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一字的成語 (1530個)

    161

    無二

    成語拼音:
    dú yī wú èr
    成語解釋:
    只有這個;而沒有別的可與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成語出處:
    宋 延壽《宗鏡錄》第31卷:“獨無二,即真解脫。”
    162

    望十

    成語拼音:
    dé yī wàng shí
    成語解釋:
    得:取得;望:希望。才得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貪婪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望十,得十望百,堆積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費。”
    163

    下西

    成語拼音:
    dōng yī xià xī yī xià
    成語解釋:
    指做事無計劃。比喻行動漂忽無定
    成語出處: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使木板子東下,西下,攛這二百下子。”
    164

    定于

    成語拼音:
    dìng yú yī zūn
    成語解釋:
    尊:指具有最高權威的人。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個最有權威的人做唯的標準。
    成語出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尊。”
    165

    知己,死可無恨

    成語拼音:
    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
    成語解釋: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遺憾。能得到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沒有遺憾。形容知音難覓
    成語出處:
    謝覺哉《知己難》:“所謂‘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得知己,死可無恨’。”
    166

    二而

    成語拼音:
    èr ér yī
    成語解釋:
    演化為二,二合成為。指同事物可以演化為對立的兩種現象,對立的兩種現象可以找到同根源
    成語出處: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我回答說:‘這是二而的事情,并不矛盾。’”
    167

    二虎相斗,必有

    成語拼音:
    èr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成語解釋:
    兩只兇惡的老虎爭斗起來,其中必有只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斗爭的結果,必有方吃虧。
    成語出處:
    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傷,待他傷了個,便容易了。”
    168

    耳目

    成語拼音:
    ěr mù yī xīn
    成語解釋:
    聽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鮮。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顯著的變化。
    成語出處:
    北齊 魏收《魏書 河南王傳》:“齊人愛詠,咸日耳目更新。”
    169

    二童

    成語拼音:
    èr tóng yī mǎ
    成語解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時代的好友。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170

    添作五

    成語拼音:
    èr yī tiān zuò wǔ
    成語解釋:
    本是珠算除法的句口訣,是二分之等于零點五的意思。比喻雙方平分。
    成語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回:“好好兒的‘二添作五’的家當,如今弄成‘三三十’了。”
    171

    二者必居其

    成語拼音:
    èr zhě bì jū qí yī
    成語解釋:
    居:占。只能在兩者中選擇其中的
    成語出處: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于此矣。”
    172

    二者必取其

    成語拼音:
    èr zhě bì qǔ qí yī
    成語解釋:
    只能在兩者中選擇其中的
    成語出處: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兩種方針:放還是收呢?二者必取其。”
    173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片心

    成語拼音: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wèi kě quán pāo yī piàn xīn
    成語解釋: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片心。”
    174

    奮臂

    成語拼音:
    fèn bì yī hū
    成語解釋:
    奮臂:高舉手臂。高舉手臂,大聲呼喊
    成語出處:
    《魏書·盧玄傳》:“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奮臂呼,或成漢業。”
    175

    法出

    成語拼音:
    fǎ chū yī mén
    成語解釋:
    謂法律統,前后致,不能隨意變通。
    成語出處:
    《藝文類聚》卷五四引晉杜預《奏事》:“法出門,然后人知恒禁,吏無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176

    紛紛不

    成語拼音:
    fēn fēn bù yī
    成語解釋:
    各不相同。紛紛:多而雜亂。
    成語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請宴’的,也有做‘窺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紛紛不。”
    177

    佛高尺,魔高

    成語拼音:
    fó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
    成語解釋:
    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誘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方勢力(多指正義的)增長,與之對立的另方勢力(多指非正義的)則加倍增長。
    成語出處:
    明 李贄《與梅衡湘書》:“‘佛高尺,魔高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聲之有響,必然不相離者。”
    178

    反戈

    成語拼音:
    fǎn gē yī jī
    成語解釋:
    反:反轉;調轉;戈:古代的種兵器;尖頭橫刃;長柄;像矛。調轉矛頭;向自己原來的營壘進攻。比喻掉轉方向;對自己陣營的壞人壞事進行斗爭。
    成語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吾與楊軍反戈擊之。”
    179

    發昏章第十

    成語拼音:
    fā hūn zhāng dì shí yī
    成語解釋:
    昏頭昏腦的風趣話。仿《孝經》“某某章第幾”的說法。
    成語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只見頭在下,腳在上,倒撞落在當街心里去了,跌得個‘發昏章第十’!”
    180

    風靡

    成語拼音:
    fēng mǐ yī shí
    成語解釋:
    靡:倒下;風靡:風行;隨風邊倒。指時興的風氣。形容某種事物在段時期內非常流行;像草木順風倒向邊。
    成語出處:
    明 沈德符《野獲編》第15卷:“于是時風靡,議論如出口。”
    * 一的成語,帶一字的成語,包含一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