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京劇的詞語
形容京劇的詞語:1. 深奧;2. 雄渾;3. 精湛;4. 威嚴;5. 磅礴;6. 優美;7. 經典;8. 富有情感;9. 高雅;10. 純正;11. 傳統;12. 藝術;13. 典雅;14. 雄偉;15. 壯觀;16. 嚴謹;17. 厚重;18. 豐富多彩;19. 傳神;20. 奇妙
形容京劇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京劇 | 京劇 (中國戲劇藝術(國粹的典型代表))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南開大學為京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
京劇 | 京劇 (中國戲劇藝術(國粹的典型代表))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南開大學為京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
尚小云 | 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綺霞。出生于河北邢臺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 |
關肅霜 | 關肅霜 關肅霜(1928年-1992年3月6日),女,原名關鹔鹴,滿族,湖北荊州人,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京劇演員,專攻武旦。她出身藝人家庭,父親關永齋是京劇鼓師。 關肅霜生前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云南省劇協主席、省京劇院院長。 |
京白 | 京白 京白是北京白話的簡稱,與之類似的還有韻白、蘇白、廣白等,京劇念白有京白、韻白兩種。京白是京劇中比較常見的念白方式,花旦、丑角用的較多,其他行當攙雜著有一些。“京白”,不是京劇念白的簡稱。 |
程硯秋 | 程硯秋 (京劇藝術大師)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后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 |
程硯秋 | 程硯秋 (京劇藝術大師)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后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 |
漢劇 | 漢劇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民國時期定名漢劇,俗稱“二黃”。漢劇是湖北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陜西省的第二大劇種,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湖南、陜西南部、四川和廣東部分地區。 漢劇角色共分為十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劇中的二黃唱調,是現代京劇唱腔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漢劇又有“京劇唱腔之祖山”的美譽。 |
漢劇 | 漢劇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民國時期定名漢劇,俗稱“二黃”。漢劇是湖北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陜西省的第二大劇種,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湖南、陜西南部、四川和廣東部分地區。 漢劇角色共分為十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劇中的二黃唱調,是現代京劇唱腔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漢劇又有“京劇唱腔之祖山”的美譽。 |
京二胡 | 京二胡 京二胡,拉弦樂器。京二胡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京二胡和民樂的二胡區別在于:琴筒比較小,音色和民樂二胡頗有差異,演奏技術和手法比較接近京劇胡琴(京胡),而和民樂二胡有所區別。 |
譚鑫培 | 譚鑫培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贊。其對京劇藝術的革新,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其父譚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 1905年,譚鑫培在豐泰照相館拍攝了黑白無聲影片《定軍山》,該片成為了中國第一部電影。 |
