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的成語 (1015個)
-
921
原形畢露
- 成語拼音:
- yuán xíng bì lòu
- 成語解釋:
- 原形:本來面目;畢露:完全暴露。本相完全暴露了。
- 成語出處:
- 清 錢泳《履園叢話》:“(狐女曰)將衣求印,原冀升天,詎意被其一火,原形畢露,骨肉僅存,死期將至。”
-
922
尹邢避面
- 成語拼音:
- yǐn xíng bì miàn
- 成語解釋:
- 尹、邢:漢武帝的兩個寵妃;避:躲開,回避。指因妒忌而避不見面
- 成語出處:
-
923
游戲筆墨
- 成語拼音:
- yóu xì bǐ mò
- 成語解釋:
- 指以游戲態度所寫的詩文。
- 成語出處:
- 清·趙翼《甌北詩話·各體詩》:“蓋文人無所用心,游戲筆墨……固不必議其纖巧,近于兒戲也。”
-
924
御下蔽上
- 成語拼音:
- yù xià bì shàng
- 成語解釋:
- 御:統治。控制下屬,蒙騙上級
- 成語出處:
- 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妒賢嫉能,御下蔽上,而不憂其有害于圣政也。”
-
925
異香撲鼻
- 成語拼音:
- yì xiāng pū bí
- 成語解釋:
- 不同尋常的香味撲鼻而來。
- 成語出處: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4回:“土行孫看見妃子臉似桃花,異香撲鼻,不覺動力欲心。”
-
926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成語拼音:
-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 成語解釋:
- 蔽:遮擋;泰山:山名。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成語出處: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927
一言蔽之
- 成語拼音:
- yī yán bì zhī
- 成語解釋:
- 蔽:掩覆,引申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 成語出處:
- 《宋書·索虜傳》:“因此而推勝負,殆可以一言蔽之。”
-
928
欲益反弊
- 成語拼音:
- yù yì fǎn bì
- 成語解釋:
- 猶言欲益反損。
- 成語出處:
- 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上》:“元凱于此,不獨誣經,而其于《左傳》,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
929
有一利必有一弊
- 成語拼音:
- yǒu yī lì bì yǒu yī bì
- 成語解釋:
- 在這一方面有好處,在另一方面就會有壞處。
- 成語出處: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中國的二三件事》:“但是,真如先哲之謂‘有一利必有一弊’罷,同時也開始了火災。”
-
930
有一利即有一弊
- 成語拼音:
- yǒu yī lì jì yǒu yī bì
- 成語解釋:
- 弊:弊病,害處。在這一方面有好處,在另一方面就會有壞處
- 成語出處: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沒有弊病的道理。”
-
931
一言以蔽
- 成語拼音:
- yī yán yǐ bì
- 成語解釋:
- 蔽:掩覆,引申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 成語出處:
- 唐·劉子玄《論史上蕭至忠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
932
一言以蔽之
- 成語拼音:
- yī yán yǐ bì zhī
- 成語解釋:
- 蔽:掩覆,引申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933
睚眥必報
- 成語拼音:
- yá zì bì bào
- 成語解釋:
- 睚眥:瞪眼怒視;引申為小怨小忿;報:報復。連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報復。形容氣量極其狹小。也作“睚眥之恨”。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934
遺簪弊屨
- 成語拼音:
- yí zān bì jù
- 成語解釋:
- 同“遺簪墜屨”。
- 成語出處:
- 《北齊書·高德政傳》:“魏靜帝曰:‘人念遺簪弊屨,欲與六宮別,可乎?’乃人與夫人賓御以下訣別,莫不噓欷掩涕。”
-
935
盈則必虧
- 成語拼音:
- yíng zé bì kuī
- 成語解釋:
- 盈:圓。虧:缺。月圓的時候就是月缺的時候。形容物極必反。
- 成語出處: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
936
遺簪弊履
- 成語拼音:
- yí zān bì lǚ
- 成語解釋:
- 同“遺簪墜屨”。
- 成語出處:
- 《魏書·孝靜帝紀》:“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
-
937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成語拼音:
- 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 成語解釋:
- 蔽:遮蓋;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成語出處: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938
意在筆前
- 成語拼音:
- yì zài bǐ qián
- 成語解釋:
- 亦作“意在筆先”。①謂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②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然后著筆。
- 成語出處:
-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
939
庸中皦皦
- 成語拼音:
- yōng zhōng bì tóng
- 成語解釋:
- 猶言出類拔萃。常人中顯得才能特出者。
- 成語出處: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上嘆曰:‘卿庸中皦皦,鐵中錚錚也。’”
-
940
意在筆先
- 成語拼音:
- yì zài bǐ xiān
- 成語解釋:
- 指構思成熟;然后下筆。
- 成語出處:
- 晉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意在筆前,然后作序。”
* bi成語,bi的成語,帶bi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