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書法的詞語
形容書法的詞語:1. 神韻;2. 氣勢;3. 雄渾;4. 俊逸;5. 縱橫;6. 奧妙;7. 雅致;8. 神秘;9. 深邃;10. 渾厚;11. 雅韻;12. 細膩;13. 飄逸;14. 纖巧;15. 灑脫;16. 清新;17. 俊美;18. 凝重;19. 潑辣;20. 狂放
形容書法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紫陽書法 | 紫陽書法 南宋朱熹與其門人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舉要歷》和胡安國《舉要補遺》等書,撰《通鑒綱目》一書。 |
撥鐙法 | 撥鐙法 運筆的一種技法。鐙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撥燈芯的。"撥鐙法"是古代書法理論中關于書寫技巧的一種方法,現今對它的解讀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認識水平上,古今書學論著大多把"撥鐙法"視為執筆法,筆者通過對古今文獻以及書法運筆規律的綜合分析,認為撥鐙法是用筆之法,是執筆與運筆之綜合,此法首先是執筆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運筆法。 |
法書 | 法書 法書 [fǎ shū] 一、法令律科之類的書籍。 二、書法用語。又稱法帖,學習書法可以作為楷模的范本。以及對古代名家墨跡的敬稱,或以此譽稱表達對書法作者的尊重之意。 三、泛指道教術法的典籍書冊。 四、道教的圖、紋、箓、字、符、篆,共稱為“法書”,特指附有愿心念力和精神加持力的圖文符箓。 |
家雞野雉 | 家雞野雉【解釋】雉:野雞。原意是晉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為家雞,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為野雞,以示賤近與貴遠。亦比喻風格迥異的書法繪畫等。【出處】晉·何法盛《晉中興書》第七卷:“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賤厭家雞,愛野雉,皆進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
永字八法 | 永字八法 (中國書法用筆法則)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于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e),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后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
家雞野雉 | 【解釋】雉:野雞。原意是晉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為家雞,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為野雞,以示賤近與貴遠。亦比喻風格迥異的書法繪畫等。【出處】晉·何法盛《晉中興書》第七卷:“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賤厭家雞,愛野雉,皆進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
出入法 | 出入法 一種讀書法。 chū rù fǎ 出入法 一種讀書法,謂深入理解,靈活運用。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讀書類》:“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得盡讀書之法也。” |
法書 | 法書 法書 [fǎ shū] 一、法令律科之類的書籍。 二、書法用語。又稱法帖,學習書法可以作為楷模的范本。以及對古代名家墨跡的敬稱,或以此譽稱表達對書法作者的尊重之意。 三、泛指道教術法的典籍書冊。 四、道教的圖、紋、箓、字、符、篆,共稱為“法書”,特指附有愿心念力和精神加持力的圖文符箓。 |
撥鐙法 | 撥鐙法 運筆的一種技法。鐙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撥燈芯的。"撥鐙法"是古代書法理論中關于書寫技巧的一種方法,現今對它的解讀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認識水平上,古今書學論著大多把"撥鐙法"視為執筆法,筆者通過對古今文獻以及書法運筆規律的綜合分析,認為撥鐙法是用筆之法,是執筆與運筆之綜合,此法首先是執筆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運筆法。 |
臨池學書 | 臨池學書【解釋】臨:靠近,挨著;池:硯池;書:書法。指刻苦練習書法。【出處】《后漢書·張芝傳》:“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示例】少不肯~,字丑拙,試有司輒不利。 ◎明·張岱《家傳》【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刻苦學習書法 |
魏碑 | 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張,免生習氣。 |
智永 | 智永 智永和尚(生卒不詳),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 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云門寺保存。云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傳說。 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傳“永字八法”,為后代楷書立下典范。所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 |
顏真卿 | 顏真卿 (唐朝名臣、書法家)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
王羲之 | 王羲之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概述畫像來源) |
顏真卿 | 顏真卿 (唐朝名臣、書法家)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趙孟?、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
臨池學書 | 【解釋】臨:靠近,挨著;池:硯池;書:書法。指刻苦練習書法。【出處】《后漢書·張芝傳》:“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示例】少不肯~,字丑拙,試有司輒不利。 ◎明·張岱《家傳》【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刻苦學習書法 |
法帖 | 法帖 中國書法藝術載體之一。在紙張發明之前,古人大都將文字書寫在竹或木制成的薄而細長的片上,稱簡牘或簡書;或者書寫在絲織品上,稱為帖。在造紙發明以后,凡書寫在紙或絲織品上的、篇幅較小的文字均稱之為帖。 |
書畫 | 書畫 書畫是繪畫和書法的統稱。畫,是人們生活中創造的結晶,畫的起源久遠,有著豐富的意思。“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中國古代,詩與畫分不開。畫的作品也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畫中常常包含著藝術家強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藝術也深深地孕育在畫中。書,一說是書法,也就是俗話說的所謂的字,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書是指文化內涵。由此可知,書畫是指繪畫和書法,也可以理解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繪畫。 |
