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云南的詞語
形容云南的詞語:1. 神奇;2. 多彩;3. 壯麗;4. 美麗;5. 獨特;6. 神秘;7. 野性;8. 自然;9. 熱情;10. 悠久;11. 充滿活力;12. 美食;13. 風景如畫;14. 奇妙;15. 安逸;16. 溫馨;17. 坦蕩;18. 多元化;19. 好客;20. 富有文化
形容云南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云南 | 云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云南,簡稱云(滇),省會昆明,位于中國西南的邊陲,北回歸線橫貫云南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云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 云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云嶺之南”而得名。 云南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總人口4770.5萬人(2016年),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下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云南動植物種類數為全國之冠,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稱,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絢麗,有麗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龍雪山、洱海、滇池、撫仙湖、梅里雪山、普達措國家公園、噶丹松贊林寺、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旅游景點。 |
昆明 | 昆明 昆明,云南省轄下地級市,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北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相連,西南與玉溪市、東南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鄰,西與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東與曲靖市交界,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亞洲5小時航空圈的中心,國家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之一。 昆明享“春城”之美譽,云南省省會,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重要的旅游、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市為山原地貌。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巖地貌,溶巖盆地有石林壩子。屬北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無霜期278天,氣候宜人。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兩岸風光綺麗。由于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濕度,使這里空氣清新、天高云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 昆明開放而時尚,濃縮了云南的區位優勢,從兩千多年前的“南方絲綢之路”到開放的昆明一直是東亞大陸與中南半島、南亞次大陸各國進行經濟貿易往來及政治聯系的陸路樞紐。“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中國昆明國際旅游節”使昆明成為中國主要的會展城市之一。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23名。 |
大理 | 大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市,位于中國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大理市地處云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云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余年。 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為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幅員面積1468平方千米,全市人口61萬人,其中白族占65%。下轄10個鎮,1個民族鄉,共有20個居委會、109個行政村。大理市人民政府駐下關鎮。名勝古跡有巍山風景區、太和城遺址等。 大理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
滇池 | 滇池 (云南省昆明市湖泊)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風光秀麗,為中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度假區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 原來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俊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并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 名片圖:滇池西北岸景觀 |
怒江 | 怒江 (江名)薩爾溫江(Salween),中國稱怒江(Nu Chiang或Nu Jiang)。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流之一,又稱潞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藏文:????????????????),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后改稱薩爾溫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長650千米;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千米,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千米;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積8.7%。怒江六庫也成為了中國唯一一條沒有建造水電站的河流。 |
