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的成語 (449個)
-
381
亦復如此
- 成語拼音:
- yì fù rú cǐ
- 成語解釋:
- 復:又,再。也是這樣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劉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撫御,一日雖有數千人歸投,其逃散而去,亦復如此。所以卒無所建。”
-
382
援古刺今
- 成語拼音:
- yuán gǔ cì jīn
- 成語解釋:
- 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 成語出處:
-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謂之箴。”《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
-
383
一寒如此
- 成語拼音:
- yī hán rú cǐ
- 成語解釋:
- 一:竟然;寒:貧寒。竟然窮困到這樣的地步。形容貧困潦倒到極點。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
384
語近詞冗
- 成語拼音:
- yǔ jìn cí rǒng
- 成語解釋:
- 謂文辭淺近,但不簡煉。
- 成語出處:
-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考史三》:“翟公巽謂范蔚宗書語近詞冗,事多注見。”
-
385
一決雌雄
- 成語拼音:
- yī jué cí xióng
- 成語解釋:
- 雌雄:比喻勝負;高下。決定勝敗高低。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
386
一家之辭
- 成語拼音:
- yī jiā zhī cí
- 成語解釋:
- 同“一家之言”。
- 成語出處:
-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于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
387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成語拼音:
-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 成語解釋: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
388
異口同辭
- 成語拼音:
- yì kǒu tóng cí
- 成語解釋:
- 異:不同。大家說得都一樣。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
- 成語出處:
- 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表》:“臣具委細問其嘖北事,皆異口同辭。”
-
389
原來如此
- 成語拼音:
- yuán lái rú cǐ
- 成語解釋:
- 原來:表示發現真實情況。原來是這樣。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原來如此,倒教我們懸了幾日心。”
-
390
一面虛詞
- 成語拼音:
- yī miàn xū cí
- 成語解釋:
- 單方面所說的假話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
-
391
一面之詞
- 成語拼音:
- yī miàn zhī cí
- 成語解釋:
- 單方面的言辭;即某一個方面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392
溢美之辭
- 成語拼音:
- yì měi zhī cí
- 成語解釋:
- 溢:水滿外溢,引申為過分。過分吹噓的話語。亦作“溢美之言”。
- 成語出處: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高雨農序》:“雨農遽為之序,且有溢美之辭。”
-
393
一面之辭
- 成語拼音:
- yī miàn zhī cí
- 成語解釋:
- 見“一面之詞”。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394
一諾無辭
- 成語拼音:
- yī nuò wú cí
- 成語解釋:
- 一口答應,沒有二話。
- 成語出處:
-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
-
395
意切辭盡
- 成語拼音:
- yì qiè cí jìn
- 成語解釋:
- 意:心愿,意向。心意懇切,言辭毫無保留
- 成語出處:
- 唐·李翱《勸裴相比自出征書》:“伏望試以狂言,訪于所知厚者,意切辭盡,不暇文飾,伏惟少賜省察。”
-
396
艷曲淫詞
- 成語拼音:
- yàn qǔ yín cí
- 成語解釋:
- 淫:淫蕩。妖艷淫穢的詞曲
- 成語出處: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2回:“至樂,則盡放鄭聲,以復雅樂,琵琶弦索,艷曲淫詞,付之祖龍一炬。”
-
397
與世長辭
- 成語拼音:
- yǔ shì cháng cí
- 成語解釋:
- 世:人世;長:永遠;辭:辭別;告別。和人世永遠告別。是死的委婉語。
- 成語出處:
- 漢 張衡《歸田賦》:“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常辭。”
-
398
以文害辭
- 成語拼音:
- yǐ wén hài cí
- 成語解釋:
- 謂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 成語出處:
-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
-
399
語無倫次
- 成語拼音:
- yǔ wú lún cì
- 成語解釋:
- 倫次:次序;條理。話講得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 成語出處: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第七卷引《詩眼》:“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論次,而意若貫珠。”
-
400
言無倫次
- 成語拼音:
- yán wú lún cì
- 成語解釋:
- 語言雜亂無章。
- 成語出處:
- 明·李開先《亡妻張宜人散傳》:“言無倫次,事無統紀。”參見“語無倫次”。
* ci成語,ci的成語,帶ci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