書學 | 書學 書學是指中國古代專習書法的學校。晉武帝時,荀勖領秘書監,于監中立書博士,設弟子員,教習書法,以鐘繇、胡昭為標準。隋開皇初,于國子寺設書學,有書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書學生四十人。唐貞觀二年(628)于國子監設書學,有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典學二人,書學生三十人。其課程為:《石經三體》,學習期三年;《說文》,學習期二年;《字林》,學習期一年。并兼習其他字書。學習總限不得超過九年。 |
字帖 | 字帖 字帖(zì tiè)是供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范本,多為名家墨跡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字帖多為兒童識字練字是習字形時使用,有塑字體的作用。字帖按字體劃分,可以分為楷書、草書、行書、隸書、篆書等字體。 字帖來歷:古代著名的書法都被刻在石碑上,后人為了臨摹他們的書法就把石碑上的字用紙拓下來,然后臨摹書寫。 |
書畫 | 書畫 書畫是繪畫和書法的統稱。畫,是人們生活中創造的結晶,畫的起源久遠,有著豐富的意思。“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中國古代,詩與畫分不開。畫的作品也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畫中常常包含著藝術家強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藝術也深深地孕育在畫中。書,一說是書法,也就是俗話說的所謂的字,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書是指文化內涵。由此可知,書畫是指繪畫和書法,也可以理解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繪畫。 |
祝允明 | 祝允明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為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后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于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并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響下,又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
伯遠帖 | 伯遠帖 (東晉王珣創作書法作品)《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作者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 《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并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 |
衛夫人 | 衛夫人 衛夫人(272-349年),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 衛氏家族世代工書,嫁給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丈夫李矩善長隸書。衛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書圣”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 |
衛夫人 | 衛夫人 衛夫人(272-349年),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 衛氏家族世代工書,嫁給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丈夫李矩善長隸書。衛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書圣”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 |
飛白 | 飛白 (詞語概念)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相傳是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 ,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寫字,蔡邕見后,歸作“飛白書”。它的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北宋黃伯思說:"取其若發絲處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今人把書畫的干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漢魏宮闕題字,曾廣泛采用。 飛白 (漢語修辭格式)明知錯誤,故意仿效其錯以達到滑稽、增趣目的的修辭手法叫“飛白”。飛白可以是記錄或援用他人的語言錯誤,也可以是作者或說者自己有意識的寫錯或說錯一些話,以求得幽默效果。 就使用的語言因素而言,飛白又可分為語音飛白、文字飛白、詞語飛白、語法飛白和邏輯飛白。語音飛白利用的是各種不準確的語音,如口吃、咬舌、方言。文字飛白利用的是文字使用上的錯誤。詞語飛白利用的是用詞上的錯誤。語法飛白利用的是語法關系上的錯誤。 |
伯遠帖 | 伯遠帖 (東晉王珣創作書法作品)《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作者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 《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并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 |
李邕 | 李邕 (唐代書法家)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區)人,一說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 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為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
宋克 | 宋克 (明代書法家)宋克(1327―1387)字仲溫,一字克溫,自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是明代初期聞名于書壇的書法家“三宋二沈”之一。與高啟等稱十友,詩稱十才子。 洪武初為鳳翔同知。素工草隸深得鐘、王之法,筆精墨妙,風度翩翩。并工寫竹,雖寸岡尺塹,而千篁萬玉,雨疊煙生,蕭然無塵俗之氣。嘗作雞棲石業條一幅,題語有“藝成不覺自斂手”之句,謂不可復得也。書學急就章,故寫竹能妙。嘗于試院牘尾用朱筆掃竹,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人遂以為朱竹自宋克始。卒年六十一。宋克的書法,在明代頗享盛名,與當時擅長書法的宋璲、宋廣合稱三宋。 |
