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南京的詞語

    形容南京的詞語:1. 繁華;2. 古樸;3. 歷史悠久;4. 文化底蘊深厚;5. 風景秀麗;6. 人文薈萃;7. 美食眾多;8. 氣候宜人;9. 建筑精美;10. 園林如畫;11. 夜景迷人;12. 清新自然;13. 藝術之都;14. 經濟發達;15. 教育資源豐富;16. 科技創新領先;17. 市民素質高;18. 交通便捷;19. 社會和諧穩定;20. 旅游勝地

    形容南京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位于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有“爭氣橋”之稱。 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上層為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并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連通104國道、312國道等跨江公路,是溝通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層為雙軌復線鐵路橋寬14米、全長6772米,連接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干線,是國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脈。大橋由正橋和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9墩10跨,長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凈空寬度120米,橋下通航凈空高度為設計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過5000噸級海輪。 長江大橋是南京的標志性建筑、江蘇的文化符號、共和國的輝煌,也是中國著名景點,被列為新金陵四十八景。從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600多個外國代表團,來此觀覽的國內外游客更是難以計數。長江大橋建設8年,耗資達2.8758億人民幣,耗用38.41萬立方米混凝土、6.65萬噸鋼材。1960年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14年7月入選不可移動文物,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南京長江大橋于2016年10月28日22點整全封閉維修,歷時27個月。
    秦淮河 秦淮河 (長江下游右岸支流)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后改稱秦淮。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于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于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干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名片圖:秦淮河草場門段 有關景區文化,請參閱:夫子廟秦淮風光帶
    白門 白門 白門,漢語詞匯。 拼音:bái mén 釋義:1、南朝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宣陽門的俗稱。 2、古代把天地八方分為八門,西南方稱白門。 3、 南京的別稱,代指南京。
    白門 白門 白門,漢語詞匯。 拼音:bái mén 釋義:1、南朝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宣陽門的俗稱。 2、古代把天地八方分為八門,西南方稱白門。 3、 南京的別稱,代指南京。
    石頭城 石頭城 (南京市鼓樓區石頭城景區)石頭城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是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跡,遺址位于現清涼山一帶,有“東吳第一軍事要塞”之稱。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頭城。 它扼守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口,“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奇勢”,是保障首都建康城西部安全的軍事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稱。 石頭城被稱為石城,廣義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石頭城。
    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Tientsin-Pukow Railway),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國元年)全線筑成通車,是中國南北的要沖,一條重要的南北干線。 是中國向英德兩國貸款修建的鐵路,全長1009公里,僅用4年多時間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北起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車站,全長1009.48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東站,正線全長為1013.830公里,設站85個。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使用,南京成為連接京滬的中間站,津浦鐵路也延伸更名為京滬鐵路。
    雨花石 雨花石 (南京市、儀征市著名特產)雨花石是一種天然瑪瑙石,也稱文石,觀賞石,幸運石,主要產于南京市六合區及儀征市月塘鎮一帶,是南京、儀征著名的特產。 中國自南北朝以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嘯傲煙霞,至唐宋時期達到巔峰,雅史趣事中有關賞石的佳話不勝枚舉,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稱,被譽為“天賜國寶,中華一絕”。 雨花石的欣賞,追求的是“意境”,所謂景外之景,圖外之畫,弦外之音,無論詩情、畫意、神采、文韻都包涵在意境之中,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較高的文化品位。一般提到雨花石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南京雨花臺,都以為雨花石就是產自雨花臺一帶,實際上這只是人們的誤解。雨花石是世界觀賞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麗的色彩和花紋﹐可供觀賞。她主要產自揚子江畔、風光旖旎的南京六合和儀征月塘。雨花石以“花”為名,花而冠雨、美麗迷人。
    石頭城 石頭城 (南京市鼓樓區石頭城景區)石頭城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是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跡,遺址位于現清涼山一帶,有“東吳第一軍事要塞”之稱。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頭城。 它扼守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口,“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奇勢”,是保障首都建康城西部安全的軍事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稱。 石頭城被稱為石城,廣義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石頭城。
