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不的成語 (1761個)
-
361
當仁不讓
- 成語拼音:
- dāng rén bù ràng
- 成語解釋:
- 碰到應該做的好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托;不謙讓。當:面對著;仁:原指正義的事;現泛指應該做的好事。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362
蹈刃不旋
- 成語拼音:
- dǎo rèn bù xuán
- 成語解釋:
-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臨危險而不返回。
- 成語出處:
- 《孫臏兵法 善者》:“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
363
滴水不羼
- 成語拼音:
- dī shuǐ bù chàn
- 成語解釋:
- 形容十分純正。
- 成語出處:
- 魯迅《朝花夕拾 無常》:“對付別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對自己總還不如雖在陰司里也還能夠尋到一點私情。”
-
364
獨樹不成林
- 成語拼音:
- dú shù bù chéng lín
- 成語解釋:
- 獨:單獨。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 成語出處:
- 《古今樂錄》:“梁曲曰: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
-
365
單絲不成線
- 成語拼音:
- dān sī bù chéng xiàn
- 成語解釋:
- 一根絲絞不成線。比喻個人力量單薄,難把事情辦成。
- 成語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9回:“為見解珍解寶是個好漢,有心要救他,只是單絲不成線,孤掌豈能鳴。”
-
366
大事不糊涂
- 成語拼音:
- dà shì bù hú tú
- 成語解釋:
- 指在有關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態度鮮明。
- 成語出處:
- 《宋史·呂端傳》:“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
367
滴水不漏
- 成語拼音:
- dī shuǐ bù lòu
- 成語解釋:
- 一滴水也都漏不出去。比喻說話做事非常周全、嚴密;沒有絲毫漏失;使人無隙可乘。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公孫官率領軍士,拘獲車仗人等,真個是滴水不漏。”
-
368
點水不漏
- 成語拼音:
- diǎn shuǐ bù lòu
- 成語解釋:
- 形容十分周到、嚴密,毫無差失漏洞。
- 成語出處:
- 《隋唐演義》第四九回:“羅成見線娘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沒,點水不漏。”
-
369
道三不著兩
- 成語拼音:
-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 成語解釋:
- 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 成語出處: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取得經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
370
掉頭不顧
- 成語拼音:
- diào tóu bù gù
- 成語解釋:
- 掉:擺動;顧:回頭看,瞻望。擺動著手臂,頭也不回。形容毫無眷顧,態度堅決
- 成語出處:
- 宋·劉過《沁園春·寄辛丞旨,時承旨招,不赴》:“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
-
371
燈臺不自照
- 成語拼音:
- dēng tái bù zì zhào
- 成語解釋:
- 照:光線射到。比喻人難明自己的短處
- 成語出處:
-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方信道人心未易知,燈臺不自照。”
-
372
誕妄不經
- 成語拼音:
- dàn wàng bù jīng
- 成語解釋:
- 荒誕虛妄,不合常理
- 成語出處: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釋道 夷僧行法》:“按驥上此疏時,思任發已逃去不獲,乃為誕妄不經之語。”
-
373
誕罔不經
- 成語拼音:
- dàn wǎng bù jīng
- 成語解釋:
- 見“誕妄不經”。
- 成語出處:
- 《掃迷帚》第九回:“辟辟實實,由光明正大一路去,把一切誕罔不經之事,付諸一笑,那就不負我今日一番饒舌了。”
-
374
篤學不倦
- 成語拼音:
- dǔ xué bù juàn
- 成語解釋:
- 篤學:專心好學;倦:疲倦。專心好學,不知疲倦。
- 成語出處:
- 明·方孝儒《與鄭叔度書》:“中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篤學不倦,其至于古人也奚御,愿益加之意,以果所望。”
-
375
蹀躞不下
- 成語拼音:
- dié xiè bù xià
- 成語解釋:
- 謂心里忐忑不安,不能放心。
- 成語出處:
- 《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這女兒自因阿巧死后,心中好生不快活。自思量道:‘皆由我之過,送了他青春一命。’日逐蹀躞不下。”
-
376
大信不約
- 成語拼音:
- dà xìn bù yuē
- 成語解釋:
- 信:誠實;約:盟約,條約。指真正講信義的不在于訂約盟誓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大道你器,大信不約。”
-
377
大言不慚
- 成語拼音:
- dà yán bù cán
- 成語解釋:
- 滿口自吹自夸的話;一點也不覺得難為情。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宋 朱熹注:“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
378
大愚不靈
- 成語拼音:
- dà yú bù líng
- 成語解釋:
- 愚:愚笨;靈:聰明靈巧。非常愚笨的人不曉事,很不機靈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379
得意不宜再往
- 成語拼音:
- dé yì bù yí zài wǎng
- 成語解釋:
- 得意:稱心如意;宜:適宜。稱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指做事應有所節制,適可而止
- 成語出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包公搖頭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細細思索便了。’”
-
380
墮甑不顧
- 成語拼音:
- duò zèng bù gù
- 成語解釋:
- 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 第三個字是不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