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歷史的詞語

    形容歷史的詞語:1. 悠久;2. 歷經滄桑;3. 傳承;4. 歷史悠久;5. 古老;6. 沉淀;7. 遺留;8. 歷史長河;9. 源遠流長;10. 豐富多彩;11. 光輝燦爛;12. 傳統;13. 經典;14. 先進;15. 珍貴;16. 豐厚;17. 深厚;18. 燦爛輝煌;19. 博大精深;20. 世代相傳

    形容歷史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歷史 歷史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作品)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被西方人稱為“歷史之父”。他出生于奴隸主貴族家庭,自幼學習勤奮,長大后游歷歐、非、亞的廣大地區,記錄了大量民間歷史故事。來到文化昌盛的雅典后,他結識了不少文化名流,聽到很多關于希波戰爭的傳說。晚年,希羅多德集中精力創作《歷史》,可惜生前未能完成。 歷史 (漢語詞語)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么,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是小說的一種。通過描寫歷史人物和事件,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和歷史發展趨勢。它依據歷史事實,但又不同于歷史教科書,它可以作適當的想象、概括和虛構,但所描寫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應有歷史根據,具有真實與虛構相統一的特征。它的寫作不僅應有歷史資料價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為后人提供某種借鑒,為現實生活服務。這種服務是通過讀者的審美欣賞了解歷史,并對歷史進行反思,得到某種認識上和美學上的啟示,正確地認識和總結歷史。它通常以一個或幾個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為主線串連歷史事件,也可以一定時期的政治、軍事斗爭為中心表現眾多人物。在體裁上又可分為長、中、短篇幾類。按虛構程度,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博考文獻,言必有據”(魯迅《故事新編·序言》)的嚴格的歷史小說,一種是“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同上)的較為自由的歷史小說。
    歷史劇 歷史劇 歷史劇是根據題材內容劃分的戲劇種類之一。指取材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劇目。在西方,屬于這一劇種的作品,古已有之。 黑格爾在運用這一名稱時,把它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作品,并把“維持歷史的忠實”作為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題材,經過作者藝術加工編寫而成的戲劇作品歷史劇的創作要對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定于戲劇性的事件,并適當地運用想象、虛構給予豐富和歷史劇補充,構成戲劇沖突,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
    歷史語詞 歷史語詞 表示歷史上存在過的事物或現象而現實生活中已經消失的語詞。
    歷史 歷史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作品)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被西方人稱為“歷史之父”。他出生于奴隸主貴族家庭,自幼學習勤奮,長大后游歷歐、非、亞的廣大地區,記錄了大量民間歷史故事。來到文化昌盛的雅典后,他結識了不少文化名流,聽到很多關于希波戰爭的傳說。晚年,希羅多德集中精力創作《歷史》,可惜生前未能完成。 歷史 (漢語詞語)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么,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是小說的一種。通過描寫歷史人物和事件,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和歷史發展趨勢。它依據歷史事實,但又不同于歷史教科書,它可以作適當的想象、概括和虛構,但所描寫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應有歷史根據,具有真實與虛構相統一的特征。它的寫作不僅應有歷史資料價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為后人提供某種借鑒,為現實生活服務。這種服務是通過讀者的審美欣賞了解歷史,并對歷史進行反思,得到某種認識上和美學上的啟示,正確地認識和總結歷史。它通常以一個或幾個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為主線串連歷史事件,也可以一定時期的政治、軍事斗爭為中心表現眾多人物。在體裁上又可分為長、中、短篇幾類。按虛構程度,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博考文獻,言必有據”(魯迅《故事新編·序言》)的嚴格的歷史小說,一種是“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同上)的較為自由的歷史小說。
    歷史劇 歷史劇 歷史劇是根據題材內容劃分的戲劇種類之一。指取材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劇目。在西方,屬于這一劇種的作品,古已有之。 黑格爾在運用這一名稱時,把它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作品,并把“維持歷史的忠實”作為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題材,經過作者藝術加工編寫而成的戲劇作品歷史劇的創作要對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定于戲劇性的事件,并適當地運用想象、虛構給予豐富和歷史劇補充,構成戲劇沖突,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
    史記 史記 (司馬遷著紀傳體歷史著作)《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先秦 先秦 先秦(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舊石器時代到戰國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圍,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先秦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 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這一時期視為中華文明的頭顱,帶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先秦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諸子如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稱“百家爭鳴”。
    史記 史記 (司馬遷著紀傳體歷史著作)《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學 史學 (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史學是中國清末中小學學科名稱。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規定蒙學堂、小學堂、中學堂及相當于大學預科的高等學堂均設此科。但高等小學稱本國史學,中學堂及相當于大學預科的高等學堂稱中外史學。蒙學堂 4 年,依次講授“歷代國號、帝王世系”、“歷代帝王年數、建元”、“歷代興亡之大事”、“歷代疆域及分割之情狀”等,小學堂依次講授各朝各代歷史大略,中學堂講授外國歷史及“外國史法沿革之大略”, 高等學堂講授中外史制度異同、治亂得失和經濟史等。二十九年《奏定學堂章程》公布后,各級學校的史學課均改稱歷史。