    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Tientsin-Pukow Railway),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國元年)全線筑成通車,是中國南北的要沖,一條重要的南北干線。 是中國向英德兩國貸款修建的鐵路,全長1009公里,僅用4年多時間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北起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車站,全長1009.48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東站,正線全長為1013.830公里,設站85個。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使用,南京成為連接京滬的中間站,津浦鐵路也延伸更名為京滬鐵路。
    天京 天京 天京是南京在太平天國時期的名稱,是太平天國的首都,在清朝兩江總督署所在地江寧(今南京)上建造的都城。天京喻“天國京師”之意,謂之“金陵小天堂”。 1853年(清咸豐三年)3月29日,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在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江寧,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太平天國農民政權。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國荃的湘軍攻破天京,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結束,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天京改回江寧。
    建康 建康 (南京古稱)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時期的名稱,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六代京師之地,是中國在六朝時期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康城范圍東西南北各40里,有宮墻三重,南擁秦淮、北倚后湖、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東北處,宮城北有華林園,覆舟山有樂游苑,華林園、天淵池等宮苑點綴其中。西南有石頭城、西州城,東南有東府城、丹陽郡城,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里御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主要分布在御道兩側和秦淮河畔,城內外遍布佛寺,有大小寺廟五百余所。 建康城是中國傳統禮教制度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范,中國古代都城的杰出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都城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對后世影響深遠,并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六朝皇宮臺城,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深遠影響了后世都城建設的形制。 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被歷代所傳誦。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桃葉渡 桃葉渡 (南京古名勝之一)桃葉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是秦淮河上的―個古渡,位于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又名南浦渡。 桃葉渡是南京古名勝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內。在原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并建有“桃葉渡亭”,從六朝到明清,桃葉渡處均為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
    桃葉渡 桃葉渡 (南京古名勝之一)桃葉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是秦淮河上的―個古渡,位于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又名南浦渡。 桃葉渡是南京古名勝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內。在原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并建有“桃葉渡亭”,從六朝到明清,桃葉渡處均為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
    清涼山 清涼山 (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清涼山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內,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崗,山勢橢圓,蜿蜒伸展于漢中門至定淮門一帶。山高100多米,方圓約4公里,建有清涼山公園。跨虎踞路石頭城與之遙相呼應,一雄渾壯闊,一寧靜深沉,互為映襯。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石頭城,踞于南京城西隅,相傳諸葛亮曾稱金陵形勢為“虎踞龍蟠”,虎踞就指今清涼山。戰國時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國時,東吳改筑石頭城,亦名石頭山。另說自江北而來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北宋時更名清涼山,至今。
    紫金山 紫金山 (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區,又稱鐘山,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南京名勝古跡薈萃之地,全國生態文化示范地、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首批國家5A級景區鐘山風景名勝區位于紫金山南麓。 紫金山主峰海拔448.9米,周圍約30公里,三峰相連形如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古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早在三國與漢朝就極負盛名。紫金山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態休閑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于一山之中,是為“中華城中人文第一山”。 紫金山周圍名勝古跡甚多,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等景點,山前正中有中山陵,西有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愷何香凝墓,東有靈谷寺,鄧演達墓,山北有明徐達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等古跡。