譚鑫培 | 譚鑫培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贊。其對京劇藝術的革新,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其父譚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 1905年,譚鑫培在豐泰照相館拍攝了黑白無聲影片《定軍山》,該片成為了中國第一部電影。 |
高慶奎 | 高慶奎 高慶奎(1890—1942),原名振山(鎮山),號子君。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京劇高派老生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須生”之一。高慶奎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其父高四保(士杰)為清末京劇著名丑角演員。20世紀30年代,高慶奎與余叔巖、馬連良被譽為老生“三大賢”。 |
劇種 | 劇種 劇種,即戲劇的種類。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尚有據可考的有275個劇種,如昆曲、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粵劇等。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為五大戲曲劇種。 |
劇種 | 劇種 劇種,即戲劇的種類。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尚有據可考的有275個劇種,如昆曲、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粵劇等。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為五大戲曲劇種。 |
穆桂英掛帥 | 穆桂英掛帥 (京劇劇目)京劇《穆桂英掛帥》,是梅蘭芳等藝術家于1959年由同名豫劇移植而來。其主要劇情為:楊家將屢次率兵擊潰遼軍,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佘太君離朝帶領全家轉回河東,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卻心系國家安危,遂派文廣、金花進京打探。此時安王造反,宋王校場選帥。少年氣盛的文廣、金花在校場刀劈王倫奪得帥印。宋王得知楊門之子遂封穆桂英為帥出征。為了國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舊日的鎧甲,滿懷豪情又擂響了出征的戰鼓。 |
京胡 | 京胡 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
陳墨香 | 陳墨香 陳墨香,中國著名京劇作家,曾與荀慧生等多位京劇大家合作,一生改編創作劇本100多部。 |
髦兒戲 | 髦兒戲 髦兒戲,舊時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之戲班或演出的戲。清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于京滬等地,多演唱京劇。清裕德菱《梨園佳話.馀論.女伶》:"女劇滬上謂之髦兒戲。髦﹐蓋髻也。昔時婦人拖長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稱﹐非時彥之謂也。"一說﹐原稱"毛兒戲"。因創始班主名李毛兒﹐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雅琴﹞又預備叫一班髦兒戲來﹐當日演唱。"張友鶴校注:"一種由女演員組成的戲班﹐據前人考證﹐髦兒本作毛兒﹐因創始的班主為李毛兒而得名。 |
梅派 | 梅派 梅蘭芳創立的“梅派”藝術,是京劇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京劇流派。“梅派”主要是綜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各個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將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
髦兒戲 | 髦兒戲 髦兒戲,舊時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之戲班或演出的戲。清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于京滬等地,多演唱京劇。清裕德菱《梨園佳話.馀論.女伶》:"女劇滬上謂之髦兒戲。髦﹐蓋髻也。昔時婦人拖長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稱﹐非時彥之謂也。"一說﹐原稱"毛兒戲"。因創始班主名李毛兒﹐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雅琴﹞又預備叫一班髦兒戲來﹐當日演唱。"張友鶴校注:"一種由女演員組成的戲班﹐據前人考證﹐髦兒本作毛兒﹐因創始的班主為李毛兒而得名。 |
水旗 | 水旗 水旗是一個詞語,拼音是shuǐ qí,傳統京劇使用的道具。白色,布質,方形,上繪水紋,表示水浪。京劇《白蛇傳·水斗》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 |
