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忘的成語 (94個)
-
81
公而忘私
- 成語拼音:
- gōng ér wàng sī
- 成語解釋:
- 為了公事而不考慮自己的私利。
- 成語出處:
- 漢 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
82
公爾忘私
- 成語拼音:
- gōng ěr wàng sī
- 成語解釋:
- 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 成語出處:
- 明·李贄《晃錯》:“[晃錯]公爾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傷晃氏之不安矣。”
-
83
公耳忘私
- 成語拼音:
- gōng ěr wàng sī
- 成語解釋:
- 見“公爾忘私”。
- 成語出處:
- 漢·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
-
84
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 成語拼音:
-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
- 成語解釋:
- 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 成語出處: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
85
公耳忘私,國耳忘家
- 成語拼音:
-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
- 成語解釋:
- 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 成語出處:
-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
-
86
感遇忘身
- 成語拼音:
- gǎn yù wàng shēn
- 成語解釋:
-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報。舊時士大夫向皇帝謝恩,表示忠心的套話。
- 成語出處:
- 《晉書·庚亮傳》:“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
-
87
記功忘過
- 成語拼音:
- jì gōng wàng guò
- 成語解釋:
- 見“記功忘失”。
- 成語出處:
- 明·張居正《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山藏川納,記功忘過者,明主之深仁也。”
-
88
記功忘失
- 成語拼音:
- jì gōng wàng shī
- 成語解釋:
- 謂記其功績而略其小過。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夫立政之要,是以武帝舍安國于徒中,宣帝征張敞于亡命。”一本作“記功忘過”。
-
89
汲引忘疲
- 成語拼音:
- jí yǐn wàng pí
- 成語解釋:
- 汲引:從井里提水,比喻引薦和提拔人才。引薦和提拔人才而忘記了疲勞。
- 成語出處:
- 唐 駱賓王《上袞州刺史啟》:“汲引忘疲,獎題不倦。”
-
90
理不忘亂
- 成語拼音:
- lǐ bù wàng luàn
- 成語解釋:
- 國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時候,不能忘記混亂的日子。
- 成語出處:
- 宋·王禹偁《進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亂,糜不有初,鮮克有終,古圣賢之深旨也。”
-
91
流蕩忘反
- 成語拼音:
- liú dàng wàng fǎn
- 成語解釋:
- 流蕩:流浪;反:同“返”,回家。指長期在外面飄泊而不知返回
- 成語出處:
- 宋·王禹偁《答張知白書》:“后人流蕩忘反,蓋其得也,薦宗廟,插管弦。”
-
92
流宕忘反
- 成語拼音:
- liú dàng wàng fǎn
- 成語解釋:
- 流宕:流浪,飄泊;反:同“返”,回家。指長期在外面飄泊而不知返回
- 成語出處:
- 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時也。”
-
93
樂道忘饑
- 成語拼音:
- lè dào wàng jī
- 成語解釋:
- 謂醉心于圣道。
- 成語出處:
- 《晉書·樂志》:“與君周旋,樂道忘饑。我心虛靜,我志沾濡。”
-
94
戀新忘舊
- 成語拼音:
- liàn xīn wàng jiù
- 成語解釋:
- 戀慕新的,忘卻舊的;對愛情不專一。
- 成語出處:
- 《群音類選·八聲甘州·閨情》:“從他別后,杳無半紙音書,多應他戀新往舊,撇得我一日三餐如醉癡。”
* 第三個字是忘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