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五月的詞語

    形容五月的詞語:1. 溫暖;2. 綠草如茵;3. 風和日麗;4. 花香四溢;5. 春意盎然;6. 滿園春色;7. 繁花似錦;8. 鳥語花香;9. 花開滿徑;10. 綠樹成蔭;11. 蝴蝶飛舞;12. 風吹柳絮;13. 草長鶯飛;14. 春雨綿綿;15. 花好月圓;16. 美不勝收;17. 春風十里;18. 碧空萬里;19. 萬物復蘇;20. 春暖花開

    形容五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五月花號 五月花號 (五月花號輪船)“五月花(May Flower)”號是英國3桅蓋輪船,長19.50米, 寬7.95米, 吃水3.35米,排水量180噸,于1615年下水。1620年9月6日,該船載有包括男、女及兒童在內的102名清教徒由英國出發。隨著美國的獨立,該船就此名聞遐邇。1957年在英國德文郡(Devon)布里克瑟姆(Brixham)建造了“五月花”號,作為送給美國的紀念禮品。1995年美國普利茅斯城決定復原“五月花”號作為一艘展覽船,作為普利茅斯移民社會發展的標志。
    五月花號 五月花號 (五月花號輪船)“五月花(May Flower)”號是英國3桅蓋輪船,長19.50米, 寬7.95米, 吃水3.35米,排水量180噸,于1615年下水。1620年9月6日,該船載有包括男、女及兒童在內的102名清教徒由英國出發。隨著美國的獨立,該船就此名聞遐邇。1957年在英國德文郡(Devon)布里克瑟姆(Brixham)建造了“五月花”號,作為送給美國的紀念禮品。1995年美國普利茅斯城決定復原“五月花”號作為一艘展覽船,作為普利茅斯移民社會發展的標志。
    五月披裘 五月披裘【解釋】比喻清高廉潔。【出處】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上:“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
    午月 午月 午月,拼音:wǔ yuè ,十二月建之一,是二十四節氣里的芒種到小暑。十二地支里,午的屬相是馬,也稱馬月。它是農歷(陰陽歷)里的陰歷五月,不是陽歷五月。成語:猴年馬月。 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 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 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
    正五九 正五九 【詞語】:正五九 【注音】:zhèng wǔ jiǔ 【釋義】:1.指正月﹑五月﹑九月。其說本于佛教"三長齋月"之說。謂"正五九月,冥界業鏡輪照南洲,若有善惡,鏡中悉現"。見宋元照《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之三。僧人在此三月中,嚴持齋戒,過午不食。民間遂有"正五九"月行善不殺生之俗。至唐武德年間朝廷始明令正﹑五﹑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殺。
    三長月 三長月 三長月,佛教詞語,佛教分一年為三時,二、三、四、五月,六、七、八、九月,十、十一、十二、正月,各為一時。每時的最末一個月,即五月、九月、正月為“三長月”。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三長月》:“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三長月 三長月 三長月,佛教詞語,佛教分一年為三時,二、三、四、五月,六、七、八、九月,十、十一、十二、正月,各為一時。每時的最末一個月,即五月、九月、正月為“三長月”。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三長月》:“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女兒節 女兒節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七夕又是女兒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另外還有流行于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游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西安大唐感業寺地區,流傳有武則天九月初八出生于此,九月初八出寺回宮的故事。在大唐感業寺周邊,自古有“九月初八女兒節”的活動。所有生女兒的人,這天帶著女兒來祈福。
