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圓滿的詞語
形容圓滿的詞語:1. 完美;2. 順利;3. 成功;4. 滿意;5. 圓滿;6. 喜人;7. 美好;8. 如愿;9. 幸福;10. 欣慰;11. 安然無恙;12. 一帆風順;13. 恰到好處;14. 安樂;15. 快樂;16. 舒適;17. 和諧;18. 高興;19. 愉快;20. 平安
形容圓滿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功德圓滿 | 功德圓滿【解釋】功德:佛教用語,指誦經、布施等。多指誦經等佛事結束。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出處】隋·隋煬帝《入朝遣使參書》:“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岳,功德圓滿,便致荊巫。”【示例】兄弟算是原經手,了此一事,~。 ◎茅盾《清明前后》【語法】主謂式;作狀語、定語;指某件事情已經圓滿結束 |
功行圓滿 | 功行圓滿【解釋】功:功績、僧道等修行的功夫;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圓滿。【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滿,貧道再去點化他。”【示例】女菩薩,你要曉得一經觀光之后,也就算~,一天大事都完了。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 |
花好月圓 | 花好月圓【解釋】花兒正盛開,月亮正圓滿。比喻美好圓滿。多用于祝賀人新婚。【出處】宋·張先《木蘭花》詞:“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歡情去逐遠云空,往事過如幽夢斷。”【近義詞】鵲笑鳩舞【反義詞】花殘月缺【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美好生活 |
圓教 | 圓教 (一)指究竟圓滿之佛教。于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五,有為善財童子說圓滿因緣修多羅之記載。在我國,將諸經典內容體系化,以作教相判釋,而稱究竟圓滿之教為圓教。 |
功德圓滿 | 【解釋】功德:佛教用語,指誦經、布施等。多指誦經等佛事結束。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出處】隋·隋煬帝《入朝遣使參書》:“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岳,功德圓滿,便致荊巫。”【示例】兄弟算是原經手,了此一事,~。 ◎茅盾《清明前后》【語法】主謂式;作狀語、定語;指某件事情已經圓滿結束 |
圓教 | 圓教 (一)指究竟圓滿之佛教。于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五,有為善財童子說圓滿因緣修多羅之記載。在我國,將諸經典內容體系化,以作教相判釋,而稱究竟圓滿之教為圓教。 |
花好月圓 | 【解釋】花兒正盛開,月亮正圓滿。比喻美好圓滿。多用于祝賀人新婚。【出處】宋·張先《木蘭花》詞:“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歡情去逐遠云空,往事過如幽夢斷。”【近義詞】鵲笑鳩舞【反義詞】花殘月缺【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美好生活 |
圓成實自性 | 圓成實自性 圓成實自性,教義名詞。梵文Parinis panna-svabhava的意譯,亦作“圓成實性”、“圓成實相”、“第一義諦”、“成性”等。“三自性”之一。或稱“諸法真如”,或亦包括“圣智”、“圣道”,或即“第一義諦”、“最勝義”。“圓”,圓滿。“成”,成就。“實”,真實,斷絕虛妄。所謂“圓成實自性”意謂于因緣生起的現象(依他起)不執為實有自身規定性的意識(即我、法等遍計所執自性),由此即能顯現(二空所顯)出不受語言概念限制的本來面貌(真如)。此本來面貌,其實就是“唯識性”,具有永恒、普遍、真實無謬的性質,一旦由“圣智”所掌握,就能夠達到解脫,并引發種種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認識境界。在廣義上,“圣智”亦屬“圓成實”。《瑜伽師地論》卷七三從正面定義:“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凈,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成唯識論》卷八解釋:“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虛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另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八謂,此“圓成實”的存在是可以證成的,“謂即如是現見所得相,若依止現見相,若自類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決定能成,當知是名圓成實相”。又《攝大乘論釋》卷四用遍計所執“無性”之性,“為量所了境性,于彼遍知,方能了別遍計所執決定非有”,即此“無性之性”說為“圓成實相”。據此,“圓成實”乃是說明“二空”,并用以認識對象本質的一種道理。這里所說的“空”,并不是“虛無空見”,實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無二邊之執著,得到真正解脫,而自在無礙。參見“三自性”、“三無性”。 |