    史學 史學 (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史學是中國清末中小學學科名稱。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規定蒙學堂、小學堂、中學堂及相當于大學預科的高等學堂均設此科。但高等小學稱本國史學,中學堂及相當于大學預科的高等學堂稱中外史學。蒙學堂 4 年,依次講授“歷代國號、帝王世系”、“歷代帝王年數、建元”、“歷代興亡之大事”、“歷代疆域及分割之情狀”等,小學堂依次講授各朝各代歷史大略,中學堂講授外國歷史及“外國史法沿革之大略”, 高等學堂講授中外史制度異同、治亂得失和經濟史等。二十九年《奏定學堂章程》公布后,各級學校的史學課均改稱歷史。
    秦始皇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青史 青史 (熏奴貝所著書籍)書名。熏奴貝(童祥,1392--1481)撰。成書于明成化十二至十四年(1476--1478)。全書分15品,記述佛教傳播歷史。對公元978年以后佛教在藏族地區的復興、眾多支派的出現、各派的傳承情況及名僧事跡,記載詳贍,篇帙宏富,對歷史人物的生卒年、生地及有關寺院等均有明確記錄,援據古籍也予標明。有木刻本行世。1949年有英文全譯本。 青史 (漢語詞匯)這里的“青”指的是竹簡,“史”是指歷史或史書。因為在還沒有發明紙張的古代,一般的書籍大都使用竹簡所制成。竹簡也就是串起來的竹片,古人將其編聯成形狀像「冊」字的書,是古代人用作書寫的工具,亦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後世即以青史作為史書的代稱。
    民族 民族 (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里。 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民族。 國族:國族是以政治凝結成的新族群,在文化習俗的融合的情況下,國族不可以直接轉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國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中華民族等。 從2016年1月1日起,中國公民在年滿18周歲的兩年內,可以依據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請變更一次。
    史料 史料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一般將史料區分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但二者的界限經常并不明確(例如史記就很難說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史官 史官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后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后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顧頡剛 顧頡剛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數典忘祖 數典忘祖【解釋】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于本國歷史的無知。【出處】《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示例】我們要重視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的笑話。
    文物 文物 (歷史文化遺產)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并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文物標準英文名為Cultural Relic。
    循環論 循環論 循環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發展觀。認為事物發展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飛躍,象走馬燈一樣,不斷循環往復,只有數量的重復,沒有性質的變化。這種思想古已有之。中國古代《周易·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老子》(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內中有事物經過否定達到周期性變化的思想,但亦帶有循環論傾向。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關于火變為萬物,萬物又復歸于火的思想,亦有濃厚循環論色彩。循環論的錯誤,在于只表面地看到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些特征的重復現象,不懂得這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在對舊質“揚棄”的更高級基礎上的重復;不是單純的循環運動,而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前進發展過程。它否定了發展的前進性質,把發展變成了毫無實際內容的空洞過程。循環論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就是“歷史循環論”。它反對社會革命,否定社會進步,把社會歷史發展看成是沒有質的差異的循環運動。我國戰國末期鄒衍的“五德始終”說,是這種歷史循環論的典型代表。循環論是沒落階級、復辟倒退勢力的思想理論工具。
    沈從文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歲。
    數典忘祖 【解釋】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于本國歷史的無知。【出處】《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示例】我們要重視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的笑話。
    清史稿 清史稿 (清史稿)《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編修工作歷時十余年,至1927年,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以《清史稿》之名將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地質學分支學科,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交叉科學。既是生命科學中唯一具有歷史科學性質的時間尺度的一個獨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發展歷史、生物宏觀進化模型、節奏與作用機制等歷史生物學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遺跡、化石,用以確定地層的順序、時代,了解地殼發展的歷史,推斷地質史上水陸分布、氣候變遷和沉積礦產形成與分布的規律。
    史傳 史傳 史傳,漢語詞語,意思是史冊;歷史。 由于客觀地記錄下歷史事件,大部分史書記載的歷史事件是真實的。
    史筆 史筆 史筆:詞語 史筆: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副庭長 史筆 (詞語)史筆,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 蜀 境,首懸 吳 闕,猶生之年也。