飛白 | 飛白 (詞語概念)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相傳是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 ,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寫字,蔡邕見后,歸作“飛白書”。它的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北宋黃伯思說:"取其若發絲處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今人把書畫的干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漢魏宮闕題字,曾廣泛采用。 飛白 (漢語修辭格式)明知錯誤,故意仿效其錯以達到滑稽、增趣目的的修辭手法叫“飛白”。飛白可以是記錄或援用他人的語言錯誤,也可以是作者或說者自己有意識的寫錯或說錯一些話,以求得幽默效果。 就使用的語言因素而言,飛白又可分為語音飛白、文字飛白、詞語飛白、語法飛白和邏輯飛白。語音飛白利用的是各種不準確的語音,如口吃、咬舌、方言。文字飛白利用的是文字使用上的錯誤。詞語飛白利用的是用詞上的錯誤。語法飛白利用的是語法關系上的錯誤。 |
書學 | 書學 書學是指中國古代專習書法的學校。晉武帝時,荀勖領秘書監,于監中立書博士,設弟子員,教習書法,以鐘繇、胡昭為標準。隋開皇初,于國子寺設書學,有書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書學生四十人。唐貞觀二年(628)于國子監設書學,有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典學二人,書學生三十人。其課程為:《石經三體》,學習期三年;《說文》,學習期二年;《字林》,學習期一年。并兼習其他字書。學習總限不得超過九年。 |
柳骨顏筋 | 柳骨顏筋【解釋】唐·柳公權的書法骨力遒健,結構勁緊;顏真卿的書法端莊雄偉,氣勢開張。后因以之稱其書法的字體和法度。【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這的堪為字史,當為款識,有柳骨顏筋,張旭張顛,羲之獻之。” |
龍跳虎臥 | 龍跳虎臥【解釋】比喻文筆、書法縱逸雄勁。【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蕭思話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近義詞】龍騰虎躍【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文筆、書法縱逸雄勁 |
劍拔弩張 | 【解釋】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原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后多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示例】法國兵艦在閩汪口出入頻繁,而交涉方面~,看樣子福州船局必難幸免法國兵艦的炮火。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近義詞】一觸即發、千鈞一發、箭在弦上【反義詞】銷兵洗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雙方沖突 |
美女簪花 | 美女簪花【解釋】簪:插戴。形容書法娟秀。也比喻詩文清新秀麗。【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常書,如插花美人,舞笑鏡臺。”【示例】昔人謂褚登善書,如~,或謂其出于漢隸。 ◎清·王昶《金石萃編·楊震碑跋》【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形容書法或詩文的清新娟秀 |
三希堂法帖 |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是2009年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翰文。本書主要收集了自魏 、晉至明代末年共134位書法家的300余件書法作品。 |
褚遂良 | 褚遂良 (唐朝政治家)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歲。天寶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廟庭。 褚遂良工于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
顏筋柳骨 | 顏筋柳骨【解釋】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出處】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
董其昌 |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書畫家。 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卒,賜謚“文敏”。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董其昌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
羊欣 | 羊欣 羊欣(370—442),字敬元,東晉、南朝宋時泰山郡南城縣人。王獻之之甥。著名書法家。著有書法史著作《采古來能書人名》。傳世書法作品有《暮春貼》、《大觀帖》、《閑曠帖》等。與同時代書法家薄紹之并稱“羊、薄”。 |
顏筋柳骨 | 【解釋】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出處】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
柳骨顏筋 | 【解釋】唐·柳公權的書法骨力遒健,結構勁緊;顏真卿的書法端莊雄偉,氣勢開張。后因以之稱其書法的字體和法度。【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這的堪為字史,當為款識,有柳骨顏筋,張旭張顛,羲之獻之。” |
柳骨顔筋 | 【解釋】唐·柳公權的書法骨力遒健,結構勁緊;顏真卿的書法端莊雄偉,氣勢開張。后因以之稱其書法的字體和法度。【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這的堪為字史,當為款識,有柳骨顏筋,張旭張顛,羲之獻之。” |
蜀素帖 | 蜀素帖 (北宋米芾創作書法作品)《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為作者在蜀素上書其所作各體詩八首而成,其作品內容即為當時的游記和送行之作。其藝術風格則以和諧變化為準則,天真自然為旨歸,通體筆法跳蕩精致、結體變化多端、筆勢沉著痛快。 《蜀素帖》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人稱“天下第八行書”。 |
顔筋柳骨 | 【解釋】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出處】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
龍跳虎臥 | 【解釋】比喻文筆、書法縱逸雄勁。【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蕭思話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近義詞】龍騰虎躍【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文筆、書法縱逸雄勁 |