    蕤賓 蕤賓 蕤賓,漢語詞匯。 拼音:ruí bīn 釋義:1、古樂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2.古人律歷相配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適應謂之律應。蕤賓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農歷五月。 3.指代農歷五月端午節。
    送梅雨 送梅雨 南稱五月雨為“送梅雨” ㄙㄨㄙˋ ㄇㄟˊ ㄧㄩˇ。 江 南梅子時節多雨,謂之梅雨。農歷五月梅欲黃落,故五月雨稱“送梅雨”。 清 顧祿:“ 項甌東 謂:‘ 江 南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
    榴月 榴月 "榴月"指農歷五月。“五月榴花照眼明”,五月是石榴花盛開時節,故有榴月之名。時值"仲夏"。據晉人張華、陸機等人的說法,石榴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引進的。 石榴的梵語音譯為涂林,產于安、石二國,因稱涂林安石榴。石榴從一開始便作為奇花異木入植中國的官府園林,被予以最高的禮遇:漢武帝時重修上林苑,種上了安石榴10株,這安石榴當是張騫帶回的種子吧。從此,皇家苑囿中多有栽培。如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后趙鄴都的官苑、唐代的華清宮,都植有石榴的上佳品種。榴花有大紅、粉紅、黃、白等,其中大紅者最具特色,歷代詩人爭相吟誦,妙譬迭出。有喻燈火的:“風翻一樹火”(唐·元稹),有喻紅羅的:“茜羅縐薄剪薰風”(宋·楊萬里),有喻紅霞的:“晚霞猶在綠蔭中”(宋·吳琚),有喻丹砂的:“煉就丹砂萬點紅”(明·朱之蕃)。
    蕤賓 蕤賓 蕤賓,漢語詞匯。 拼音:ruí bīn 釋義:1、古樂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2.古人律歷相配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適應謂之律應。蕤賓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農歷五月。 3.指代農歷五月端午節。
    迎梅雨 迎梅雨 拼音:yíng méi yǔ 注音:ㄧㄥˊ ㄇㄟˊ ㄧㄩˇ 條目:迎梅雨 引證解釋: 亦省作“ 迎梅 ”。 謂 江 南三月雨。其時梅子初生,故稱。《埤雅·釋木》:“故自 江 以南,三月雨謂之迎梅,五月雨謂之送梅。轉 淮 而北則否,亦梅至北方多變而成杏。”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田家忌迎梅雨。諺云:‘迎梅一寸,送梅一尺。’然南方驗,而北方不爾也。” 清 顧祿 《清嘉錄·黃梅天》:“ 項甌東 謂: 江 南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遇雷電為斷霉。”一說,指入黃梅日之雨。見 清 顧祿 《清嘉錄·黃梅天》。
    女兒節 女兒節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七夕又是女兒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另外還有流行于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游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西安大唐感業寺地區,流傳有武則天九月初八出生于此,九月初八出寺回宮的故事。在大唐感業寺周邊,自古有“九月初八女兒節”的活動。所有生女兒的人,這天帶著女兒來祈福。
    三長齋月 三長齋月 佛學術語,又作三長月、三齋月、善月、神足月、神通月、神變月。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長期間持齋。
    三長齋月 三長齋月 佛學術語,又作三長月、三齋月、善月、神足月、神通月、神變月。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長期間持齋。
    蒲月 蒲月 農歷五月初,稱為蒲月。來自民間門窗掛菖蒲的習俗。
    百索 百索 古時端午節避邪彩帶之俗。每至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門懸艾虎,頭飾釵符,臂系百索,飲菖蒲酒或雄黃酒,以辟惡月(五月為惡月)之邪瘟。
    重五 重五 重五,讀音chóng wǔ ,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農歷五月初五日。即端午節,又稱重午。最早見于宋人王楙的《野客叢書·重三》:“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出自清姚鼐 《祭侍潞川文》:“重五泛舟,萬夫呼噪。”。