圓成實自性 | 圓成實自性 圓成實自性,教義名詞。梵文Parinis panna-svabhava的意譯,亦作“圓成實性”、“圓成實相”、“第一義諦”、“成性”等。“三自性”之一。或稱“諸法真如”,或亦包括“圣智”、“圣道”,或即“第一義諦”、“最勝義”。“圓”,圓滿。“成”,成就。“實”,真實,斷絕虛妄。所謂“圓成實自性”意謂于因緣生起的現象(依他起)不執為實有自身規定性的意識(即我、法等遍計所執自性),由此即能顯現(二空所顯)出不受語言概念限制的本來面貌(真如)。此本來面貌,其實就是“唯識性”,具有永恒、普遍、真實無謬的性質,一旦由“圣智”所掌握,就能夠達到解脫,并引發種種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認識境界。在廣義上,“圣智”亦屬“圓成實”。《瑜伽師地論》卷七三從正面定義:“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凈,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成唯識論》卷八解釋:“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虛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另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八謂,此“圓成實”的存在是可以證成的,“謂即如是現見所得相,若依止現見相,若自類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決定能成,當知是名圓成實相”。又《攝大乘論釋》卷四用遍計所執“無性”之性,“為量所了境性,于彼遍知,方能了別遍計所執決定非有”,即此“無性之性”說為“圓成實相”。據此,“圓成實”乃是說明“二空”,并用以認識對象本質的一種道理。這里所說的“空”,并不是“虛無空見”,實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無二邊之執著,得到真正解脫,而自在無礙。參見“三自性”、“三無性”。 |
月圓花好 | 月圓花好【解釋】花兒正盛開,月亮正圓滿。比喻美好圓滿。多用于祝賀人新婚。【出處】宋·晁補之《御街行》詞:“幽期莫誤香閨恨,羅帶今朝褪。月圓花好一般春,觸處總堪乘興。” |
美滿 | 美滿 (毛阿敏音樂專輯)《美滿》是毛阿敏音樂專輯,該專輯的MV采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分鏡頭,極能感動人心。毛阿敏相信所有人都可以從這支MV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所認為的美滿。 美滿 (漢語詞匯)美滿(měi mǎn)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美好圓滿、稱心滿意等意思,出自唐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 |
月圓花好 | 【解釋】花兒正盛開,月亮正圓滿。比喻美好圓滿。多用于祝賀人新婚。【出處】宋·晁補之《御街行》詞:“幽期莫誤香閨恨,羅帶今朝褪。月圓花好一般春,觸處總堪乘興。” |
美滿 | 美滿 (毛阿敏音樂專輯)《美滿》是毛阿敏音樂專輯,該專輯的MV采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分鏡頭,極能感動人心。毛阿敏相信所有人都可以從這支MV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所認為的美滿。 美滿 (漢語詞匯)美滿(měi mǎn)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美好圓滿、稱心滿意等意思,出自唐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 |
完滿 | 完滿 完滿,是漢語詞匯,出自《赤都心史》,解釋為完整圓滿,沒有欠缺。 |
完滿 | 完滿 完滿,是漢語詞匯,出自《赤都心史》,解釋為完整圓滿,沒有欠缺。 |
圓成 | 圓成 圓成,指佛教語。成就圓滿,后轉指現成自然。或指作成,把事情辦妥的意思。也指 撮合;成全。 |
功行圓滿 | 【解釋】功:功績、僧道等修行的功夫;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圓滿。【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滿,貧道再去點化他。”【示例】女菩薩,你要曉得一經觀光之后,也就算~,一天大事都完了。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 |
圓成 | 圓成 圓成,指佛教語。成就圓滿,后轉指現成自然。或指作成,把事情辦妥的意思。也指 撮合;成全。 |
大悲咒 | 大悲咒 (佛教術語)《大悲咒》出自“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名為《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按照內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廣、中、略三種不同的版本。現今通行的“伽梵達摩”84句《大悲咒》,其經本以《大正藏》的底本為依據,是一個變化差異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達摩”譯本的原始面貌。除此類藏經外,還有一些很重要且更準確的可參考文獻。如與譯經年代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經,以及與漢譯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經等。 《大悲咒》在漢傳佛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自唐代翻譯《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后,《大悲咒》即廣為弘傳,并被納入漢地叢林功課。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載:《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為利樂一切眾生而宣說,其利益功德廣如大海而嘆莫能盡;無論是消障除難、得善遂愿,還是究竟的覺證解脫,《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議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廣為利樂。因而有不在少數的佛門四眾,寄於虔心持誦《大悲咒》以自利利他、護持佛法。 (概述圖片:大悲咒本尊 圣觀自在菩薩) |