    笛步 笛步 笛步,地名。又名 邀笛步 。在 南京市 青溪橋 右,為教坊所在地。相傳 晉 王徽之 曾在此邀 桓伊 吹笛,故名。亦泛指歌妓的處所。邀笛步是金陵古跡名。舊名蕭家渡,在上元縣(今南京)東南青溪橋右側。晉桓伊善樂,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今南京),舟泊青溪側,與伊不相識,令人謂之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為作三調,弄畢,便去,客主不交一言。后名其地為“邀笛步”。參閱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
    清涼山 清涼山 (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清涼山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內,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崗,山勢橢圓,蜿蜒伸展于漢中門至定淮門一帶。山高100多米,方圓約4公里,建有清涼山公園。跨虎踞路石頭城與之遙相呼應,一雄渾壯闊,一寧靜深沉,互為映襯。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石頭城,踞于南京城西隅,相傳諸葛亮曾稱金陵形勢為“虎踞龍蟠”,虎踞就指今清涼山。戰國時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國時,東吳改筑石頭城,亦名石頭山。另說自江北而來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北宋時更名清涼山,至今。
    盧前 盧前 (原南京通志館館長)盧前(1905年3月2日~1951年4月17日),原名正紳,字冀野,自號飲虹、小疏,江蘇南京人。戲曲史研究專家、散曲作家、劇作家、詩人,詞曲大師吳梅的高足。原南京通志館館長。
    六朝 六朝 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即孫吳(或稱東吳、三國吳)、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南朝齊(或稱蕭齊)、南朝梁、南朝陳這六個朝代。六朝京師均是南京(孫吳時期名為建業,西晉司馬鄴稱帝后為避諱,改名建康)。
    明孝陵 明孝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于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積達170余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范。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于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胭脂井 胭脂井 (南京市雞鳴寺胭脂井(南朝陳景陽殿之井))胭脂井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玄武湖南側、雞鳴寺內,南朝陳景陽殿之井,又名辱井、景陽井。 南朝陳禎明三年(589年),隋兵南下過江,攻占臺城,陳后主聞兵至,與妃張麗華、孔貴嬪投此井。至夜,為隋兵所執,后人因稱此井為辱井。隋唐以后,臺城屢遭破壞,景陽殿已毀,景陽井也隨之湮沒。后人為了記取陳后主亡國教訓,遂在雞籠山的雞鳴寺側立井。
    盧前 盧前 (原南京通志館館長)盧前(1905年3月2日~1951年4月17日),原名正紳,字冀野,自號飲虹、小疏,江蘇南京人。戲曲史研究專家、散曲作家、劇作家、詩人,詞曲大師吳梅的高足。原南京通志館館長。
    玄武湖 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區,東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墻,北鄰南京站,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現為國家重點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北湖,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玄武湖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年的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六朝時期辟為皇家園林,明朝時為黃冊庫,均系皇家禁地,直至清末舉辦南洋勸業會時,兩江總督下令開辟豐潤門(今玄武門),為玄武湖公園之濫觴。 玄武湖方圓近五里,分作五洲(環洲、櫻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宋人歐陽修曾寫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錢塘莫美于西湖”,玄武湖為風景園林,亦為文化勝地,歷代文人騷客,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為后人傳為美談。
    建業 建業 建業是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當時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今南京)。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筑城,名為石頭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并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之大業”(另一說為“建功立業”之意)。
    烏衣巷 烏衣巷 (南京秦淮河朱雀橋南岸古巷)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當時中國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 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 1997年,秦淮區人民政府恢復了烏衣巷,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歷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紀念館。歷經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訪王謝華堂蹤跡。
    烏衣巷 烏衣巷 (南京秦淮河朱雀橋南岸古巷)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當時中國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 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 1997年,秦淮區人民政府恢復了烏衣巷,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歷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紀念館。歷經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訪王謝華堂蹤跡。
    建業 建業 建業是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當時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今南京)。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筑城,名為石頭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并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之大業”(另一說為“建功立業”之意)。