沖末 | 沖末 沖末,亦作"沖末"。元雜劇角色名。又稱二末。末,劇中男角,猶京劇中的"生"。 |
急三槍 | 急三槍 (1)曲牌名。屬南曲仙呂入雙調。如昆劇《琵琶記·掃松》 張廣才 所唱“他公婆的親看見”一曲即是。京劇常用為劇中寫信、看信、寒暄或復述已有明場交代的事件時的伴奏樂曲。 (2)對急性子的人的戲稱。 |
南梆子 | 南梆子 南梆子,又名卜魚、廣東板。是一種樂器。《清朝續文獻通考》:“卜魚之用等于點鼓或代拍板,南方之節樂器也。”是長方形木制中空體,長23—24.5、寬9、厚6厘米,中間為一長方形音孔,系雙面開長條形窄縫,內腔漸大。以用花梨木制作為佳。演奏時,左手持梆、右手執一竹簽或木棰敲擊。發音短促、圓潤、流行于中國南方,原用于粵劇伴奏和廣東音樂演奏,后也用于京劇樂隊。橫懸在板鼓的支架上,用鼓箭敲擊,伴奏高撥子唱腔。除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擊奏強拍外,也可用于表現馬蹄聲效果。 |
武場 | 武場 與“文場”相對。 傳統武場樂器大致有鼓板(單皮鼓與檀板),大鑼,鐃鈸,小鑼以及大小堂鼓,水鈸,大鐃,小镲鍋,齊鈸,梆子,星子(碰鐘),小湯鑼,大篩鑼等。 現有的還增加了吊鈸,大鈸,定音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目前劇團中有時也沿用這一名詞。 戲曲名詞。“場面”之一部分。同“文場”相對。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 |
搖旦 | 搖旦 yáo dàn 搖旦 川劇旦行腳色名。相當于京劇中的彩旦。 夏衍 《<香羅帕>是一出好喜劇》:“劇中主要人物 趙夫人 是由正旦應工的,只有姨媽是搖旦。” |
急三槍 | 急三槍 (1)曲牌名。屬南曲仙呂入雙調。如昆劇《琵琶記·掃松》 張廣才 所唱“他公婆的親看見”一曲即是。京劇常用為劇中寫信、看信、寒暄或復述已有明場交代的事件時的伴奏樂曲。 (2)對急性子的人的戲稱。 |
搖旦 | 搖旦 yáo dàn ㄧㄠˊ ㄉㄢˋ 搖旦 川劇旦行腳色名。相當于京劇中的彩旦。 夏衍 《<香羅帕>是一出好喜劇》:“劇中主要人物 趙夫人 是由正旦應工的,只有姨媽是搖旦。” |
沖末 | 沖末 沖末,亦作"沖末"。元雜劇角色名。又稱二末。末,劇中男角,猶京劇中的"生"。 |
上口字 | 上口字 上口字,讀音shàng kǒu zì ,漢語詞語,京劇中指按照傳統念法念的字,某些字跟北京音略有區別,如‘尖、千、先’念ziān、ciān、siān,不念jiān、qiān、xiān。 |
黑滿 | 黑滿 1.也稱黑滿髯。傳統劇戲裝中假須滿髯的一種,系將嘴遮滿的胡須。有黑﹑蒼﹑白三色。多為老生﹑花臉戴之,用以表示富貴或威武。例如京劇《霸王別姬》之項羽﹑《群英會》之曹操﹐所戴髯口皆為黑滿。 |
劇通科 | 劇通科 京劇班社的舞臺工作人員。 |
行當 | 行當 行當:戲劇術語 行當:漢語詞語 行當 (漢語詞語)(1) (名)〈口〉(行當兒)行業。他是做理發行當的。(作賓語) (2) (名)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主要根據角色類型來劃分;如京劇的生、旦、凈、丑。 |
汾陽帽 | 汾陽帽 汾陽帽(fén yánɡ mào) 戲曲盔帽。俗稱"文陽"。外形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劇中權勢顯赫的宰輔所戴如京劇《逍遙津》中的曹操等。 |
黑滿 | 黑滿 1.也稱黑滿髯。傳統劇戲裝中假須滿髯的一種,系將嘴遮滿的胡須。有黑﹑蒼﹑白三色。多為老生﹑花臉戴之,用以表示富貴或威武。例如京劇《霸王別姬》之項羽﹑《群英會》之曹操﹐所戴髯口皆為黑滿。 |
行當 | 行當 行當:戲劇術語 行當:漢語詞語 行當 (漢語詞語)(1) (名)〈口〉(行當兒)行業。他是做理發行當的。(作賓語) (2) (名)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主要根據角色類型來劃分;如京劇的生、旦、凈、丑。 |
汾陽帽 | 汾陽帽 汾陽帽(fén yánɡ mào) 戲曲盔帽。俗稱"文陽"。外形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劇中權勢顯赫的宰輔所戴如京劇《逍遙津》中的曹操等。 |
袍帶丑 | 袍帶丑 袍帶丑也稱“官丑”。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之一。 京劇文丑的一種。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棋盤山》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龍、《失印救火》中的王祥瑞、《斬黃袍》中的韓龍等。大都說京白,有的也說韻白。 |
袍帶丑 | 袍帶丑 袍帶丑也稱“官丑”。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之一。 京劇文丑的一種。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棋盤山》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龍、《失印救火》中的王祥瑞、《斬黃袍》中的韓龍等。大都說京白,有的也說韻白。 |