功成行滿 | 功成行滿【解釋】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圓滿。【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滿,貧道再去點化他。” |
功成行滿 | 【解釋】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圓滿。【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滿,貧道再去點化他。” |
事款則圓 | 事款則圓【解釋】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事款則圓,你且住啼哭,休得叫罵。”又第二十五回:“你老人家不要著急,這可是急不來的事,事款則圓。” |
事緩則圓 | 事緩則圓【解釋】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
偏圓 | 偏圓 偏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piān yuán,意思是佛家語。判別教理勝劣之稱。偏謂偏失,圓謂圓滿。 |
偏圓 | 偏圓 偏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piān yuán,意思是佛家語。判別教理勝劣之稱。偏謂偏失,圓謂圓滿。 |
常滿 | 常滿 常滿,cháng mǎn,漢語詞匯,釋義有三:1.永遠圓滿充實。 2.古杯名。 3.古燈籠名。 |
事緩則圓 | 【解釋】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
事款則圓 | 【解釋】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事款則圓,你且住啼哭,休得叫罵。”又第二十五回:“你老人家不要著急,這可是急不來的事,事款則圓。” |
常滿 | 常滿 常滿,cháng mǎn,漢語詞匯,釋義有三:1.永遠圓滿充實。 2.古杯名。 3.古燈籠名。 |
規輪 | 規輪 guī lún 規輪(規輪) 圓規和車輪。比喻圓滿無缺。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日重光月重輪》:“舊說云:天子之德,光明如日,規輪如月,光耀如星,沾潤如海。” |
渾圜 | 渾圜 hún huán 渾圜(渾圜) 渾圓;圓滿。 清 龔自珍 《最錄古文序寫定本》:“ 馬 鄭 皆曰:百篇之序, 孔子 之所作也。繹其文章,沖然渾圜,與《易·彖》相似,縱非 孔子 ,意者其 游 夏 乎?” |
鏡圓璧合 | 鏡圓璧合【解釋】比喻圓滿。 |
渾圜 | 渾圜 hún huán 渾圜(渾圜) 渾圓;圓滿。 清 龔自珍 《最錄古文序寫定本》:“ 馬 鄭 皆曰:百篇之序, 孔子 之所作也。繹其文章,沖然渾圜,與《易·彖》相似,縱非 孔子 ,意者其 游 夏 乎?” |
規輪 | 規輪 guī lún 規輪(規輪) 圓規和車輪。比喻圓滿無缺。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日重光月重輪》:“舊說云:天子之德,光明如日,規輪如月,光耀如星,沾潤如海。” |
成佛 | 成佛 (佛教名詞)成佛是佛教語。謂永離生死煩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因位之行六度及十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之成“佛”。真言立三種之即身成佛,天臺立四種之成佛,《占察經》說四滿成佛。日本民間常以死者得到超度,謂之“成佛”。 |
成全 | 成全 (劉若英原唱歌曲)《成全》是由施立、陳沒作詞,陳小霞作曲,劉若英演唱的歌曲,收錄在2001年1月8日發行的專輯《年華》中。 2016年9月18日,林宥嘉在江蘇衛視《蒙面唱將猜猜猜》中進行翻唱。 成全 (詞語義)成全,漢語詞匯。 本意為圓滿無缺。 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夫人之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 現在多用來指幫助人使實現某種愿望。 |
久盈 | 久盈 久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iǔ yíng,是指長久圓滿。 |
萬事大吉 | 萬事大吉【解釋】吉:吉利,順利。什么事都很圓滿順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辦好。【出處】宋·周密《癸辛雜志》:“鹽官教諭黃謙之題桃符板,句云:‘宜人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示例】鄉村里沒有警察,沒有憲兵,沒有被捕的危險。即便有,在高粱地里一藏,~。 ◎梁斌《紅旗譜》五三 |