云嶺 | 云嶺 云嶺:漢語詞語 云嶺:云南省西北部山嶺 云嶺 (漢語詞語)晉江逌《詠秋》:“鳴雁薄云嶺,蟋蟀吟深榭。” 唐岑參《左仆射相國冀公東齋幽居》詩:“宅占鳳城勝,窗中云嶺寬。” 金元好問《岳祠齋宮夜宿》詩:“朅來石門道,煙岫接云嶺。” |
雲嶺 | 云嶺 云嶺:漢語詞語 云嶺:云南省西北部山嶺 云嶺 (漢語詞語)晉江逌《詠秋》:“鳴雁薄云嶺,蟋蟀吟深榭。” 唐岑參《左仆射相國冀公東齋幽居》詩:“宅占鳳城勝,窗中云嶺寬。” 金元好問《岳祠齋宮夜宿》詩:“朅來石門道,煙岫接云嶺。” |
洱海 | 洱海 (洱海風景區)洱海,古代文獻中曾稱為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云南大理郊區,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長約42.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0公里,湖面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達20米。洱海有兩個出水口:1.在下關鎮附近,經西洱河流出;2.“引洱入賓”。洱海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據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海”。洱海水質優良,水產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一個有著迤邐風光的風景區。洱海,雖然稱之為海,但其實是一個湖泊,據說是因為云南深居內陸,白族人民為表示對海的向往,所以稱之為洱海。 2014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環境保護局為加強人們對洱海的環保意識,邀請音樂家為大理的母親湖“洱海”,創(制)作了洱海形象歌曲《洱海情》。 |
朱提 | 朱提 “朱提”讀音:shū shí 《蜀王本紀》記載 蜀王杜宇 從天墮,止朱提。同“蜀氏”同音。昭通的古稱。“朱提”先為山名,繼為縣名,再為郡名,后為銀名(朱提銀),文獻所載始自西漢,并沿用至唐初,持續了近800年,朱提一詞在明清筆記小說中比比皆是,朱提銀在全國經濟與貨幣史上曾有過一席之地。朱提文化所覆蓋的地域,即包括今云南昭通市的昭陽區、魯甸、大關、永善、鹽津、綏江、水富、威信、彝良、鎮雄、巧家,云南曲靖市的會澤、宣威,云南昆明市東川區,貴州的威寧、赫章、畢節、水城等地。 |
民家 | 民家 民家,清代少數民族之一,即現今之白族。明清時稱為民家,在部分地區被稱為那馬、勒墨、七姓民, 其族自稱白子、白尼。源于古氐、羌族,歷代融入了漢及其他民族成分,至宋形成為穩定的民族共同體。在唐代、五代時曾先后由鄭氏、趙氏、楊氏建立過三個短暫的政權及段氏“大理國”。在元代,段氏后人被封為大理總管。入明,其族居住地區大部分被改土歸流,設府、州、縣。清沿明制,對民家人的主要聚居區如云南大理等地仍設州縣治理之。在少數聚居區,也有實行土司制者,如云南瀘水東南老窩地區,在乾隆時,為云龍州阿家土官段氏之地。民家操其本民族語(現稱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大都通曉漢語。主要從事農業,兼事漁牧工商。在云南碧江、福貢的部分地區及洱源縣的部分高山區則仍為原始公社及奴隸制殘余的社會發展階段。民家人普遍信仰佛教,崇拜 “本主”(村社神)。傳統節日有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等。在晚清中法戰爭中,民家人曾有力地打擊入侵法軍。 |
元謀人 | 元謀人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后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在約在170萬年以前,云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云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
白族 | 白族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筑、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
瀾滄江 | 瀾滄江 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藏語拉楚,意思為“獐子河”。它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長河,亞洲第三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 瀾滄江源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源自北面的一座叫“吉富山”(E94°41′12″,N33°45′35″,海拔5552米)的山頭下(冰川末端位置:E94°40′52″,N33°45‵48″,海拔5160米)。主干流總長度4909千米,其中國內長2139千米,瀾滄江流經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出境成為老撾和緬甸的界河,后始稱湄公河(Mekong River)。湄公河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國南海。 |
瀾滄江 | 瀾滄江 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藏語拉楚,意思為“獐子河”。它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長河,亞洲第三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 瀾滄江源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源自北面的一座叫“吉富山”(E94°41′12″,N33°45′35″,海拔5552米)的山頭下(冰川末端位置:E94°40′52″,N33°45‵48″,海拔5160米)。主干流總長度4909千米,其中國內長2139千米,瀾滄江流經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出境成為老撾和緬甸的界河,后始稱湄公河(Mekong River)。湄公河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國南海。 |
