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鼓字的成語 (126個)

    101

    懸羊擊,餓馬提鈴

    成語拼音:
    xuán yáng jī gǔ,è mǎ tí líng
    成語解釋:
    懸:吊掛。把羊吊起來,使羊腳亂動擊;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古代作戰時使用空營誘惑敵人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俺今夜倒下個空營,著懸羊擊,餓馬提鈴。”
    102

    搖唇

    成語拼音:
    yáo chún gǔ huì
    成語解釋:
    猶言搖唇舌。
    成語出處:
    明·宋濂《送徐大年還淳安序》:“世之好議論者,見其辭祿而歸,搖唇喙,詡詡相夸獎。”
    103

    搖唇

    成語拼音:
    yáo chún gǔ shé
    成語解釋:
    舌:嚼舌頭;指詭辨。搖動嘴唇;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游說。
    成語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舌,擅生是非。”
    104

    揚幡擂

    成語拼音:
    yáng fān léi gǔ
    成語解釋:
    幡:垂直的長條旗子。舞動著幡,敲打著。形容熱熱鬧鬧地大事張揚
    成語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
    105

    而下

    成語拼音:
    yī gǔ ér xià
    成語解釋:
    一次擊發動進攻就把敵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勢一舉打垮敵人
    成語出處:
    明·沈采《千金記·定謀》:“昨日令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逕截趙魏,掩其不備,一而下。”
    106

    兄弟

    成語拼音:
    yāo gǔ xiōng dì
    成語解釋:
    :古樂器,兩頭粗,中間細。比喻兄弟輩里居中的的那一個較差。
    成語出處:
    《齊書·沈沖傳》:“沖與兄淡淵,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兄弟。”
    107

    一板

    成語拼音:
    yī gǔ yī bǎn
    成語解釋:
    、板都是演唱時用以調和節奏的,兩者不可分離,因以喻互相幫襯。
    成語出處: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才弄得成。這兩個一一板,只要公子出脫得些,大家有味。”
    108

    作氣

    成語拼音:
    yī gǔ zuò qì
    成語解釋:
    :第一次擊;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可以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09

    揚鈴打

    成語拼音:
    yáng líng dǎ gǔ
    成語解釋:
    比喻大聲張揚。
    成語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要是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
    110

    搖鈴打

    成語拼音:
    yáo líng dǎ gǔ
    成語解釋:
    搖動著鈴,敲打著。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成語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既是你喬親家爹主張,兌三百二十兩,抬了來罷!休要只顧搖鈴打的了。”
    111

    揚鑼搗

    成語拼音:
    yáng luó dǎo gǔ
    成語解釋:
    揚:搖。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成語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這回必然要揚鑼搗的大鬧,所以張夫人身雖在這邊,心卻在那邊。”
    112

    偃旗仆

    成語拼音:
    yǎn qí pú gǔ
    成語解釋:
    見“偃旗息”。
    成語出處:
    宋·蘇洵《權書·法制》:“偃旗仆,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嘩者斬。”
    113

    偃旗臥

    成語拼音:
    yǎn qí wò gǔ
    成語解釋:
    見“偃旗息”。
    成語出處:
    《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安若無人。”
    114

    偃旗息

    成語拼音:
    yǎn qí xī gǔ
    成語解釋: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115

    掩旗息

    成語拼音:
    yǎn qí xī gǔ
    成語解釋:
    ①卷起軍旗,停擂戰。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成語出處: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益西走白羊山。”
    116

    搖吻

    成語拼音:
    yáo wěn gǔ shé
    成語解釋: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泛指賣弄口才
    成語出處:
    宋·陳亮《辯士傳序》:“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吻舌,劫之以勢,誘之以利。”
    117

    漁陽鞞

    成語拼音:
    yú yáng huī gǔ
    成語解釋:
    見“漁陽鼙”。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鞞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118

    漁陽鼙

    成語拼音:
    yǔ yáng pí gǔ
    成語解釋:
    漁陽:地名,現河北省薊縣,唐時安祿山駐軍在此;鼙:古代軍中用的小。漁陽郡響起了戰。指有戰事發生。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119

    之色

    成語拼音:
    zhōng gǔ zhī sè
    成語解釋:
    見“鐘之色”。
    成語出處:
    《管子·小問》:“夫欣然喜樂者,鐘之色也。”
    120

    之樂

    成語拼音:
    zhōng gǔ zhī yuè
    成語解釋:
    ;鐘與,樂器。指鐘一類的音樂
    成語出處:
    漢·賈誼《論時政疏》:“勞智慮,苦身體,乏鐘之樂。”
    * 鼓的成語,帶鼓字的成語,包含鼓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