建而成,存在時間為2年。 2、1970年~2003年的北方交通大學由原北京鐵道學院在1970年正式恢復“北方交通大學”校名而得,現已改稱北京交通大學,存在時間為33年。
    大學生 大學生 (高等院校接受高等基礎教育未畢業的在校學生)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而還未畢業走進社會的人,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即在高等學校(專科、本科、研究生層次)注冊入學并接受教育直至畢業前的群體統稱,分為普通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學生(統招生),不含自考生。各類高等學校畢業生一般稱大學學歷。 大學入學方式通常有多種,其中普通高中畢業生以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為主,還有高中學校保送、大學自主招生、單考單招等多種入學方式。
    大學堂 大學堂 清末創辦的新制學校,時稱大學為大學堂。相關詞條可參看: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 1898年到1912年間所使用的名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文理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受到舉國關注,但由于清廷的腐敗,政府并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所以該校基本沒有堪載史冊的畢業生。京師大學堂是朝廷學府,名義上統轄各省學堂。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大運,英語:Universiade),由“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法語: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u Sport Universitaire)主辦,只限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年齡限制為17-28歲)參加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始辦于1959年,其前身為國際大學生運動會,素有“小奧運會”之稱。 截止至2009年3月,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舉辦過25屆。2011年8月7日,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城市火炬傳遞在深圳舉行。 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1年8月8日至19日在成都舉辦
    夜大學 夜大學 夜大學是上世紀50年代起的叫法,民國時期的許多高校已設有夜校部,主要指夜晚或周末上課接受高等教育,它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需要參加成人高考,學習形式為業余制,發的畢業證上也會注明“業余”或“夜大”學習。 成人高等教育包括函授、業余(夜大學)、脫產等不同教育形式,需要參加成人高考,學生畢業后頒發國家承認的成人高等學校畢業證書,符合規定的還可以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
    菲律賓大學 菲律賓大學 菲律賓大學是根據菲律賓首屆立法機構頒發的第1870號法令(亦稱大學憲章)于1908年6月18日創辦的,實際上是依靠美國人,并按照蘭德公司資助大學的模式,為菲律賓人開辦的一所大學。該校的第一任校長是美國人默里·巴特利特博士(Murray Bartlett)。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現已是菲律賓規模最大的國立綜合性大學。
    函授大學 函授大學 函授大學指通過函授方式進行教育的教育機構,成績合格后取得函授本科、專科、專升本證書,正規大學的證書國家承認學歷。
    大學士 大學士 (眾包平臺)大學士是一個企業技術眾包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大學士目前已聚集13000多名國內外高校教授、相關科研機構專家及各類領域的技術人才,以需求為導向,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省時、省力的技術解決方案。自2015年底運行至今,已累計實現2000多萬元的交易額。
    高才大學 高才大學【解釋】高才:才能杰出。大學:學識淵博。才能高超,學識淵博。亦作“高才博學”、“高才碩學”。
    海德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 魯普萊希特-卡爾斯-海德堡大學(德文名:Ruprecht-Karls-Universit?t Heidelberg),簡稱“海德堡大學”,建立于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神圣羅馬帝國繼布拉格和維也納之后開設的第三所大學。 原校名為魯普萊希特-卡爾斯大學,即為紀念兩位辦學名人——魯普萊希特選帝侯是海德堡大學的創始元勛,巴登的卡爾·弗里德里希大公則是海德堡大學的再造恩公。 海德堡大學向來為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之象征,每年吸引大批外國學生或學者前來求學或研究。大學所在的海德堡市也是一座以古堡、內卡河聞名的文化名城。歌德曾賦詩一首Ich hab' mein Herz in Heidelberg verloren!《我把心遺失在了海德堡!》令海德堡這一古老而浪漫的大學城不僅因學術更因其獨特魅力風靡于外。馬克·吐溫說,海德堡是他到過最美的地方。 十六世紀的下半葉,海德堡大學就成為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當今蟬聯入選“德國精英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德國頂尖大學U15大學聯盟”、“歐洲大學協會”創始會員。 截止至2017年,共有56位諾貝爾獎得主,19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于該校求學、任教或研究,為德國乃至于歐洲頂尖之研究型大學。在2018-2019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6;2017-2018年,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2、世界第59ARWU學術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2;Q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3,世界第68。
    工科 工科 工科(工程學)是指如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電子、機械、電氣、建筑、水利、汽車、儀器等研究應用技術和工藝的學問。工程學或工學即“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 工程師通過想象,判斷和推理,將科學、技術、數學和實踐經驗應用到設計、制造、對象或程序的操作中。在學校中,將自然科學原理應用至工業、農業各個生產部門所形成的諸多工程學科也稱為工科或工學。 國內工科特色較突出的高校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
    丘成桐 丘成桐 丘成桐(Shing-Tung Yau),原籍廣東省蕉嶺縣,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同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美籍華人,國際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哈佛大學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講座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1969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197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博士(師從陳省身);1974-1987年任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數學教授;1987年起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199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年成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 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等,是幾何分析學科的奠基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對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丘成桐囊括了維布倫幾何獎(1981)、菲爾茲獎(1982)、麥克阿瑟獎(1985)、克拉福德獎(1994)、美國國家科學獎(1997)、沃爾夫數學獎(2010)、馬塞爾·格羅斯曼獎(2018)等獎項。特別是在1982年度榮獲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是第一位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后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徐志摩 徐志摩 (近代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Universit?t zu Berlin)是德國的一所綜合性高等學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學,設于柏林。1809年由普魯士王國內務部文教總管威廉·馮·洪堡負責籌建,1810年10月正式開學。是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柏林大學校區原址位于菩提樹下大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校名柏林大學(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稱。冷戰期間,柏林大學被劃入東柏林境內,部分師生從原校出走,并在以美國、英國及法國為首西方陣營的支持下,1948年于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今柏林自由大學),成為西德學術重鎮。真理、公平、自由是柏林自由大學建校以來的校訓。柏林大學分裂之后,位于東柏林的原址校區則于1949年改名為現今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創辦人、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兄弟。 1842年創建德國第一個物理實驗室。一批科學家曾在該校執教,并創立新的理論和學科。柏林大學培養了很多具有真才實學的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包括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柏林大學分為兩所。前民主德國的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西柏林的改名為柏林自由大學。