千手千眼觀音 | 千手千眼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的佛教密宗經典很多,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高僧不空譯的《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音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和伽梵達摩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不同的經典對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型儀軌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大同小異。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型最特殊的是首、眼、手三大部分。 |
圣果 | 圣果 圣果:蔬菜品種 圣果:漢語詞組 圣果 (漢語詞組)佛教語。猶正果。佛教修行所達到的圓滿境界。《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圣果。”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下·曇無竭》:“ 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云覺救,彼方咸云已證圣果。”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縛喝國》:“雖證圣果,終無神變,蓋亦千計,不樹封記。”我愛你。 |
盈昃 | 盈昃 盈昃,讀音yíng zè,漢語詞語,指日月圓滿或虧缺。 |
足志 | 足志 謂使意愿圓滿地表達出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 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 陸德明 釋文:“足,將住反。” 唐 權德輿 《徐泗濠節度使贈司徒張公文集序》:“足言足志,踐履章灼。” |
最上乘 | 最上乘 最上乘 : zuì shànɡ chénɡ 1.佛教謂最高明圓滿的教法。 2.借指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最上品。 |
克諧 | 克諧 克諧,英文為[be able to succeed],意思是能夠成功。克,能。諧,和諧,有圓滿、順利的意思。 |
萬事大吉 | 【解釋】吉:吉利,順利。什么事都很圓滿順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辦好。【出處】宋·周密《癸辛雜志》:“鹽官教諭黃謙之題桃符板,句云:‘宜人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示例】鄉村里沒有警察,沒有憲兵,沒有被捕的危險。即便有,在高粱地里一藏,~。 ◎梁斌《紅旗譜》五三 |
種覺 | 種覺 種覺,佛教語。佛證一切種智而大覺圓滿,故名。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不合不散,無去無來,種覺可生。 |
庭角 | 庭角 舊時認為是大貴之相 【釋義】:1.珠庭日角。謂人的天庭圓滿。 |
斷金零粉 | 【解釋】斷折的花鈿和零散的鉛粉。借指因遭橫逆而結局不圓滿的風流韻事。【出處】清·龔自珍《百字令》詞:“龍華劫換,問何人料理,斷金零粉。” |
斷金零粉 | 斷金零粉【解釋】斷折的花鈿和零散的鉛粉。借指因遭橫逆而結局不圓滿的風流韻事。【出處】清·龔自珍《百字令》詞:“龍華劫換,問何人料理,斷金零粉。” |
鏡圓璧合 | 【解釋】比喻圓滿。 |
聖果 | 圣果 圣果:蔬菜品種 圣果:漢語詞組 圣果 (漢語詞組)佛教語。猶正果。佛教修行所達到的圓滿境界。《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圣果。”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下·曇無竭》:“ 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云覺救,彼方咸云已證圣果。”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縛喝國》:“雖證圣果,終無神變,蓋亦千計,不樹封記。”我愛你。 |
千手千眼觀音 | 千手千眼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的佛教密宗經典很多,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高僧不空譯的《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音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和伽梵達摩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不同的經典對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型儀軌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大同小異。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型最特殊的是首、眼、手三大部分。 |
克諧 | 克諧 克諧,英文為[be able to succeed],意思是能夠成功。克,能。諧,和諧,有圓滿、順利的意思。 |
種覺 | 種覺 種覺,佛教語。佛證一切種智而大覺圓滿,故名。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不合不散,無去無來,種覺可生。 |
行滿功圓 | 辭典解釋行滿功圓 xíng mǎn gōng yuán 原指修行證道,功德圓滿。后亦比喻事情圓滿成功。元.無名氏《新水令.我在這門中套.殿前歡曲》:「要行滿功圓,跨鶴兒飛上天,方才入無為傳。」也作「功行圓滿」、「功成行滿」、「行滿功成」、「行成功滿」。 |