    夏稅 夏稅 夏稅 :xià shuì 1.田賦名稱。唐起,歷代田賦都分夏﹑秋兩季征收,稱為夏稅和秋稅。 2.建中元年行兩稅法后,規定"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宋代夏稅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納畢;秋稅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納畢。元代在江南仿唐代兩稅法征稅。明代規定夏稅無過八月,以小麥為主,秋糧無過明年二月,以米為主。行"一條鞭法"后,夏稅﹑秋糧大都征銀。清代分上忙﹑下忙兩期征收。 夏稅一升六合,共田六畝二分四厘科糧一石,外夏稅一斗。比之鄰壤臨江、吉安、瑞州等府縣每田一畝五升三合起科,該田一十八畝科糧一石,又無夏稅,
    夏稅 夏稅 夏稅 :xià shuì 1.田賦名稱。唐起,歷代田賦都分夏﹑秋兩季征收,稱為夏稅和秋稅。 2.建中元年行兩稅法后,規定"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宋代夏稅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納畢;秋稅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納畢。元代在江南仿唐代兩稅法征稅。明代規定夏稅無過八月,以小麥為主,秋糧無過明年二月,以米為主。行"一條鞭法"后,夏稅﹑秋糧大都征銀。清代分上忙﹑下忙兩期征收。 夏稅一升六合,共田六畝二分四厘科糧一石,外夏稅一斗。比之鄰壤臨江、吉安、瑞州等府縣每田一畝五升三合起科,該田一十八畝科糧一石,又無夏稅,
    毒月 毒月 毒月是古代中國北方人認為的農歷五月,是最要注意的一個月份。古代中國中國北方人稱毒月期間夫妻不能同房,這樣對身心都有極大的好處,所以古代有習俗,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 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這一天中國民俗中有許多喝雄黃酒、插艾草…等避邪驅毒的儀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經驗的傳承。
    三五月 三五月 三五月,讀音為sān wǔ yuè, 是一個漢語詞語,指農歷十五夜的月亮。
    五月子 五月子 五月子亦作“ 五日子 ”。農歷五月初五所生之子,古代中國人民以是日多禁忌,有生子不長養之陋俗。
    四仲 四仲 (1).農歷四季中每季的第二個月的合稱。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史記·封禪書》:“五月嘗駒,及四仲之月祠。”《漢書·李尋傳》:“辰星主正四時,當效於四仲;四時失序,則辰星作異。”
    端陽 端陽 (端午節的別稱)端陽即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1] 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陽 端陽 (端午節的別稱)端陽即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1] 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三夏 三夏 “三夏”,是夏收、夏種、夏管的簡稱。“三夏”是一年中第一個大忙,從每年5月下旬開始,至6月中旬結束。此時,上年秋季播下的麥子油菜成熟,需要搶時間收割,顆粒歸倉;一年中種植面積最多、最重要的農作物水稻,需要不誤農時栽種;種下的水稻需要一種就管,追施返青肥、發棵肥,確保長成豐產架子。舊時以陰歷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此夏季的三個月,亦合稱為「三夏」。另外還有三個夏天、即“三年”的意思。
    仲夏 仲夏 (漢語詞匯)仲夏,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即是是指農歷五月份。古語中有:孟、仲、季,代指第一、第二、最后;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為“第二”的意思。
    三長善月 三長善月 三長善月,sān cháng shàn yuè,佛教謂農歷正月、五月、九月為齋戒之月。
    無羊月 無羊月 無羊月,是漢語詞匯,拼音是wú yáng yuè,舊稱農歷正月、五月、九月三個月為“無羊月”。
    艾人 艾人 艾人,古代漢族端午節門飾,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區。每逢農歷五月初五,民間采集艾草扎成人形掛在大門或房門上,認為可辟毒氣,以后歷代相沿成欲俗。與紀念屈原有關。汨羅江畔的老百姓至今還流傳著“五月五日午,屈公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的民謠。