    臧懋循 臧懋循 臧懋循(1550~1620),字晉叔,號顧渚山人。漢族,浙江長興人。明代戲曲家、戲曲理論家。以編著《元曲選》而聞名,是元曲選編之大成者。 臧懋循七歲通曉《五經》,博聞強記,為人不拘小節。明萬歷八年(1580)進士,次年出任湖北荊州府學教授。萬歷十年,任應天(今南京)鄉試同考官,后改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知縣。十一年,升任南京國子監博士,與湯顯祖、王世貞友善,游六朝遺跡,命題賦詩,風雅一時。萬歷十三年,因攜帶妾童,出城游樂,被罷官,回歸長興。慕黃山、白岳之勝,策杖往游,賦詩言志。萬歷二十四年與族人合捐重修鼎甲橋,橋和橋志銘(石刻)今尚保存完好。是年,全家移居南京。二十七年作《巳亥書事》一詩,指責朝廷貪得無厭,稅監四出。二十九年,與曹學儉、陳邦瞻等名士結金陵詩社,相亙唱和,并輯有《金陵社集》8卷。于萬歷三十年,挈家返回長興。 懋循的詩作,關心時事,清新可取。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明詩宗》、陳田《明詩紀事》中均選有臧懋循詩作,在明代文壇上頗有聲譽。與湖州友人吳稼登、吳夢暢等,并稱“吳興四子”。懋循見家鄉一帶文化發達,戲曲盛行,便萌發編印雜劇的愿望,到處收集散佚的元曲、詩詞文稿。萬歷四十五年,67歲時編成《元曲選》100卷、圖1卷,校勘精良。工書法。且精通音律。
    龍蟠 龍蟠 蟠:屈曲,環繞,盤伏。 按照中國古代的四象說和風水說等等古老哲學,東為青龍、西為白虎,南京的東郊是紫金山,形似龍蟠,西郊是石頭城,形似虎踞。 諸葛亮評價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所以就說南京虎踞龍盤,南京的城東西兩條主干道也因此而命名為龍蟠路、虎踞路。
    五馬渡江 五馬渡江 五馬渡江,讀wǔ mǎ dù jiāng,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于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又稱五馬浮江,五馬渡江。具體是指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位王爺(瑯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避戰亂南渡長江 ,最后瑯琊王司馬睿于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所以民間說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說法。
    華林園 華林園 (南京華林園)華林園位于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腳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皇家宮苑,始建于三國時期,南朝宋元嘉時擴建,筑華光殿、景陽樓、竹林堂諸勝。其后齊梁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時期尚有殘存遺跡。 南朝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曾于此園設八關齋。永元元年(499年),敕請三十僧入華林園夏講,推舉成實論之碩學僧旻為法主。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僧旻再游帝都,帝厚遇之,并與法寵、法云等于華林園講論道義,因之僧旻道譽益隆。天監十四年(515年),武帝敕令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未契帝意。天監十七年(518年)更詔請寶唱改訂僧紹之目錄,新編為經錄四卷,世稱“寶唱錄”,武帝大為嘉賞,敕掌華林園寶云經藏。 華林園 (漢語詞匯)華林園,漢語詞匯。 拼音:huá lín yuán 釋義:宮苑名
    南京市 辭典解釋南京市  nán jīng shì     城市名。位于大陸地區。交通便利,航空、水運、公路四通八達,鐵路有京滬、津浦和京贛三條,可以和其他鐵路聯絡。城北的下關和浦口,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河港,海輪可以直接駛進停泊,故兼有海港的功能。又由于南京市歷史悠久,有許多名勝古跡,如紫金山、國父陵墓中山陵、明太祖陵墓明孝陵、玄武湖、幕府山等。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宣言定為首都,今以臺北市為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英語 Nanjing subprovincial city on the Changjiang, ca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江蘇|江蘇, capital of China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德語 Nanjing, Nanking (?Südliche Hauptstadt“, Stadt in China)? (S, Geo)?
    龍蟠 龍蟠 蟠:屈曲,環繞,盤伏。 按照中國古代的四象說和風水說等等古老哲學,東為青龍、西為白虎,南京的東郊是紫金山,形似龍蟠,西郊是石頭城,形似虎踞。 諸葛亮評價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所以就說南京虎踞龍盤,南京的城東西兩條主干道也因此而命名為龍蟠路、虎踞路。
    五馬渡江 五馬渡江 五馬渡江,讀wǔ mǎ dù jiāng,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于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又稱五馬浮江,五馬渡江。具體是指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位王爺(瑯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避戰亂南渡長江 ,最后瑯琊王司馬睿于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所以民間說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說法。
    華林園 華林園 (南京華林園)華林園位于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腳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皇家宮苑,始建于三國時期,南朝宋元嘉時擴建,筑華光殿、景陽樓、竹林堂諸勝。其后齊梁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時期尚有殘存遺跡。 南朝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曾于此園設八關齋。永元元年(499年),敕請三十僧入華林園夏講,推舉成實論之碩學僧旻為法主。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僧旻再游帝都,帝厚遇之,并與法寵、法云等于華林園講論道義,因之僧旻道譽益隆。天監十四年(515年),武帝敕令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未契帝意。天監十七年(518年)更詔請寶唱改訂僧紹之目錄,新編為經錄四卷,世稱“寶唱錄”,武帝大為嘉賞,敕掌華林園寶云經藏。 華林園 (漢語詞匯)華林園,漢語詞匯。 拼音:huá lín yuán 釋義:宮苑名
    北監 北監 明 代 北京 國子監 以與稱南監的 南京 國子監相對。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監本二十一史》:“至 萬歷 中,北監又刻十三經、二十一史,其板視南稍工。”
