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遺字的成語 (172個)

    161

    簪弊履

    成語拼音:
    yí zān bì lǚ
    成語解釋:
    同“簪墜屨”。
    成語出處:
    《魏書·孝靜帝紀》:“帝曰:‘古人念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
    162

    簪墮珥

    成語拼音:
    yí zān duò ěr
    成語解釋:
    ①《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后以“簪墮珥”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②指落、丟棄簪子珥珰。亦指棄的簪珥。
    成語出處: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唐·虞世南《門有車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簪墮珥解羅繻。”
    163

    簪墮屨

    成語拼音:
    yí zān duò jù
    成語解釋:
    簪:針形首飾;屨:鞋。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或故情。指不忘舊友
    成語出處:
    唐·張說《讓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簪墮屨之恩,好生養志之德。”
    164

    簪墮履

    成語拼音:
    yí zān duò lǚ
    成語解釋:
    同“簪墜屨”。
    成語出處:
    唐·張說《讓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簪墮履之恩,好生養志之德。”唐·羅隱《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詩之二:“簪墮履應留念,門客如今只下僚。”
    165

    簪絕纓

    成語拼音:
    yí zān jué yīng
    成語解釋: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韓詩外傳》卷七:“楚莊王賜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滅燭,有牽王后衣者,后扢冠纓而絕之,
    成語出處: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后合二事為“簪絕纓”。
    166

    珠棄璧

    成語拼音:
    yí zhū qì bì
    成語解釋:
    本指棄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棄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優秀人才。
    成語出處:
    宋·陸游《〈曾裘父詩集〉序》:“然裘父得意可傳之作,蓋不止此,珠棄璧,識者興嘆。”
    167

    簪脫舄

    成語拼音:
    yí zān tuō xì
    成語解釋:
    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
    成語出處:
    清·錢學綸《語新》卷上:“假敬神為名,列食歡呼,簪脫舄,雖云男女分曹,究屬面面相覷。”
    168

    簪墜屨

    成語拼音:
    yí zān zhuì jù
    成語解釋:
    失;墜:掉落;屨: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后指不忘舊友叫“不棄簪墜屨”。
    成語出處:
    《北史 韋瓊傳》:“昔人不棄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169

    簪墜履

    成語拼音:
    yí zān zhuì lǚ
    成語解釋:
    見“簪墜屨”。
    成語出處:
    《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170

    鄒魯

    成語拼音:
    zōu lǔ yí fēng
    成語解釋:
    鄒、魯:孔子是魯人,孟子是鄒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指孔孟留下來的儒家風氣
    成語出處:
    《梁書·羊侃傳》:“高祖覽曰:吾聞仁者有勇,今見勇者有仁,可謂鄒魯風,英賢不絕。”
    171

    至人

    成語拼音:
    zhì rén yí wù
    成語解釋:
    至人:思想道德修養很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舍棄財物
    成語出處:
    漢·賈誼《鵬鳥賦》:“至人物,獨與道俱,眾人惑惑,好惡積意。”
    172

    伊戚

    成語拼音:
    zì yí yī qī
    成語解釋:
    伊:是,此;戚:憂患。比喻自尋煩惱,自招災禍
    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若公則自伊戚,可無庸訴也。”
    * 遺的成語,帶遺字的成語,包含遺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