滇系軍閥 | 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為西南軍閥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后,唐繼堯及其部下顧品珍等統治云南,不斷派兵進占貴州、四川等省,被稱為“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主要轄滇、黔兩省,后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云南四鎮守使倒唐,龍云成為滇系軍閥首領。 |
金馬碧雞 | 金馬碧雞 傳說中的神明。《漢書·郊祀志下》:“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蘸祭而致。”今云南昆明市東有金馬山,西有碧雞山,兩山相對,山上都有神祠。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經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同山有金馬碧雞“光彩候忽,民多見之”。在如今的春城昆明和云南大姚,都分別有“金馬碧雞坊”,成了當地的象征。 |
獨龍族 | 獨龍族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 獨龍族原有原始群婚的習俗,現已不存在。男女均散發,少女有紋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獨龍族,人口約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獨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
金馬碧雞 | 金馬碧雞 傳說中的神明。《漢書·郊祀志下》:“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蘸祭而致。”今云南昆明市東有金馬山,西有碧雞山,兩山相對,山上都有神祠。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經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同山有金馬碧雞“光彩候忽,民多見之”。在如今的春城昆明和云南大姚,都分別有“金馬碧雞坊”,成了當地的象征。 |
獨龍族 | 獨龍族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 獨龍族原有原始群婚的習俗,現已不存在。男女均散發,少女有紋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獨龍族,人口約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獨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
爨龍顏碑 |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蜀漢 |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
阿昌族 | 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騰沖、龍陵、云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
長江 | 長江 (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
爨龍顏碑 |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爨龍顔碑 |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路南石林 | 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是云南著名的景觀,位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縣,距昆明72公里,面積約40多萬畝,是傳說中阿詩瑪的故鄉,石林是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 |
阿細跳月 | 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自稱“阿細”、“撒尼”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它發源于云南省彌勒市西三阿細人聚集區,流行于云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細人的民間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區。主要動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轉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又稱跳樂。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弦樂曲《阿細跳月》。 |
蜀漢 |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
長江 | 長江 (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
安寧溫泉 | 安寧溫泉 (溫泉)安寧溫泉又名碧玉泉,坐落在安寧市境玉泉山麓,螳螂川(河)畔,與曹溪名剎隔江相望。溫泉南面,數十公尺長的環云崖矗立路旁河邊,樹藤交錯,洞室螺螺,歷代韻土的摩巖石刻薈萃成海。安寧溫泉最大的特色是泉水出水口有9處,每晝夜涌流1000余噸。水溫在42℃-45℃之間,且無硫磺味,含重碳酸鈣、鎂、鉀、氡等微量元素,宜浴宜飲,對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和多種腸胃疾病均有療效,被明代文人楊慎譽為“天下第一湯”。 安寧市地處昆明西郊,溫泉鎮位于安寧市城北7公里,距省城昆明42公里。安寧溫泉旅游小鎮為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2008年溫泉旅游地產規劃項目,云南省提出將擬建60個旅游小鎮,安寧市溫泉為云南省重點工程。 |