掃邊 | 掃邊 掃邊,指京劇班社中扮演三四路角色的演員。 |
劇通科 | 劇通科 京劇班社的舞臺工作人員。 |
掃邊 | 掃邊 掃邊,指京劇班社中扮演三四路角色的演員。 |
海派 | 海派 海派有多種含義,第一種指發生于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于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第二種指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第三種指主要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文學流派,第四種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 |
嘎調 | 嘎調 嘎調是指京劇唱腔里,用特別拔高的音唱某個字所唱出的音叫嘎調。也指樂隊名。 |
嘎調 | 嘎調 嘎調是指京劇唱腔里,用特別拔高的音唱某個字所唱出的音叫嘎調。也指樂隊名。 |
方巾丑 | 方巾丑 戲曲角色名。京劇文丑之一。因其主要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故稱。 |
假嗓 | 假嗓 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 |
梅家藝 | 梅家藝 梅家藝 : méi jiā yì 指京劇梅派藝術。 |
托斗 | 托斗 托斗 京劇中雙手捧物的一種動作。 姜妙香 《追懷往事》:“ 桂枝 接過 趙寵 手里的狀紙,順手來一個‘托斗’,扭頭一笑。” |
頤養天年 | 頤養天年【解釋】指保養年壽。【出處】京劇《楊門女將》:“老太君年過百年,就該頤養天年,何必身履險地?”【示例】他對佛教已經一往情深,肯定會抱守著這些陳舊的信條去~的。 ◎《十月》1981年第1期 |
二六 | 二六 二六,漢語詞語,即十二的意思。還是京劇西皮調名。 |
賈桂 | 賈桂 【詞語】:賈桂 【注音】:jiǎ guì【釋義】:1.京劇《法門寺》中寫到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他讓侍從小太監賈桂坐下伴同他說話,賈桂不肯坐,還奴顏婢膝地說:"奴才站慣了,不想坐。"后用賈桂這一形象代表那種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奴性十足的人。【小說人物】無名氏所續《紅樓夢》中人物,為賈寶玉和薛寶釵所生的兒子。是從無名氏續《紅樓夢》中最后一回賈雨村和甄士隱談話時,從甄士隱口中得知:“現今榮寧兩府,善者修緣,惡者悔禍,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也是自然的道理。”,賈雨村已知蘭是指賈蘭,而欲追問賈寶玉是否遺腹子,隱士不愿明說。也有人說薛寶釵是因為生賈桂難產而死的。但筆者認為,無名氏(高鶚所續之說后被推翻)所續之后四十回與曹雪芹先生的原意大相徑庭,背道而馳,再加上書末隱喻賈寶玉有一子賈桂,明顯不符合與賈蘭同一輩的草字輩,所以參考之意義不大。 |
短打武生 | 短打武生 傳統戲曲中角色行當。武生的一種。同長靠武生相對。著短裝,穿薄底靴,兼用長兵器和短兵器,大都表現步戰。表演上重矯捷﹑靈活。如京劇《大破銅網陣》中的白玉堂﹑《十字坡》中的武松。 |
出師有名 | 出師有名【解釋】有正當理由進行征伐。【出處】京劇《將相和》第一場:“趙若獻璧,乃懼怕我邦,不難臣服;若是不獻,再去征討,方算出師有名。” |
二六板 | 二六板 二六板(èr liù bǎn ),是京劇西皮中的調名。 |
賈桂 | 賈桂 【詞語】:賈桂 【注音】:jiǎ guì【釋義】:1.京劇《法門寺》中寫到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他讓侍從小太監賈桂坐下伴同他說話,賈桂不肯坐,還奴顏婢膝地說:"奴才站慣了,不想坐。"后用賈桂這一形象代表那種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奴性十足的人。【小說人物】無名氏所續《紅樓夢》中人物,為賈寶玉和薛寶釵所生的兒子。是從無名氏續《紅樓夢》中最后一回賈雨村和甄士隱談話時,從甄士隱口中得知:“現今榮寧兩府,善者修緣,惡者悔禍,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也是自然的道理。”,賈雨村已知蘭是指賈蘭,而欲追問賈寶玉是否遺腹子,隱士不愿明說。也有人說薛寶釵是因為生賈桂難產而死的。但筆者認為,無名氏(高鶚所續之說后被推翻)所續之后四十回與曹雪芹先生的原意大相徑庭,背道而馳,再加上書末隱喻賈寶玉有一子賈桂,明顯不符合與賈蘭同一輩的草字輩,所以參考之意義不大。 |
頤養天年 | 【解釋】指保養年壽。【出處】京劇《楊門女將》:“老太君年過百年,就該頤養天年,何必身履險地?”【示例】他對佛教已經一往情深,肯定會抱守著這些陳舊的信條去~的。 ◎《十月》1981年第1期 |
出師有名 | 【解釋】有正當理由進行征伐。【出處】京劇《將相和》第一場:“趙若獻璧,乃懼怕我邦,不難臣服;若是不獻,再去征討,方算出師有名。” |
梅家藝 | 梅家藝 梅家藝 : méi jiā yì 指京劇梅派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