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而字的成語 (727個)

    121

    鑄錐

    成語拼音:
    dòu ér zhù zhuī
    成語解釋:
    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
    成語出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后藥之,亂已成后治之,譬猶渴穿井,斗鑄錐,不亦晚呼?”
    122

    待價

    成語拼音:
    dài jià ér gū
    成語解釋:
    等到好價錢再出售(沽:賣)。比喻做事等待某種條件;或懷才等待賞識者重用。
    成語出處:
    宋 胡繼宗《書言故事 金寶》:“待時動曰待價沽。”
    123

    待賈

    成語拼音:
    dài jiǎ ér gū
    成語解釋:
    亦作“待價沽”。等待善價出售,亦比喻懷才待用或待時行。語本《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藏諸?求善賈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成語出處:
    語本《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藏諸?求善賈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24

    奪眶

    成語拼音:
    duó kuàng ér chū
    成語解釋:
    眶:眼的四周。指眼淚無法控制地從眼里流出。形容心情非常激動或悲痛。
    成語出處:
    茅盾《子夜》六:“兩粒大淚珠終于奪眶出,掉在他的手上。”
    125

    奪門

    成語拼音:
    duó mén ér chū
    成語解釋:
    奪門:破門,奮力沖開門。猛然奮力沖開門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1回:“輕輕撥去門閂,拏在手中,預備當作兵器,可以奪門出。”
    126

    待時

    成語拼音:
    dài shí ér dòng
    成語解釋:
    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成語出處:
    《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動,何不利之有?”
    127

    待時

    成語拼音:
    dài shí ér jǔ
    成語解釋:
    待:等待;舉:行動。等待有利時機再采取行動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寡君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所以養兵練將,待時舉。”
    128

    戴頭

    成語拼音:
    dài tóu ér lái
    成語解釋:
    戴:頭頂著。戴著腦袋前來。形容無所畏懼的樣子
    成語出處: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頭來矣。’”
    129

    對屠門大嚼

    成語拼音:
    duì tú mén ér dà jué
    成語解釋:
    屠門:肉鋪。比喻心里羨慕不能如愿以償,只好用不切實際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成語出處:
    漢·桓譚《新論》:“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西向笑;知肉美味,則對屠門大嚼。”
    130

    戴星

    成語拼音:
    dài xīng ér chū
    成語解釋:
    戴:頭頂著。天沒亮就出門了。形容人非常勤勞
    成語出處:
    宋·蘇軾《東坡應詔集·策別》:“夫今為京兆者,戴星出,見燭入,早出晚歸。”
    131

    當刑

    成語拼音:
    dāng xíng ér wáng
    成語解釋:
    謂先經受磨難后飛騰黃達。
    成語出處:
    《漢書 黥布傳》:“少時客相之,當刑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王,幾是乎?’”
    132

    倒屣

    成語拼音:
    dào xǐ ér yíng
    成語解釋:
    倒:逆;屣:鞋。倒穿著鞋急忙迎客。形容熱情待客
    成語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五卷:“一日,曹往謁之,李倒屣迎。”
    133

    鼎足

    成語拼音:
    dǐng zú ér jū
    成語解釋: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樣。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居,其勢莫敢先動。”
    134

    鼎足

    成語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成語解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像鼎那樣三只腳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勢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莫若兩利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居。”
    135

    抵足

    成語拼音:
    dǐ zú ér mián
    成語解釋:
    腳與腳相觸地同睡在一張床上。形容雙方情誼深厚。
    成語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瑜曰:‘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眠。’”
    136

    鼎足

    成語拼音:
    dǐng zú ér sān
    成語解釋: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成語出處: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崔秀才》:“內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三焉。”
    137

    抵掌

    成語拼音:
    dǐ zhǎng ér tán
    成語解釋:
    指談得很融洽。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一》:“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談,趙王大悅。”
    138

    抵足

    成語拼音:
    dǐ zú ér wò
    成語解釋:
    抵:碰撞,相觸;抵足:腳挨著腳。腳與腳相觸地同睡一張床上。形容雙方情誼深厚
    成語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9回:“一日,眾官皆散,權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臥。”
    139

    成語拼音:
    èr ér yī
    成語解釋:
    一演化為二,二合成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為對立的兩種現象,對立的兩種現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成語出處: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我回答說:‘這是二一的事情,并不矛盾。’”
    140

    成語拼音:
    ér jīn ér hòu
    成語解釋:
    :語助詞。從今以后。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 恃君覽 長利》:“臣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舊唐書 盧藏用傳》:“后,焚蓍龜,毀律歷,廢六合,斥五行,浩然清慮,則將奚若?”
    * 而的成語,帶而字的成語,包含而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