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南梆子的讀音 南梆子的意思

    南梆子 南梆子,又名卜魚、廣東板。是一種樂器。《清朝續文獻通考》:“卜魚之用等于點鼓或代拍板,南方之節樂器也。”是長方形木制中空體,長23—24.5、寬9、厚6厘米,中間為一長方形音孔,系雙面開長條形窄縫,內腔漸大。以用花梨木制作為佳。演奏時,左手持梆、右手執一竹簽或木棰敲擊。發音短促、圓潤、流行于中國南方,原用于粵劇伴奏和廣東音樂演奏,后也用于京劇樂隊。橫懸在板鼓的支架上,用鼓箭敲擊,伴奏高撥子唱腔。除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擊奏強拍外,也可用于表現馬蹄聲效果。
    • nán
    • bāng
    • zi

    “南梆子”的讀音

    拼音讀音
    [nán bāng zi]
    漢字注音:
    ㄋㄢˊ ㄅㄤ ㄗ
    簡繁字形:
    是否常用:

    “南梆子”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京劇曲調。定弦同"西皮"調一樣。音調和婉,宜于表達幽怨﹑細膩的情感。主要用于旦角,有時也用于小生。

    辭典解釋

    南梆子  nán bāng zi  ㄋㄢˊ ㄅㄤ ˙ㄗ  

    樂器名。一種打擊樂器。木制,長方形,中空,用竹簽敲擊,音響渾厚,多于打節拍時所用。

    一種京劇中的西皮腔調。曲調活潑甜美,多用于男女抒情唱段。

    網絡解釋

    南梆子

    南梆子,又名卜魚、廣東板。是一種樂器。《清朝續文獻通考》:“卜魚之用等于點鼓或代拍板,南方之節樂器也。”是長方形木制中空體,長23—24.5、寬9、厚6厘米,中間為一長方形音孔,系雙面開長條形窄縫,內腔漸大。以用花梨木制作為佳。演奏時,左手持梆、右手執一竹簽或木棰敲擊。發音短促、圓潤、流行于中國南方,原用于粵劇伴奏和廣東音樂演奏,后也用于京劇樂隊。橫懸在板鼓的支架上,用鼓箭敲擊,伴奏高撥子唱腔。除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擊奏強拍外,也可用于表現馬蹄聲效果。

    “南梆子”的單字解釋

    】:[nán]1.方向。清晨面向太陽時右手的一邊。與“北”相對:指南針。南方。2.指中國南方:南貨。南味。[nā]〔南無〕梵語音譯詞。佛教用語。表示尊敬或皈依:南阿彌陀佛。無(mó)。
    】:1.打更等用的梆子。2.用棍子等打;敲:奶奶拿起搟面杖要梆他。梆樹上的紅棗兒吃。3.敲打木頭的聲音:梆梆梆地使勁敲門。
    】: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南梆子”的相關詞語

    * 南梆子的讀音是:nán bāng zi,南梆子的意思:南梆子 南梆子,又名卜魚、廣東板。是一種樂器。《清朝續文獻通考》:“卜魚之用等于點鼓或代拍板,南方之節樂器也。”是長方形木制中空體,長23—24.5、寬9、厚6厘米,中間為一長方形音孔,系雙面開長條形窄縫,內腔漸大。以用花梨木制作為佳。演奏時,左手持梆、右手執一竹簽或木棰敲擊。發音短促、圓潤、流行于中國南方,原用于粵劇伴奏和廣東音樂演奏,后也用于京劇樂隊。橫懸在板鼓的支架上,用鼓箭敲擊,伴奏高撥子唱腔。除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擊奏強拍外,也可用于表現馬蹄聲效果。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