    天京保衛戰 天京保衛戰 天京保衛戰是中國清朝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862)至三年(1864年)間,太平軍為保衛首都天京(今南京)所進行的防御戰。戰爭以天京陷落而結束,天京保衛戰的失敗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正式結束。
    燕子磯 燕子磯 (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燕子磯位于南京市棲霞區觀音門外,作為長江三大名磯之首,燕子磯有著“萬里長江第一磯”的稱號。燕子磯是巖山東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停留。乾隆在此書有“燕子磯”碑。“燕磯夕照”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等建筑。巖山有12洞,為江水沖擊而成,大多是懸崖絕壁。其中以三臺洞最為深廣曲深。
    北監 北監 明 代 北京 國子監 以與稱南監的 南京 國子監相對。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監本二十一史》:“至 萬歷 中,北監又刻十三經、二十一史,其板視南稍工。”
    燕子磯 燕子磯 (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燕子磯位于南京市棲霞區觀音門外,作為長江三大名磯之首,燕子磯有著“萬里長江第一磯”的稱號。燕子磯是巖山東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停留。乾隆在此書有“燕子磯”碑。“燕磯夕照”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等建筑。巖山有12洞,為江水沖擊而成,大多是懸崖絕壁。其中以三臺洞最為深廣曲深。
    北曹 北曹 北曹是指明代設在北京的吏﹑戶﹑禮﹑兵﹑刑﹑工等中央行政機構。設在南京者則謂之南曹。
    邀笛步 邀笛步 邀笛步是南京的一個古跡,舊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淮清橋畔。
    隨園 隨園 (南京私家園林)隨園位于南京五臺山余脈小倉山一帶,原為曹雪芹祖上林園,是著名的私家江南園林,清代江南的三大名園之一,現地面主體建筑均已不存,僅存遺址。 隨園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吳應箕焦園,清康熙年間則是江寧織造曹寅家族園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親富察明義曾說隨園就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后歸于接任江寧織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織造園”、“隋園”。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購得此園,名之為“隨園”,死后即葬于隨園。 隨園在太平天國時期被夷為平地,片櫞無存。后太平軍開荒種糧,拆毀隨園,將園中珍寶運走,天下名園成為了農莊。1923年7月,金陵女子大學校址永久移至隨園,隨園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隨園 隨園 (南京私家園林)隨園位于南京五臺山余脈小倉山一帶,原為曹雪芹祖上林園,是著名的私家江南園林,清代江南的三大名園之一,現地面主體建筑均已不存,僅存遺址。 隨園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吳應箕焦園,清康熙年間則是江寧織造曹寅家族園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親富察明義曾說隨園就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后歸于接任江寧織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織造園”、“隋園”。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購得此園,名之為“隨園”,死后即葬于隨園。 隨園在太平天國時期被夷為平地,片櫞無存。后太平軍開荒種糧,拆毀隨園,將園中珍寶運走,天下名園成為了農莊。1923年7月,金陵女子大學校址永久移至隨園,隨園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方山 方山 (南京市江寧區方山)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寧區科學園內,占地面積8.6平方公里,緊靠江寧大學城和高新企業區。從遠處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頂山(海拔約208米),遠望如一方印,古稱印山。方山雖不高,但由于位于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 方山 (地理學名詞)方山,是分割出來的破碎山體,山頂較為平坦。
    新亭 新亭 新亭位于今南京市雨花臺區軟件大道一帶,是六朝時期國都建康南部重要的軍事堡壘,是為建康宮城的南北門戶,地處都城西南交通要道,瀕臨長江,位置險要。這里也是一處風景名勝,風光奇特,有“新亭對泣”的典故流傳后世。
    南唐 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后遷都南昌。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 吳太和七年(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并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位后,繼續保境安民,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中興元年(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并向后周稱臣;宋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南唐雖偏安于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后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唐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河房 河房 河房,指南京秦淮河兩旁的房舍。明吳應箕《留都見聞錄·河房序》:“ 南京河房,夾秦淮河而居。綠窗朱戶,兩岸交輝,而倚檻窺簾者,亦自相輝映。夏月淮水盈漫,畫船簫鼓之游,至於達夜,實天下之麗觀也。”從文字中可見河房的地理位置和目及風景在當時是何等的講究。
    黃天蕩 黃天蕩 黃天蕩,長江下游的一段,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北。古時江面遼闊,為南北險渡。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韓世忠敗金兀術于此。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書畫家。 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卒,賜謚“文敏”。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董其昌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唐君毅 唐君毅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四川宜賓人。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當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1921年考入重慶聯合中學,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后轉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畢業后歷任四川、華西、中央等大學教授,并任無錫新設江南大學教務長。 