    三長善月 三長善月 三長善月,sān cháng shàn yuè,佛教謂農歷正月、五月、九月為齋戒之月。
    無羊月 無羊月 無羊月,是漢語詞匯,拼音是wú yáng yuè,舊稱農歷正月、五月、九月三個月為“無羊月”。
    分龍 分龍 分龍,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時為農歷五月二十。俗有五月多雨,龍各分域之說。相傳,該日天上小龍要去自己管轄的區域,因不忍與老龍分離而流淚,故此。宋代已行此節。夏至后第一個辰日為分龍日,宜雨,晴則兆旱。昔以敲擊栲栳、盆盂充鑼聲,祈龍至而雨。是日禁挑尿桶及禽畜欄污,禁洗曬衣服,違者罰。今多不拘。
    取夏衣 取夏衣 qǔ xià yī 取夏衣 指古代已嫁女子于五月間回娘家看望父母。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五月歸寧,謂之取夏衣。按 周 禮,后妃歸寧亦用絺綌,則夏之歸寧,其來久矣。”
    三荒五月 三荒五月 sān huāng wǔ yuè 指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期。 【出處】蕭三 《紅軍打來晴了天》:“三荒五月有飯吃,九冬十月有衣添。”
    隕雹飛霜 隕雹飛霜【解釋】指遭受冤枉和誣陷。【出處】漢·王充《論衡·感虛》:“鄒衍無罪,見拘于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嘆,天為隕霜。”《太平御覽》卷八七八引《晉書》:“武帝時五月雹,傷禾麥壞屋,時王濬有大功被陷,帝不斷。”【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隕雹飛霜 【解釋】指遭受冤枉和誣陷。【出處】漢·王充《論衡·感虛》:“鄒衍無罪,見拘于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嘆,天為隕霜。”《太平御覽》卷八七八引《晉書》:“武帝時五月雹,傷禾麥壞屋,時王濬有大功被陷,帝不斷。”【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賀朔 賀朔 賀朔是指唐 宋 以元日、五月朔日、冬至行大朝會之禮,以元日、五月朔日之朝會,也特指拜年。
    瓜蔓水 瓜蔓水 瓜蔓水.指農歷五月 黃河 水汛,泛指農歷五月的一般水汛。
    分龍 分龍 分龍,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時為農歷五月二十。俗有五月多雨,龍各分域之說。相傳,該日天上小龍要去自己管轄的區域,因不忍與老龍分離而流淚,故此。宋代已行此節。夏至后第一個辰日為分龍日,宜雨,晴則兆旱。昔以敲擊栲栳、盆盂充鑼聲,祈龍至而雨。是日禁挑尿桶及禽畜欄污,禁洗曬衣服,違者罰。今多不拘。
    賀朔 賀朔 賀朔是指唐 宋 以元日、五月朔日、冬至行大朝會之禮,以元日、五月朔日之朝會,也特指拜年。
    兩忙稅 兩忙稅 解釋: 1.清雍正十三年規定征收田賦,分上下兩期。上期從農歷二月開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從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故有"兩忙稅"之稱。
    契刀 契刀 契刀,亦稱“契刀五百”。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貨幣改制時與“金錯刀”、“大泉五十” 同時鑄行的一種刀幣。錢體由刀環、刀身組成,青銅鑄就。其狀與“金錯刀”同,類今之鑰匙。錢文環部橫書“契刀”,刀身直書“五百”,意值五銖錢五百。前后行用兩年,至王莽易代而罷。通長七·三厘米,重十六克左右。《漢書·食貨志下》:“又造契刀、錯刀。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莽即真,以為書‘劉’字有金刀,乃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又《王莽傳上》:“[王莽居攝二年]五月,更造貨: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并行。” 一個契刀等于五百錢,二十枚可兌換黃金一斤。王莽代漢以后,契衛錢就被廢止
    祥練 祥練 詞語解釋 《禮記·檀弓上》:“練而慨然,祥而廓然。”又《雜記下》:“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練,本指父母喪后第十一月,改素服為練服之祭;祥,原指父母喪后滿一周年之祭。后因以“祥練”指喪期或喪服。《晉書·顧和傳》:“尚書令禮已過祥練,豈得聽不赴急疾而遂罔極之情乎!” 宋 蘇軾 《札子》:“臣謂 宗晟 未經祥練之變,且無金革之虞。” 明 章懋 《與謝方石鳴治書》之三:“先人棄諸孤,甫經祥練,而季弟繼亡,二喪并舉,哀恫罔極。”