筆走龍蛇 | 筆走龍蛇【解釋】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出處】唐·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旭驚電。”【示例】秀才肖王賓胸藏錦繡,~。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卷二十【近義詞】龍飛鳳舞、字走龍蛇【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形容書法筆勢矯健多姿 |
波磔 | 波磔 波磔,一個詞語,意思有三種,一種是指書法右下捺筆,一種泛指書法的筆畫,另一種借指書寫。 |
劍拔弩張 | 劍拔弩張【解釋】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原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后多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示例】法國兵艦在閩汪口出入頻繁,而交涉方面~,看樣子福州船局必難幸免法國兵艦的炮火。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近義詞】一觸即發、千鈞一發、箭在弦上【反義詞】銷兵洗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雙方沖突 |
金錯刀 | 金錯刀 (科技商業觀察家)金錯刀 《數字商業時代》主筆 原名丁鵬飛,網易商業頻道特約評論員。畢業于河南財經學院,曾做過策劃、網絡行業、報紙、雜志等,現為《數字商業時代》主筆。一直致力于實戰管理學研究,并以對跨國公司的深度報道著稱,曾著有《公司兇猛——財富500強的中國韜略》、《三星進化》、《公司黑帶》等書。 金錯刀 (詞語解釋)金錯刀有三種解釋,一種是漢朝王莽所鑄的一種錢幣,另外兩種是書法的筆法和字體,前者為南唐后主李煜所創,后者曾在唐朝張彥遠的著作《法書要錄》上記錄。 |
廓填 | 廓填 1.書法用語。字經雙鉤之后,再填以濃墨。 宋 姜夔 《續書譜·臨》:“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 2.謂以法書置刻石上,沿其字跡,兩邊用細線鉤出,以便摹刻。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字學》:“六朝人尚字學,摹臨特盛,其曰廓填者,即今之雙鉤。” |
南北書派 | 南北書派 南北書派 解釋:南方與北方兩大風格不同的書法派別。宋代趙孟堅《論書》有“晉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語,清代阮元《南北書派論》以“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實即以帖學為南派,以碑學為北派。但其說與書法史并不很符合。 |
怒猊渴驥 | 怒猊渴驥【解釋】猊:狻猊,即獅子;驥:駿馬。如憤怒的獅子撬扒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出處】《新唐書·徐浩傳》:“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云” |
青李書 | 青李書 青李書,讀音qīng lǐ shū,漢語詞語,泛指書帖。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來禽帖》中,有一則開頭有“青李”字樣。后世因以“青李書”泛指法帖。 |
書品 | 書品 (書品)書品是中國古代對書法家及其作品作出品評的著作,另外還有同名雜志《書品》。 |
俗書 | 俗書 【詞語】:俗書 【注音】:sú shū 【釋義】:1.通俗流行的書體。 2.品格不高的書法。 3.通俗流行而有別于正體的字。 4.民間流行的通俗讀物。 5.佛門指佛教經典以外的書籍,如《老子》《莊子》等具有哲理性的書籍。 (1).通俗流行的書體。 唐 韓愈 《石鼓歌》:“ 羲之 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沉德潛 注:“隸書風俗通行,別于古篆,故云俗書,無貶 右軍 意。” 清 顧炎武 《贈張力臣》詩:“削柎追 宜官 ,俗書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書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元章 論 唐 人書,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歐陽 ,而為怪丑惡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書。” (3).通俗流行而有別于正體的字。 宋 黃庭堅 《山谷題跋·辨菴字》:“今俗書‘庵’字,既於篆文無有,又菴非屋,不當從廣。” 清周亮工《書影》卷十:“俗書不可從者,謂古無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間流行的通俗讀物。 清周亮工《書影》卷六:“今《百中經》前所繪小兒樹,想沿於此。乃知俗書,亦有所本。” (5).佛門指佛教經典以外的書籍,如《老子》《莊子》等具有哲理性的書籍。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遠 引《莊子》為連類,乃似格義之擬配外書。 安公 聽 遠 不廢俗書,則其通常令弟子廢俗書可知。” |
元和腳 | 元和腳 元和腳,漢語詞匯,拼音yuán hé jiǎo,意思是唐劉禹錫戲稱柳宗元的書法。后亦指柳公權書法。 |
鴨頭丸帖 | 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唐代摹本,共有兩行15字,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筆鋒人紙靈巧而又變化多姿,方筆、圓筆、側鋒、藏鋒都有,如“鴨”、“當”兩字起筆處是順著筆鋒直接入筆,“故”字起筆是側鋒,“頭”、“不”等字與上一字相連,所以是逆鋒起筆,但也有以頓筆和藏鋒起筆的,如“明、君”等字。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連中有斷,如第一行“明當必”,第二行的“集當與”筆畫連綿,而“佳、明”,“與、君”等字之間重新起筆,調整筆鋒,但暗中還是有呼應,斷連結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靈活。帖中的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 |
北碑 | 北碑 北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而以北魏為最,故又稱為魏碑。魏碑上承漢隸,下啟唐楷,是一種過渡性的書體。它與隸書相比,則簡捷而得其沉雄;與唐楷相比則更豐厚剛健,是一個可以開發的藝術寶庫,在我國書法史上,亦受到重視。北魏,包括碑碣、墓志、造像提記、摩崖刻石等形制。書法風格多變、面目不一,尤其是近百年來陸續出土的大量魏墓志,為書法學習開創了新的路徑。 |
多寶塔碑 | 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當時的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是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內容主要記載了西京龍興寺禪師楚金創建多寶塔之原委及修建經過。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有簡潔明快,字字珠璣之感。用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橫細豎粗,對比強烈;起筆多露鋒,收筆多鋒,轉折多頓筆。結體嚴謹道密,緊湊規整,平穩勻稱,又碑版精良,存字較多,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