    陳省身 陳省身 陳省身(Shiing Shen Chern),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生前曾長期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60年起)、芝加哥大學(1949-1960年),并在伯克利建立了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MSRI)。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1926年,陳省身進入南開大學數學系。1934年夏,他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1943年發表《閉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公式的一個簡單內蘊證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類》。1963年至1964年,陳省身擔任美國數學會副主席。1995年陳省身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被聘為嘉興學院首任名譽院長。 陳省身晚年致力于推進中國數學的發展,在母校天津南開大學創立了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并于2002年促成了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在中國北京召開(系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召開)。2004年12月3日19時14分,陳省身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 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
    高等學校 高等學校 (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高等學校是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簡稱高校。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講,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學一般指綜合型高等院校,專門學院包括了醫科大學、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高等學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與大學詞義相近。大學,是指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大學堂 大學堂 清末創辦的新制學校,時稱大學為大學堂。相關詞條可參看: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 1898年到1912年間所使用的名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文理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受到舉國關注,但由于清廷的腐敗,政府并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所以該校基本沒有堪載史冊的畢業生。京師大學堂是朝廷學府,名義上統轄各省學堂。
    大學生 大學生 (高等院校接受高等基礎教育未畢業的在校學生)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而還未畢業走進社會的人,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即在高等學校(專科、本科、研究生層次)注冊入學并接受教育直至畢業前的群體統稱,分為普通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學生(統招生),不含自考生。各類高等學校畢業生一般稱大學學歷。 大學入學方式通常有多種,其中普通高中畢業生以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為主,還有高中學校保送、大學自主招生、單考單招等多種入學方式。
    施蟄存 施蟄存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后轉大同大學、震旦大學。1932年起在上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并從事小說創作,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的代表。1937年起,相繼在云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滬江大學等校任教。1952年調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杰出貢獻獎”。2003年11月19日,施蟄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施蟄存博學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學創作、古典文學研究、碑帖研究、外國文學翻譯方面均有成績。 有《施蟄存文集》。
    大學 大學 (文獻古籍曾子《大學》)《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大學 (詞語釋義)大學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dà xué,古指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一群人的團體;現在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
    唐君毅 唐君毅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四川宜賓人。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當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1921年考入重慶聯合中學,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后轉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畢業后歷任四川、華西、中央等大學教授,并任無錫新設江南大學教務長。 1949年4月,唐君毅遠赴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辦新亞書院,并兼任教務長、哲學系主任等職。1958年與徐復觀、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現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受聘為該校首任文學院院長和哲學講座教授,1967年任新亞研究所所長。1974年,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榮休,繼續任新亞研究所所長,次年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唐君毅先生一生致力人文精神的重建與發展,其學問體大思精,長于辨析又善于綜攝,馳騁于東西方哲學之中,而歸于中國圣賢義理之學。唐先生的《人生之體驗》、《人生之體驗續編》及《道德自我之建立》對人生有精純深微的體驗;《中國哲學原論》系列著作六大卷,對中國傳統哲學作出系統疏解并不時提出新詮釋,已見各家異說無不可相通無礙。1976年出版最后巨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乃其平生學思之綜化,其思想體系之完成。 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歲。1991年,《唐君毅全集》出版,全三十冊。
    高等學校 高等學校 (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高等學校是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簡稱高校。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講,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學一般指綜合型高等院校,專門學院包括了醫科大學、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高等學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與大學詞義相近。大學,是指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林語堂 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吳梅 吳梅 (戲曲理論家、教育家)吳梅(1884年—1939年),字瞿安,號霜厓,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現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度曲譜曲皆極為精通,對近代戲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吳梅弟子很多,南京大學以研究戲曲聞名的諸位先生大抵都是吳梅門下后學。1922年秋至1927年春,在南京大學的前身國立東南大學(后改為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任教五年。1928年秋至1932年春,1932年秋至1937年秋在中央大學任教8年半。培養了大量學有所成的戲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吳梅在文學上有多方面成就,在戲曲創作、研究與教學方面成就尤為突出,被譽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學大師”。
