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 (452個)
-
441
枕善而居
- 成語拼音:
- zhěn shàn ér jū
- 成語解釋:
- 謂守善不移。
- 成語出處:
- 北齊·劉晝《新論·慎獨》:“故蘧璦不以昏行變節,顏回不以夜浴改容……斯皆慎乎隱微,枕善而居,不以視之不見而移其心,聽之不聞而變其情也。”
-
442
炙手而熱
- 成語拼音:
- zhì shǒu ér rè
- 成語解釋:
- 炙:烤。比喻權勢大,氣焰盛
- 成語出處:
- 《明史·董傳策傳》:“嵩久握重權,炙手而熱。”
-
443
擇善而行
- 成語拼音:
- zé shàn ér xíng
- 成語解釋:
- 謂選擇有益的事去做。
- 成語出處:
- 唐·魏徵《十漸不克終疏》:“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
-
444
自上而下
- 成語拼音:
- zì shàng ér xià
- 成語解釋:
- 從上到下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總以能教育群眾、糾正錯誤、保證黨的領導為原則。”
-
445
中途而廢
- 成語拼音:
- zhōng tú ér fèi
- 成語解釋:
- 走到半路就放棄了前進。比喻事情還沒做完就停止了
- 成語出處:
- 《北史·景穆十二壬傳》:“愿聞朝廷,特開運略,少復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
446
雜沓而至
- 成語拼音:
- zá tà ér zhì
- 成語解釋:
- 雜沓:眾多而且雜亂。形容從四面八方紛紛而來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朋疑眾難,雜沓而至。”
-
447
自下而上
- 成語拼音:
- zì xià ér shàng
- 成語解釋:
- 從下到上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總以能教育群眾、糾正錯誤、保證黨的領導為原則。”
-
448
知一而不知二
- 成語拼音:
- 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
- 成語解釋:
- 成語出處:
-
449
自崖而反
- 成語拼音:
- zì yá ér fǎn
- 成語解釋:
- 崖:崖岸;反:通“返”,回。舊時送行辭。
- 成語出處:
- 《莊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
-
450
執一而論
- 成語拼音:
- zhí yī ér lùn
- 成語解釋:
- 執一:固執一義,不知變通。只抓住一點或一個方面就進行評論
- 成語出處:
- 清·錢泳《履園叢話·水學·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觀全局,不可執一而論。”
-
451
自知而不自見
- 成語拼音:
- zì zhī ér bù zì jiàn
- 成語解釋:
- 自知:有自知之明;自見:自我顯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
- 成語出處:
- 春秋·楚·李耳《老子·德經》:“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
-
452
擇主而事
- 成語拼音:
- zé zhǔ ér shì
- 成語解釋:
- 事:侍奉。舊指選擇明主,為他辦事。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