成昆鐵路 | 成昆鐵路 成昆鐵路是西南地區乃至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線路全長1096km。于1958年7月開工建設,1964年復工建設,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車,是國家I級單線電氣化鐵路。 沿線三分之二崇山峻嶺、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勢陡峭、地質狀況復雜,創造了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成昆鐵路與美國的阿波羅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 沿線物產豐富,資源豐富,位于川西平原的成都至峨眉段,素有"川西糧倉"之稱,四川省的西昌地區和云南省的元謀至昆明一帶,也盛產糧食和經濟作物。沿線地區富藏煤、鐵、銅、釩(儲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三)、鈦(世界第一)、鉛、鋅、磷、巖鹽、森林木材。成昆鐵路的建設,極大便利了西南地區資源運往全國各地的需要。 目前成昆鐵路,除了廣通北站到昆明站區已完成復線電氣化外,其他區段正在進行復線改造,整體改造工程將于2020年完工。成昆鐵路復線全線建成后,成都至攀枝花5小時可達,至昆明8小時可達。復線線路全長900公里,其中四川境內632公里。新鐵路線將主要承擔客運功能兼顧貨運,老成昆線將主要承擔貨運功能和短途客運功能。 |
紅木 | 紅木 (紅木總稱)紅木是我國高端、名貴家具用材的統稱。紅木為熱帶地區所產,豆科,紫檀屬(pterocarpus)的植物。最初是指紅色的硬木,品種較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人們對紅木的需求日益增加,行業亟待規范,國家根據密度等指標對紅木進行了規范,把紅木規范為:二科、五屬、八類、二十九種。紅木因生長緩慢、材質堅硬、生長期都在幾百年以上,原產于我國南部的很多紅木,早在明、清時期就被砍伐的所剩無幾,如今的紅木,大多是產于東南亞、非洲,我國廣東、云南有培育栽培和引種栽培。當然黃花梨、緬甸花梨、雞翅木等木材的顏色不會呈紅色。木材花紋美觀,材質堅硬,耐久,為貴重家具及工藝美術品等用材。紅木為熱帶地區豆科檀屬木材,主要產于印度, 我國廣東、 云南及南洋群島也有出產,是常見的名貴硬木。"紅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稱,廣東一帶俗稱"酸枝木"。 |
云腿 | 云腿 云腿是一種菜品,是云南省著名特產之一,素以風味獨特而與浙江金華火腿齊名媲美,蜚聲中外。宣威火腿,因產于宣威市而得名。 云腿特點有營養豐富,肉質滋嫩,油而不膩,香味濃郁,咸香回甜,以及有19種氨基酸、11種維生素、9種微量元素。 |
個舊 | 個舊 個舊市是中國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轄市,位于東經102°54′至103°25′、北緯23°01′至23°36′之間。“個舊”是以彝語“果作”的音譯演化而來的,意即種蕎子、吃蕎飯的地方。 個舊距省城昆明280公里,離越南200公里。全市國土面積1587平方公里,總人口45.3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95萬人,城市化水平達68.30%,城市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18萬人。境內世居彝、壯、回、苗、傣、哈尼等少數民族共12萬多人。 個舊是以生產錫為主并產鉛、 鋅、銅等多種有色金屬的冶金工業城市,是中外聞名的“錫都”。當地以產錫著名,開采錫礦的歷史有約2000年,是中國最大的產錫基地,同時是世界上最早的產錫基地。 個舊是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武術之鄉、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并在云南省最先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
雲腿 | 云腿 云腿是一種菜品,是云南省著名特產之一,素以風味獨特而與浙江金華火腿齊名媲美,蜚聲中外。宣威火腿,因產于宣威市而得名。 云腿特點有營養豐富,肉質滋嫩,油而不膩,香味濃郁,咸香回甜,以及有19種氨基酸、11種維生素、9種微量元素。 |
紅木 | 紅木 (紅木總稱)紅木是我國高端、名貴家具用材的統稱。紅木為熱帶地區所產,豆科,紫檀屬(pterocarpus)的植物。最初是指紅色的硬木,品種較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人們對紅木的需求日益增加,行業亟待規范,國家根據密度等指標對紅木進行了規范,把紅木規范為:二科、五屬、八類、二十九種。紅木因生長緩慢、材質堅硬、生長期都在幾百年以上,原產于我國南部的很多紅木,早在明、清時期就被砍伐的所剩無幾,如今的紅木,大多是產于東南亞、非洲,我國廣東、云南有培育栽培和引種栽培。當然黃花梨、緬甸花梨、雞翅木等木材的顏色不會呈紅色。木材花紋美觀,材質堅硬,耐久,為貴重家具及工藝美術品等用材。紅木為熱帶地區豆科檀屬木材,主要產于印度, 我國廣東、 云南及南洋群島也有出產,是常見的名貴硬木。"紅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稱,廣東一帶俗稱"酸枝木"。 |
北方話 | 北方話 北方話,是為現今的官話。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起稱“國語”,1956年起大陸稱“普通話”,而“官話”一詞則被用來指代“官話方言”。 官話方言是分布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漢語方言。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母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以及南方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和江蘇中北部等地。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由于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都分布在中國南方,因此北方話、北方方言等稱呼不甚準確。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中國大陸語言學界的期刊和專著已統一使用“官話”這一稱呼,“北方方言”、“北方官話”等詞匯事實上已淘汰出學術領域。 |
傈僳族 | 傈僳族 傈僳族屬于蒙古人種南亞類型,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文字分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區,也就是中國云南、西藏與緬甸克欽交界地區,其余散居于中國云南其他地區、印度東北地區、泰國與緬甸交界地區。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傈僳族總人口數為1261311人。 |