    史不絶書 史不絶書【解釋】史冊上不斷有這類記載。形容歷史上經常發生同類事情。《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絶書。” 劉大年 《臺灣一千七百年的歷史》:“第一次正式記錄 臺灣 歷史的,是 三國 吳 人 沈瑩 的《臨海水土志》。往后史不絕書,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史不絕書 【解釋】史冊上不斷有這類記載。形容歷史上經常發生同類事情。《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 劉大年 《臺灣一千七百年的歷史》:“第一次正式記錄 臺灣 歷史的,是 三國 吳 人 沈瑩 的《臨海水土志》。往后史不絕書,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史傳 史傳 史傳,漢語詞語,意思是史冊;歷史。 由于客觀地記錄下歷史事件,大部分史書記載的歷史事件是真實的。
    小史 小史 小史是古代的一種禮官。《周禮·春官宗伯》所列屬官中有“小史”,其職務是“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大祭祀,讀禮法,史以書敘昭穆之俎籃。大喪、大賓客、大會同、大軍旅、佐大史,凡國事之用禮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漢代以后,對一般小吏的通稱。 同時也指書童、官府中的小差役、某一方面簡單的歷史書或資料書等。斯里蘭卡的政治與宗教(佛教)的編年史籍也名“小史”。 唐朝高峻著紀傳體史書《小史》,已佚。
    史不絶書 【解釋】史冊上不斷有這類記載。形容歷史上經常發生同類事情。《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 劉大年 《臺灣一千七百年的歷史》:“第一次正式記錄 臺灣 歷史的,是 三國 吳 人 沈瑩 的《臨海水土志》。往后史不絕書,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史筆 史筆 史筆:詞語 史筆: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副庭長 史筆 (詞語)史筆,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 蜀 境,首懸 吳 闕,猶生之年也。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地質學分支學科,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交叉科學。既是生命科學中唯一具有歷史科學性質的時間尺度的一個獨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發展歷史、生物宏觀進化模型、節奏與作用機制等歷史生物學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遺跡、化石,用以確定地層的順序、時代,了解地殼發展的歷史,推斷地質史上水陸分布、氣候變遷和沉積礦產形成與分布的規律。
    羅馬 羅馬 (意大利首都)羅馬(Rome),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余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恒之城”。城市位于意大利半島中西部,臺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意大利占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天才論 天才論 天才論 :tiān cái lùn,認為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創造歷史的唯心主義理論。在認識論上,認為人的知識、才能是先天就有的;在歷史觀上,認為歷史是由少數英雄創造的。
    教育史 教育史 教育史是教育學分支學科。以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歷史為研究對象。任務是研究各歷史時期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實際狀況和進程,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客觀規律,為解決當代教育問題提供啟示與借鑒,并預示其發展方向。作為一門學科,形成并發展于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為適應發展師范教育、迅速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促進本學科發展,成為歐美各國師范院校的必修課程。
    津田左右吉 津田左右吉 津田左右吉,歷史學家。日本古代史研究第一人。岐阜縣出身。1891年東京專門學校畢業。畢業后,成為滿鐵研究員,接受白鳥庫吉的指導。1945年后他開始享譽日本學術界,1947年成為日本學術院院士,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勛章,1951年獲文化功勞獎,1960年被美濃加茂市授予名譽市民。他的否定神話的“津田史觀”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歷史學的主流。日本史學家對津田左右吉推崇備至,奉他為歷史學的巨匠。
    羅馬 羅馬 (意大利首都)羅馬(Rome),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余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恒之城”。城市位于意大利半島中西部,臺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意大利占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語詞 歷史語詞 表示歷史上存在過的事物或現象而現實生活中已經消失的語詞。
    古代 古代 歷史學上通常指奴隸制時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時代。因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圍內無統一之時限。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波斯等,約當公元前三十世紀到公元初的幾個世紀(各國情形不一)。希臘和羅馬,約當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公元476 年)。但在中國史學上,中國古代也包括封建社會。
    史詩 史詩 (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史詩 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史書 史書 史書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歷史的書,在四庫分類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
    文學史 文學史 文學史是人類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學的歷史。它是研究文學的歷史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根據不同國別、地域、民族及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等分類標準,可分為國別史(如中國文學史)、世界或地區史(如世界文學史、歐洲文學史)、通史或斷代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學史)、分體史(如中國戲曲史)等。
    史書 史書 史書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歷史的書,在四庫分類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