    祥練 祥練 詞語解釋 《禮記·檀弓上》:“練而慨然,祥而廓然。”又《雜記下》:“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練,本指父母喪后第十一月,改素服為練服之祭;祥,原指父母喪后滿一周年之祭。后因以“祥練”指喪期或喪服。《晉書·顧和傳》:“尚書令禮已過祥練,豈得聽不赴急疾而遂罔極之情乎!” 宋 蘇軾 《札子》:“臣謂 宗晟 未經祥練之變,且無金革之虞。” 明 章懋 《與謝方石鳴治書》之三:“先人棄諸孤,甫經祥練,而季弟繼亡,二喪并舉,哀恫罔極。”
    兩忙稅 兩忙稅 解釋: 1.清雍正十三年規定征收田賦,分上下兩期。上期從農歷二月開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從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故有"兩忙稅"之稱。
    三龍祠 三龍祠 【詞語】:三龍祠 【釋義】:1.古匈奴俗,于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戊為龍,故稱。
    三龍祠 三龍祠 【詞語】:三龍祠 【釋義】:1.古匈奴俗,于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戊為龍,故稱。
    五月糶新谷 五月糶新谷【解釋】五月里稻谷尚未熟,就預賣新谷。比喻十分貧窮。
    午香 午香 wǔ xiānɡ 舊俗陰歷五月每日中午用以祭祀的香。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宜忌》:“五月晝長,神祠祖堂供凈水,焚午香。”
    披裘負薪 【解釋】裘:皮毛衣服。穿著裘褐,背著柴薪。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出處】東漢·王充《論衡·書虛》:“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示例】勿據梧而策杖,亦~。 ◎唐·王績《游北山賦》
    披裘負薪 披裘負薪【解釋】裘:皮毛衣服。穿著裘褐,背著柴薪。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出處】東漢·王充《論衡·書虛》:“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示例】勿據梧而策杖,亦~。 ◎唐·王績《游北山賦》
    拜願 拜愿 bài yuàn 1.在我國古代,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從一出家門就開始就開始邊走邊拜,直至城隍廟乃止,目的在于祈求降福消災,稱為“拜愿”。 2. 寺院在農歷的十四及月底的晚上、初一和十五的早上,都有「拜愿」的儀式。「拜愿」的意義,即是借由禮「拜」諸佛菩薩、稱念佛名或讀誦經咒,在聲聲梵唄中,至誠禮敬,祈求佛光沐浴,蕩滌身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然后再行發「愿」回向。
    拜愿 拜愿 bài yuàn 1.在我國古代,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從一出家門就開始就開始邊走邊拜,直至城隍廟乃止,目的在于祈求降福消災,稱為“拜愿”。 2. 寺院在農歷的十四及月底的晚上、初一和十五的早上,都有「拜愿」的儀式。「拜愿」的意義,即是藉由禮「拜」諸佛菩薩、稱念佛名或讀誦經咒,在聲聲梵唄中,至誠禮敬,祈求佛光沐浴,蕩滌身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然后再行發「愿」回向。
    彩絲系虎 彩絲系虎 舊俗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婦女用綾綢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蘆﹑櫻桃等形狀以五彩絲線穿之懸于釵頭或使小兒帶之以辟邪稱"彩絲系虎"
    慘服 慘服 慘服是一個中文詞語,指期功(一年﹑九月﹑五月)等的喪服。
    條達 條達 條達,漢語詞匯。 拼音:tiáo dá 基本解釋:古時傳統歲時壓勝物和飾物。指一種絲織品。每逢農歷五月初五,傳統民間有互贈條達和其他五彩絲的風俗。
    重午 重午 重午,漢語詞語,意思是端午,五月初五,故曰重午,讀音為chóng wǔ,出自《王鎡集》。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五月的詞語:1. 溫暖;2. 綠草如茵;3. 風和日麗;4. 花香四溢;5. 春意盎然;6. 滿園春色;7. 繁花似錦;8. 鳥語花香;9. 花開滿徑;10. 綠樹成蔭;11. 蝴蝶飛舞;12. 風吹柳絮;13. 草長鶯飛;14. 春雨綿綿;15. 花好月圓;16. 美不勝收;17. 春風十里;18. 碧空萬里;19. 萬物復蘇;20. 春暖花開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