北方話 | 北方話 北方話,是為現今的官話。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起稱“國語”,1956年起大陸稱“普通話”,而“官話”一詞則被用來指代“官話方言”。 官話方言是分布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漢語方言。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母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以及南方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和江蘇中北部等地。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由于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都分布在中國南方,因此北方話、北方方言等稱呼不甚準確。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中國大陸語言學界的期刊和專著已統一使用“官話”這一稱呼,“北方方言”、“北方官話”等詞匯事實上已淘汰出學術領域。 |
崇圣寺 | 崇圣寺 (云南省大理寺廟)崇圣寺,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點蒼山麓,洱海之濱。歷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為“天龍寺”。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聞名于世,但崇圣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的戰火及自然災害。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動工。2005年4月22日,總投資1.82億元人民幣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屬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
刀美蘭 | 刀美蘭 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幼年深受傣族傳統舞蹈的熏陶,1954年進入西雙版納自治州民族文工隊。1959年調入云南省歌舞團任舞蹈演員,被評選為云南省勞動模范。1986年當選為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舞協常務理事。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她的表演淳樸自然、委婉細膩,舞姿輕柔。她成功地在《召樹屯與楠木婼娜》劇中創造了孔雀公主形象,享譽全國。 |
德昂族 | 德昂族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于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中國一側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
斧畫 | 斧畫 fǔ huà 斧畫(斧畫) 宋 初 王全斌平定 后蜀 ,欲乘勢取 云南 ,以圖獻, 宋太祖 鑒于 唐 代中衰與用兵 南詔 有關,以玉斧畫 大渡河 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后因以“斧畫”指統轄之外的疆域。《明史·云南土司傳一·大理》:“ 大理 乃 唐 交綏之外國, 鄯闡 實 宋 斧畫之馀邦,難列營屯,徒勞兵甲。” |
東爨 | 東爨 東爨,古族名。分布于今云南、四川南部、貴州西部一帶。以烏蠻為主。向與南詔通婚姻。其種族分為七部落。地多牛馬,無布帛,以皮革為衣服。居民或事農業,或事畜牧,也有半農半畜牧的。今云南彝、納西、僳僳為其后裔。 |
崇聖寺 | 崇圣寺 (云南省大理寺廟)崇圣寺,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點蒼山麓,洱海之濱。歷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為“天龍寺”。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聞名于世,但崇圣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的戰火及自然災害。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動工。2005年4月22日,總投資1.82億元人民幣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屬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
東爨 | 東爨 東爨,古族名。分布于今云南、四川南部、貴州西部一帶。以烏蠻為主。向與南詔通婚姻。其種族分為七部落。地多牛馬,無布帛,以皮革為衣服。居民或事農業,或事畜牧,也有半農半畜牧的。今云南彝、納西、僳僳為其后裔。 |
斧畫 | 斧畫 fǔ huà 斧畫(斧畫) 宋 初 王全斌平定 后蜀 ,欲乘勢取 云南 ,以圖獻, 宋太祖 鑒于 唐 代中衰與用兵 南詔 有關,以玉斧畫 大渡河 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后因以“斧畫”指統轄之外的疆域。《明史·云南土司傳一·大理》:“ 大理 乃 唐 交綏之外國, 鄯闡 實 宋 斧畫之馀邦,難列營屯,徒勞兵甲。” |
哈尼族 | 哈尼族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國云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于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老撾、越南的北部山區。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哈尼族總人口數為1660932人。 |
南西廂 | 南西廂 南西廂,中國戲曲劇本。以南曲演唱《西廂記》故事的南戲或傳奇劇本的通稱。系據 王實甫 北曲《西廂記》翻變而成,情節基本相同,有 宋 元 南戲《崔鶯鶯西廂記》(作者不詳), 明 李景云 南戲《鶯鶯西廂記》和 李日華《南調西廂記》、 陸采《陸天池西廂記》等。 清 李漁《閑情偶記·詞曲》:“詞曲中音律之壞,壞於《南西廂》……此北本雖佳, 吳 音不能奏也。作《南西廂》者,意在補此缺陷,遂割裂其詞,增添其白,易北為南,撰成此劇。”南曲《西廂記》中 明 李日華 及 陸采 兩本僅存,故“南西廂”亦專指 李 、 陸 二人之劇本。 |
佤族 | 佤族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佤族總人口數為429709人。 |