    紀念館 紀念館 紀念館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紀念地,用聲、光、電、圖、實物等多方面來表現事件的精神,例如凱旋門。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紀念館標準英文名為Memorial Hall。
    史詩 史詩 (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史詩 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文學史 文學史 文學史是人類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學的歷史。它是研究文學的歷史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根據不同國別、地域、民族及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等分類標準,可分為國別史(如中國文學史)、世界或地區史(如世界文學史、歐洲文學史)、通史或斷代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學史)、分體史(如中國戲曲史)等。
    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史略》是由現代文學家魯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這部專著從遠古神話傳說講起,至清末譴責小說為止,完整地論述了中國小說的起源和演變,精當地評價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說之間的內在聯系。 作者在論述中國小說的發展演變時,不僅從文學本身尋找其進行的線索,而且特別注意把小說這種文學現象放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從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以及社會風氣、學術思想等對小說的影響來進行分析,并從其相互關系、作用與反作用的角度,闡明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規律。其見解精辟,材料豐富、線索明朗而清晰,給中國小說的歷史發展作了言簡意賅的總結。專著取材詳實,分析精當,結構謹嚴,脈絡清楚,內容豐富,填補了小說研究史上的空白。
    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所著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 這部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
    紀念館 紀念館 紀念館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紀念地,用聲、光、電、圖、實物等多方面來表現事件的精神,例如凱旋門。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紀念館標準英文名為Memorial Hall。
    傳說 傳說 (漢語詞語)1.傳說是神話演變而來具有一定歷史性的故事的名稱 2.有關某人、某事或某地的過去事跡的一整套傳聞。 3.純地方性傳說中的人類及歷史價值。 4.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做紀錄只能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此即為傳說的由來。 因此傳說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 中國的神話傳說是最悠久的了。 5.目前未解無法解釋之謎只能靠時間有待考證。
    方志 方志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方志就是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志兩類。總志如《山海經》、《大清一統志》。以省為單位的方志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潯志》、《靈隱寺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歷史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年表 年表 年表(nián biǎo):依照年代順序排列人物事件的表格。是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把重大歷史事件,按年月排列起來,給人以清晰之感。始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如《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等,后來的一些紀傳體史書,如《漢書》《新唐書》等也撰有各類年表。是查考歷法、年代對照及編年史事實的一種工具書。
    史冊 史冊 (漢語詞匯)史冊,漢語詞匯。 拼音:shǐ cè 釋義:指記錄歷史人物的過去的書。
    史冊 史冊 (漢語詞匯)史冊,漢語詞匯。 拼音:shǐ cè 釋義:指記錄歷史人物的過去的書。
    北史 北史 (北史)《北史》是匯合并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方誌 方志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方志就是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志兩類。總志如《山海經》、《大清一統志》。以省為單位的方志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潯志》、《靈隱寺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歷史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傳說 傳說 (漢語詞語)1.傳說是神話演變而來具有一定歷史性的故事的名稱 2.有關某人、某事或某地的過去事跡的一整套傳聞。 3.純地方性傳說中的人類及歷史價值。 4.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做紀錄只能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此即為傳說的由來。 因此傳說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 中國的神話傳說是最悠久的了。 5.目前未解無法解釋之謎只能靠時間有待考證。
    封建論 封建論 《封建論》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政治論文。文章對“分封制”進行了全面的歷史的分析,雄辯地論證了郡縣制的巨大優越性。肯定了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任何人也無力改變這一歷史發展的趨勢,痛斥了各種鼓吹分封制的謬論。這篇文章從理論上有力地抨擊了維護分封制的謬論,打擊了藩鎮們的氣焰,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鮮明的戰斗性。全文觀點明確,重點突出,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既有正面論述,也講反面教訓,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且多用排偶句子,駢散相間,語言凝練,語氣清峻。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歷史的詞語:1. 悠久;2. 歷經滄桑;3. 傳承;4. 歷史悠久;5. 古老;6. 沉淀;7. 遺留;8. 歷史長河;9. 源遠流長;10. 豐富多彩;11. 光輝燦爛;12. 傳統;13. 經典;14. 先進;15. 珍貴;16. 豐厚;17. 深厚;18. 燦爛輝煌;19. 博大精深;20. 世代相傳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