    李政道 李政道 (物理學家)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后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并擔任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6年,他爭取到意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并擔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獲得“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顧頡剛 顧頡剛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林語堂 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吳梅 吳梅 (戲曲理論家、教育家)吳梅(1884年—1939年),字瞿安,號霜厓,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現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度曲譜曲皆極為精通,對近代戲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吳梅弟子很多,南京大學以研究戲曲聞名的諸位先生大抵都是吳梅門下后學。1922年秋至1927年春,在南京大學的前身國立東南大學(后改為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任教五年。1928年秋至1932年春,1932年秋至1937年秋在中央大學任教8年半。培養了大量學有所成的戲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吳梅在文學上有多方面成就,在戲曲創作、研究與教學方面成就尤為突出,被譽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學大師”。
    鄧稼先 鄧稼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馮至 馮至 (現代詩人、學者)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Canberra),是澳大利亞聯邦的首都,位于澳大利亞東南部山脈區的開闊谷地上。東經149°07′,南緯35°17′,面積2395平方公里,人口41.03萬,海拔760米。莫朗格洛河橫市區,西流入馬蘭比吉河。原為牧羊地,1913年按規劃始建,1927年聯邦政府從墨爾本遷此。全國政治中心。以銀行、飯店和公共服務業為主要經濟部門。有鐵路連接各大城市。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連續10年澳洲排名第1位)、堪培拉大學和國立圖書館。市區西南有宇宙航行跟蹤站。旅游業甚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平均,四季都有陽光普照的日子。 作為澳大利亞政治中心,堪培拉城內建有澳大利亞國會大廈、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和眾多其他政府部門與外交機關。也是許多全國性社會和文化機構的所在地,例如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澳大利亞體育學會、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及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澳大利亞軍隊總部以及主要軍事教育機構鄧特倫皇家軍事學院和澳大利亞國防學院也設在堪培拉。 二次大戰結束后,在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倡議下,國家首都發展委員會成立、握有執行權力,堪培拉開始以新興首都之姿蓬勃發展。
    陳景潤 陳景潤 (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原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2018年11月,陳景潤入選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
    教授 教授 (教師職稱)教授,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多指在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資深教師與研究員,但教授與研究員是有區別的。教授有教課的任務,而研究員則沒有。 教授為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中文的教授兩字則源于‘傳教授業’的字義,是中國古代就已使用的學官名稱,在中國漢代、唐代的大學中都設此職位。與英文沒有關聯。日語中則與中文同用“教授”來稱呼大學中的老師。 教授 (漢字詞語)教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o shòu,現解釋是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師的最高級學銜;古時設置在地方官學中的學官;對私塾老師的敬稱;講解傳授知識、技能。
    右學 右學 西周的大學。傳說起源于殷代。《禮記·王制》∶“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鄭玄注∶右學為大學,在王城西郊;左學為小學,在城內王宮之東。一說右學、左學皆大學,同在城郊太學中,實為一學,但有楹東、楹西之分。
    四書 四書 (基本概念)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孔伋、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華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但《四書》中也存在著先人思想的局限性。 四書 (詞語解釋)四書,指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丁肇中 丁肇中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實驗物理學家。 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1967年測量電子半徑,發現電子是沒有體積的,半徑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測量普通光和有質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間的轉變,證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變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因此貢獻,1975年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7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9年發現膠子噴注;1989年確定三代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發現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間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
    右學 右學 西周的大學。傳說起源于殷代。《禮記·王制》∶“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鄭玄注∶右學為大學,在王城西郊;左學為小學,在城內王宮之東。一說右學、左學皆大學,同在城郊太學中,實為一學,但有楹東、楹西之分。
    夜大學 夜大學 夜大學是上世紀50年代起的叫法,民國時期的許多高校已設有夜校部,主要指夜晚或周末上課接受高等教育,它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需要參加成人高考,學習形式為業余制,發的畢業證上也會注明“業余”或“夜大”學習。 成人高等教育包括函授、業余(夜大學)、脫產等不同教育形式,需要參加成人高考,學生畢業后頒發國家承認的成人高等學校畢業證書,符合規定的還可以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
    四書 四書 (基本概念)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孔伋、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華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但《四書》中也存在著先人思想的局限性。 四書 (詞語解釋)四書,指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大學的詞語:1. 充實;2. 多元化;3. 知識淵博;4. 國際化;5. 創新性;6. 精英化;7. 高效率;8. 大氣;9. 活力四射;10. 人才薈萃;11. 學術研究強;12. 社會責任感強;13. 環境舒適;14. 城市中心;15. 優越設施;16. 眾多學科;17. 卓越教育;18. 競爭力強;19. 理論聯系實踐;20. 豐富的校園文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