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其字的成語 (338個)

    301

    自矜

    成語拼音:
    zì jīn qí yǒng
    成語解釋:
    矜:自以為賢能。自以為勇敢過人
    成語出處:
    明·周承邦《兵家要領·戒驕篇》:“驕則自高功,自神智,自矜勇。”
    302

    不可而為之

    成語拼音: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成語解釋:
    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成語出處: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不可而為之者與?’”
    303

    不可為而為

    成語拼音:
    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成語解釋:
    為:做。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指意志堅決或倔強固執
    成語出處:
    郭沫若《南京印象》:“許多事情明明是知不可為而為,但卻絲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304

    不可為而為之

    成語拼音:
    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
    成語解釋:
    為:做。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指意志堅決或倔強固執
    成語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7回:“在你是手足之情,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你的好心。”
    305

    驥足

    成語拼音:
    zhǎn qí jì zú
    成語解釋:
    驥:千里馬。比喻杰出的人才。舒展駿馬的足,任馳騁。比喻充分發揮才智,毫無約束
    成語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驥足耳。”
    306

    自取

    成語拼音:
    zì qǔ qí huò
    成語解釋:
    取:取得;禍:禍事。自己招來禍事。
    成語出處:
    宋 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卷下:“故門高之弒,樂器之焚,亦是自取禍也。”
    307

    自取

    成語拼音:
    zì qǔ qí jiù
    成語解釋:
    自己遭受自己招來的罪過。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此乃學生考究不精,自取咎,非圣太子之過也。”
    308

    自取

    成語拼音:
    zì qǔ qí yāng
    成語解釋:
    自己招來禍事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也終防別生事故,休遲緩自取殃。”
    309

    然而不知所以然

    成語拼音: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
    成語解釋:
    然:這樣,如此。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現象,不知事物的本質及產生的原因
    成語出處: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憂為慚,常若知然而不知所以然。”
    310

    善者而從之

    成語拼音:
    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成語解釋:
    擇:選擇;從:跟從、學習。選擇好的、正確的事情去遵循、學習
    成語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善者而從之。”
    311

    天年

    成語拼音:
    zhōng qí tiān nián
    成語解釋:
    終:結束。天年:人的自然壽命。指年老而死。
    成語出處:
    《莊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終天年。”《淮南子·精神訓》:“雖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強也。故莫能終天年。”
    312

    一不達

    成語拼音:
    zhī qí yī bù dá qí èr
    成語解釋: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成語出處:
    宋·蘇軾《漢武帝論》:“知一,不達二;見利,不睹害。”
    313

    誼不謀

    成語拼音:
    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
    成語解釋:
    正:合于法則的;誼:通“義”,合宜的道德、行為;謀:圖謀。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
    成語出處:
    《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為先詐力,而后仁義也。”
    314

    一不知

    成語拼音:
    zhī qí yī bù zhī qí èr
    成語解釋: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它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成語出處:
    宋 蘇軾《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比來士大夫好輕議舊法,皆未習事之人,知一不知二也。”
    315

    一未睹

    成語拼音:
    zhī qí yī wèi dǔ qí èr
    成語解釋: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成語出處:
    漢·揚雄《長揚斌》:“若客所謂知一未睹二,見外不識內也。”
    316

    一未知

    成語拼音:
    zhī qí yī wèi zhī qí èr
    成語解釋: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公知一,未知二。”
    317

    一,不知

    成語拼音:
    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
    成語解釋: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一,莫知它。”
    318

    哲人

    成語拼音:
    zhé rén qí wěi
    成語解釋:
    《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頹乎,梁木壞乎,哲人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夫子殆將病也。’”后因以“哲人萎”為賢者病逝之典,亦常用作慰唁之詞。
    成語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上》:“泰山頹乎,梁木壞乎,哲人萎乎!”
    319

    自恃

    成語拼音:
    zì shì qí cái
    成語解釋:
    侍:依賴;:他的。自己仗著有才能。形容高傲,自負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2卷:“他也自恃才,沒有一個人看得入眼,所以縉紳之門,絕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沒有人。”
    320

    自食

    成語拼音:
    zì shí qí guǒ
    成語解釋:
    自己吃自己種下的惡果。形容自己做壞事;自己受害。
    成語出處: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樂。
    * 其的成語,帶其字的成語,包含其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