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 (452個)

    361

    一蹴

    成語拼音:
    yī cù ér dé
    成語解釋:
    見“一蹴就”。
    成語出處:
    茅盾《路》十二:“現在,他們認為勝利不能一蹴得,必須用持久戰。”
    362

    揚長

    成語拼音:
    yáng cháng ér qù
    成語解釋:
    揚長:大模大樣的樣子。丟下別人;大模大樣地離去。也作“徉長去”。
    成語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說罷,深深一揖,揚長去。”
    363

    易地

    成語拼音:
    yì dì ér chǔ
    成語解釋:
    換一換所處的地位。比喻為對方想一想。
    成語出處:
    三國 魏 曹髦《少康、漢高祖論》:“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
    364

    韞櫝

    成語拼音:
    yùn dú ér cáng
    成語解釋: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來。比喻懷才隱退。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8回:“兩位將軍,有些神箭,當奏聞吾王,美玉不可韞櫝藏。”
    365

    掩耳

    成語拼音:
    yǎn ěr ér zǒu
    成語解釋:
    掩:遮蓋。捂著耳朵走開。指不愿聽別人的話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5回:“寧喜以殖之遺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走。”
    366

    一發不可收

    成語拼音: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
    成語解釋: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成語出處: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不可收也。”
    367

    一發不可收拾

    成語拼音: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 shí
    成語解釋: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他們在文七爺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爺醉后之言,又全被統領聽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氣,又是醋,并在一處,一發不可收拾。”
    368

    魚貫

    成語拼音:
    yú guàn ér jìn
    成語解釋:
    貫:連貫。像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
    成語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進。”
    369

    一概

    成語拼音:
    yī gài ér lùn
    成語解釋:
    概:古代量糧食時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個標準來評論、看待或處理。多形容不分性質、不加區別地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
    成語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同糅玉石兮,一概相量。”
    370

    魚貫

    成語拼音:
    yú guàn ér qián
    成語解釋:
    貫:連貫。像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
    成語出處:
    《宋史·折德庡傳附繼閔》:“賊緣崖腹微徑魚貫前,城中矢石亂下。”
    371

    魚貫

    成語拼音:
    yú guàn ér xíng
    成語解釋:
    象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形容一個跟一個單行前進。
    成語出處:
    晉·范汪《請嚴詔諭庾翼還鎮疏》:“玄冬之月,沔漢干涸,皆當魚貫行。”
    372

    一鼓

    成語拼音:
    yī gǔ ér xià
    成語解釋:
    一次擊鼓發動進攻就把敵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勢一舉打垮敵人
    成語出處:
    明·沈采《千金記·定謀》:“昨日令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逕截趙魏,掩其不備,一鼓下。”
    373

    一概

    成語拼音:
    yī gài ér yán
    成語解釋:
    概:古代量糧食時刮平斗用的木棍;一概:一律。指處理事情或問題不分性質,不加區別,用同一標準來對待或處理
    成語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釋滯》:“各從其志,不可一概言也。”
    374

    欲蓋

    成語拼音:
    yù gài ér zhāng
    成語解釋:
    猶欲蓋彌彰。
    成語出處:
    《隋書·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傳序》:“昔孔子修《春秋》,亂臣賊子知懼,抑使之求名不得,欲蓋彰者也。”
    375

    一揮

    成語拼音:
    yī huī ér chéng
    成語解釋:
    揮:揮筆;成: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成語出處:
    宋·蔡□《鐵圍山叢談》:“公乃徐徐調筆操之,顧謂客子:‘欲何字耶?’惡客即拱答:‘某愿作龜山字爾。’公乃大笑,因一揮成。”
    376

    一揮

    成語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成語解釋:
    就:成。筆一揮就寫(畫)成了。
    成語出處: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377

    一呵

    成語拼音:
    yī hē ér jiù
    成語解釋:
    一口氣完成。
    成語出處: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十四:“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故能提起銳筆,一呵就。”
    378

    一哄

    成語拼音:
    yī hòng ér qǐ
    成語解釋:
    喧鬧;起哄。經過一陣喧鬧便馬上行動起來。形容無組織無計劃地行動。
    成語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地方上百姓動了公憤,一哄起。”
    379

    一轟

    成語拼音:
    yī hōng ér qǐ
    成語解釋:
    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
    成語出處:
    梁斌《紅旗譜》第二卷:“一轟起,一轟散,他逮不住領頭人兒,看他有什么法子?”
    380

    一哄

    成語拼音:
    yī hòng ér sàn
    成語解釋:
    經過一陣喧鬧后馬上就散開了。
    成語出處: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散。”
    * 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