廣西 | 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簡稱“桂”。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首府南寧市。得名于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西謂廣西。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相鄰,并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14個地級市,111個縣級行政區(40個市轄區、8個縣級市、52個縣、12個自治縣)。南臨北部灣,是中國唯一沿海的自治區。 廣西地處中國華南地區,介于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大陸海岸線長約1595千米,是全國三大僑鄉之一。 先秦時已存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甑皮巖遺址、白蓮洞遺址、麒麟山等文化遺存,先秦時期,廣西屬百越之地一部分,壯族、侗族是嶺南廣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別源于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漢后漢、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遷與土著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各族之間相互融合孕育各種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桂柳、嶺南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廣西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廣西北部灣6市聯手廣東省湛江市、海南省海口市等5市,建設北部灣城市群,成為貫通我國西部地區與中南半島的南北陸路新通道。廣西形成以北部灣城市群為引領、珠江-西江經濟帶和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為支撐經濟增長極。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游》最佳旅游創新營銷目的地。 |
南西廂 | 南西廂 南西廂,中國戲曲劇本。以南曲演唱《西廂記》故事的南戲或傳奇劇本的通稱。系據 王實甫 北曲《西廂記》翻變而成,情節基本相同,有 宋 元 南戲《崔鶯鶯西廂記》(作者不詳), 明 李景云 南戲《鶯鶯西廂記》和 李日華《南調西廂記》、 陸采《陸天池西廂記》等。 清 李漁《閑情偶記·詞曲》:“詞曲中音律之壞,壞于《南西廂》……此北本雖佳, 吳 音不能奏也。作《南西廂》者,意在補此缺陷,遂割裂其詞,增添其白,易北為南,撰成此劇。”南曲《西廂記》中 明 李日華 及 陸采 兩本僅存,故“南西廂”亦專指 李 、 陸 二人之劇本。 |
貴州 | 貴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興義市)、黔東南州(凱里市)、黔南州(都勻市)。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余處。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
劍南 | 劍南 (地理名稱)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劍門關以南,故名。開元年間置劍南節度使。安史之亂后,乾元元年(758年)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瀾滄江、哀牢山以東及貴州省北端、甘肅省文縣一帶。 |
五南 | 五南 五南是江南 、湖南 、 嶺南 、 海南 和 云南 的合稱。泛指南方。 |
郁江 | 郁江 (珠江水系西江支流)郁江,俗稱南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是西江黔江段和潯江段的分界點,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北源右江為正源,發源于云南省廣南縣境內的楊梅山;南源左江源于越南境內。左、右江在邕寧縣宋村匯合后始稱郁江。河長1179公里,總落差1655米, 平均坡降1.4%,平均徑流量479億立方米。流域面積90656平方公里,在廣西境內為70007平方公里,占西江水系總面積34.5%。郁江主要支流有左江、武鳴河、百東河、龍須河、澄碧河、樂里河、西洋江等。匯入南寧以下河段的有八尺江、鎮龍江、武思江等。郁江航行條件較好,沿岸航運事業發達。 |
劍南 | 劍南 (地理名稱)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劍門關以南,故名。開元年間置劍南節度使。安史之亂后,乾元元年(758年)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瀾滄江、哀牢山以東及貴州省北端、甘肅省文縣一帶。 |
貴州 | 貴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興義市)、黔東南州(凱里市)、黔南州(都勻市)。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余處。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
鬱江 | 郁江 (珠江水系西江支流)郁江,俗稱南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是西江黔江段和潯江段的分界點,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北源右江為正源,發源于云南省廣南縣境內的楊梅山;南源左江源于越南境內。左、右江在邕寧縣宋村匯合后始稱郁江。河長1179公里,總落差1655米, 平均坡降1.4%,平均徑流量479億立方米。流域面積90656平方公里,在廣西境內為70007平方公里,占西江水系總面積34.5%。郁江主要支流有左江、武鳴河、百東河、龍須河、澄碧河、樂里河、西洋江等。匯入南寧以下河段的有八尺江、鎮龍江、武思江等。郁江航行條件較好,沿岸航運事業發達。 |
蝴蝶泉 | 蝴蝶泉 (中國云南省大理市蝴蝶泉)蝴蝶泉,泉水清澈如鏡。每年到蝴蝶會時,成千上萬的蝴蝶從四面八方飛來,在泉邊漫天飛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銅錢。無數蝴蝶還鉤足連須,首尾相銜,一串串地從大合歡樹上垂掛至水面。五彩斑斕,蔚為奇觀。 蝴蝶泉,是有名的游覽勝地之一,風光秀麗,泉水清澈,獨具天下罕見的奇觀(蝴蝶會)。隨著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傳播,蝴蝶泉這一奇異的景觀更是蜚聲遐邇,馳名中外,比較著名的有大理蝴蝶泉、棗莊蝴蝶泉、陽朔蝴蝶泉等。 2018.06.09,云南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下發《關于批準大理蝴蝶泉景區等4家景區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決定》,正式批準大理蝴蝶泉景區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