1949年4月,唐君毅遠赴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辦新亞書院,并兼任教務長、哲學系主任等職。1958年與徐復觀、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現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受聘為該校首任文學院院長和哲學講座教授,1967年任新亞研究所所長。1974年,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榮休,繼續任新亞研究所所長,次年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唐君毅先生一生致力人文精神的重建與發展,其學問體大思精,長于辨析又善于綜攝,馳騁于東西方哲學之中,而歸于中國圣賢義理之學。唐先生的《人生之體驗》、《人生之體驗續編》及《道德自我之建立》對人生有精純深微的體驗;《中國哲學原論》系列著作六大卷,對中國傳統哲學作出系統疏解并不時提出新詮釋,已見各家異說無不可相通無礙。1976年出版最后巨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乃其平生學思之綜化,其思想體系之完成。 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歲。1991年,《唐君毅全集》出版,全三十冊。
    賞心亭 賞心亭 賞心亭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水西門廣場西側外,是一處歷史名勝,宋代的金陵勝跡,歷代文人均有登臨懷古。賞心亭始建于宋代,由丁謂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門內一處名勝,曾數毀數建。陸游和辛棄疾等古代文學大家都曾登臨覽勝,賦詩填詞。 在歷史考證和現場調查的基礎上,并經專家論證,并參照《營造法式》等宋代建筑書籍和現存宋代建筑的建造手法,在水西門西廣場復建賞心亭,建筑風格延續秦淮風光帶的明清建筑風格,采用宋代官式風格,八角歇山頂,灰筒瓦屋面。
    虎門條約 虎門條約 (虎門條約)1840年至1842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而告結束。戰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對國際慣例和己方利益的無知,引誘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項制度在南京和廣東繼續談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雙方達成海關稅則,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0月8日,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兩國政府在廣東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又稱《虎門條約》。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作為《虎門條約》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賞心亭 賞心亭 賞心亭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水西門廣場西側外,是一處歷史名勝,宋代的金陵勝跡,歷代文人均有登臨懷古。賞心亭始建于宋代,由丁謂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門內一處名勝,曾數毀數建。陸游和辛棄疾等古代文學大家都曾登臨覽勝,賦詩填詞。 在歷史考證和現場調查的基礎上,并經專家論證,并參照《營造法式》等宋代建筑書籍和現存宋代建筑的建造手法,在水西門西廣場復建賞心亭,建筑風格延續秦淮風光帶的明清建筑風格,采用宋代官式風格,八角歇山頂,灰筒瓦屋面。
    黃天蕩 黃天蕩 黃天蕩,長江下游的一段,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北。古時江面遼闊,為南北險渡。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韓世忠敗金兀術于此。
    朱雀桁 朱雀桁 朱雀桁亦稱大航、大桁、朱雀航 、朱雀橋。 朱雀桁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南城門朱雀門外的浮橋,橫跨秦淮河上。 三國吳時稱南津橋,晉改名 “朱雀桁” 。桁為連船而成,長九十步,廣六丈。因在臺城南,又稱“南航”。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此為最大,又稱“大航”。
    柏文蔚 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壽州人。1899年就讀于求是學堂。1905年入江蘇新軍,旋任第三十三標二營管帶,并加入同盟會。1906年因參與謀刺兩江總督端方事泄而離職。1907年投吉林新軍吳祿貞部,曾任屯田營管帶、奉天督練公所參謀處二等參謀等職。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南下任民軍第一軍軍長,參與江浙聯軍會攻南京。1912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長。1913年參加討袁,宣布安徽獨立,失敗后經上海流亡日本。1947年病逝上海,時年七十二歲。
    徐熙 徐熙 (五代南唐畫家)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畫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說鐘陵(今江西進賢)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啟年間,后在開寶末年(公元975)隨李后主歸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虛稱他為“江南處士”。沈括說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曠達,志節高邁,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其妙與自然無異。
    芳樂苑 芳樂苑 fāng lè yuàn 南朝 齊 所建的園囿。故址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南。《南史·齊廢帝東昏侯紀》:“﹝ 永元 三年﹞又以 閱武堂 為 芳樂苑 ,窮奇極麗。”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東昏 為 芳樂苑 ,當暑種樹,朝種夕死,細草名花,至便焦燥,紛紜無已。”
    方苞 方苞 (清朝散文家)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里)人,生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稱“縣里方”或“大方”)十六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nài]、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南京的詞語:1. 繁華;2. 古樸;3. 歷史悠久;4. 文化底蘊深厚;5. 風景秀麗;6. 人文薈萃;7. 美食眾多;8. 氣候宜人;9. 建筑精美;10. 園林如畫;11. 夜景迷人;12. 清新自然;13. 藝術之都;14. 經濟發達;15. 教育資源豐富;16. 科技創新領先;17. 市民素質高;18. 交通便捷;19. 社會和諧穩定;20. 旅游勝地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