圜道 | 圜道 圜道在《呂氏春秋·圓道》篇中,“圓”的境界義就與“道”結合在了一起,而稱之為“圓道”。《圓道》曰:“日夜一周,圓道也.月玻二十八宿,較與角屬,圓道也.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圓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圓道也.~一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才,以出號令.令出于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滋于民心,遂于四方,還周復歸,至于主所,圓道也.今圓,則可不可善不善無所塞矣.無所塑者,主道也。” 此段文字首先論述自然界的各種“圓道”現象,對于此種“圓道”現象,有學者從思維方式的角度認為這是一種“圓道思維”,所謂:“圓道即是循環之道。圓道觀認為宇宙和萬物永恒地循著周而復始的環周運動,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人事的發生、發展、消亡,都在環周運動中進行。圓道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觀念之一。”①又謂:“可以肯定地說,循環觀念像一種無形的‘場’,在我們祖先精神的每個角落,都顯示出它的作用。中國文化的諸多品性或則是循環觀念的派生物,或者與其有密切關聯。以致從思維方式上看,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征可以用一個圓圈表示,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中國文化稱之為圓道文化。”②筆者認為,此種解釋只是抓住了“循環之道”或“循環觀念”的思維特征,但它并不是《圓道》篇“圓道”概念的真實意義。因為在論述了自然界的諸種“圓道”之后,作者卻筆鋒一轉,認為圣王應當效法此“圓道”。此時,“圓道”實際上就脫離了“循環”之本意,成為標識主體“境界”的哲學概念,或者說成為圓通無滯的境界的符號稱謂,“圓道”也遂轉化、引申為圓融、圓通境界之意③。《呂氏春秋》“圓道”概念的形成,說明老子道家哲學所構建的形而上的標識圓道或圓融人生修養境界的“道”范疇之內涵在后期道家那里得到進一步地發揮,而使“道”之“圓境”義得以全幅地呈現。④ “圣人”是中國哲學最理想的人格形態,因而也是最理想的境界形態。中國哲學總是把圣人的典型人格與境界作為安頓生命與智慧拓展的理想價值之域,以作為人生終極的安身立命之地與實現生命價值、意義的不竭動力,故對“圓境”的追求則是中國文化一以貫之的精神。而《呂氏春秋》“圓道”概念的出現,對此“圓境”理念的定型無疑具有指點與深化意義。如其后作為漢代黃老學總結的《淮南子》,其《主術訓》篇亦曰:“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員(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智欲員者,環復轉運,終始無端,旁流四達,淵泉而不竭,萬物并興,莫不響應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通不肆志;……智員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主術訓》主張造就一種“智圓行方”的人格形態,故這仍然是追求一種玄通、圓融的修養境界,而“行方”則是要求任何一種事情都應該圓滿完成而不留任何缺憾。實際上,“智圓”與“行方”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體用關系。如果說“智圓”是一種至高的修養境界、是一種“未發之體”、“未發之中”,那么“行方”則是一種“既發之用”、“既發之和”。然而,“行方”最終要依賴于“智圓”,或者說只有“智圓”才有可能做到“行方”,亦即行為的圓滿性價值實現歸根到底要依賴于圓通境界的先在性。因此,“行方”終究要從屬于“智圓”,《淮南子》的“人論”可以歸結為對主體圓通境界的強調。 |
兩足尊 | 兩足尊 即明足、行足,佛之十大名號之一 明行足 ( 明行圓滿 )。明足,即智慧圓滿;行足,即福德圓滿。 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佛教傳統認為“佛”有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有時分別作無上士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兩足尊 | 兩足尊 即明足、行足,佛之十大名號之一 明行足 ( 明行圓滿 )。明足,即智慧圓滿;行足,即福德圓滿。 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佛教傳統認為“佛”有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有時分別作無上士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行滿功成 | 辭典解釋行滿功成 xíng mǎn gōng chéng 原指出家修行圓滿得道。后亦用以比喻事情的圓滿成功。明.無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乃李云卿行滿功成之日,沖霄得道之時。」也作「行滿功圓」。 |
滅度 | 滅度 涅槃舊譯滅度,新譯圓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之義也。即離生死之苦,全靜妙之樂,窮極之果德也。就此中所謂離生死之苦而言之,賢圣命終,為圓寂,即入于涅槃。 寶積經五十六曰:‘我求圓寂而除欲染。’宗輪論述記曰:‘無上法王,久入圓寂。’唯識述記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匿縛。波利者,圓也。匿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云涅槃,音訛略也。’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