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言語的成語 (105個)
-
61
直言正色
- 成語拼音:
- zhí yán zhèng sè
- 成語解釋:
- 謂言語正直,儀容嚴肅。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魏志·國淵傳》:“每于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
-
62
言過其實
- 成語拼音:
- yán guò qí shí
- 成語解釋:
- 言:語言;過:超過;越過;實:實際。原指言語不實;超過自己的實際能力。現多指說話說得過分夸張、不符合實際。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63
赤口毒舌
- 成語拼音:
- chì kǒu dú shé
- 成語解釋:
- 赤:火紅色。形容言語惡毒,出口傷人。
- 成語出處:
- 唐 盧仝《月蝕》詩:“月蝕鳥宮十三度,鳥為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頭上吃卻月,不啄殺。”
-
64
發科打趣
- 成語拼音:
- fā kē dǎ qù
- 成語解釋:
- 科:古戲曲用語;打趣:用詼諧的言語湊趣助興。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人發笑或拿人開玩笑
- 成語出處:
- 清·頤瑣《黃繡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黃通理大家參酌,中間也有發科打趣的處在。”
-
65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 成語拼音:
- huò cóng kǒu chū,huàn cóng kǒu rù
- 成語解釋:
- 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后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
- 成語出處:
- 《周易·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孔潁達疏:“先儒云: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
66
言外之意
- 成語拼音:
- yán wài zhī yì
- 成語解釋:
- 言:語言;之:助詞;相當于“的”。言語之外的意思。指沒有在話里或文章里明說出來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 成語出處: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下卷:“七言難于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
-
67
不可思議
- 成語拼音:
- bù kě sī yì
- 成語解釋:
- 原是佛教用語;指神秘奧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語表達。后形容對事物情況、發展變化或言論無法想象很難理解。
- 成語出處:
- 《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慧遠義記:“不思據心,不議就口,解脫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
68
尖言尖語
- 成語拼音:
- jiān yán jiān yǔ
- 成語解釋:
- 指言語尖酸刻薄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見丈人聲勢兇狠,趙昂又從旁尖言尖語幫扶,心中明白是他攛掇。”
-
69
尖言冷語
- 成語拼音:
- jiān yán lěng yǔ
- 成語解釋:
- 謂言語尖刻。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廷秀見丈人聲勢兇狠,趙昂又從旁尖言冷語幫扶,心中明白是他攛掇。”
-
70
不哼不哈
- 成語拼音:
- bù hēng bù hā
- 成語解釋:
- 不言語,該說而不說。
- 成語出處:
- 浩然《艷陽天》第68章:“馬之悅仔細地看著,不哼不哈,心里懸著的那塊石頭,穩穩地落了下來。”
-
71
赤口白舌
- 成語拼音:
- chì kǒu bái shé
- 成語解釋:
- 赤:火紅色。形容言語惡毒,出口傷人。
- 成語出處:
- 唐 盧仝《月蝕》詩:“鳥為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蟲頭上卻吃月,不啄殺。
-
72
串通一氣
- 成語拼音:
- chuàn tōng yī qì
- 成語解釋:
- 串通:互相勾結。暗中勾結;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語行動。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鴛鴦聽了,便紅了臉,說道:‘怪道,你們串通一氣來算計我!’”
-
73
怪誕不經
- 成語拼音:
- guài dàn bù jīng
- 成語解釋:
- 怪誕:離奇古怪;不經:不合常理。指言語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 成語出處:
- 明 凌濛初《原序》:“有如《西游》一記,怪誕不經,讀者皆知其謬。”
-
74
倔頭強腦
- 成語拼音:
- juè tóu jiàng nǎo
- 成語解釋:
- 形容言語動作生硬執拗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當時我就覺得其中兩個,一男一女,倔頭強腦,大不順眼。”
-
75
口誅筆伐
- 成語拼音:
- kǒu zhū bǐ fá
- 成語解釋:
- 口:指言語;誅:責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成語出處: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
76
撒科打諢
- 成語拼音:
- sā kē dǎ hùn
- 成語解釋:
- 穿插在戲曲表演中,使觀眾發笑的動作與道白。亦泛指引人發笑的言語、動作。
- 成語出處: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隨你自去的打斛斗、學踢弄、舞地鬼、喬扮神、撒科打諢、亂作胡為。”
-
77
吞聲飲恨
- 成語拼音:
- tūn shēng yǐn hèn
- 成語解釋:
- 謂抱恨無言。語本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成語出處:
- 語出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78
玩弄詞藻
- 成語拼音:
- wán nòng cí zǎo
- 成語解釋:
- 以經常虛偽地使用華麗詞語為標志的言語行為
- 成語出處:
-
79
三言二語
- 成語拼音:
- sān yán èr yǔ
- 成語解釋:
- 三兩句話。形容言語十分簡短
- 成語出處:
- 朱自清《論朗誦詩》:“或者三言二語,或者長篇大套。”
-
80
插科打諢
- 成語拼音:
- chā kē dǎ hùn
- 成語解釋:
- 科:古代戲曲用語;插科:指劇中人的表情和動作;諢:戲謔;開玩笑;打諢:用詼諧的語言相戲謔。指演劇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引觀眾發笑。現也指在鄭重場合中插入的戲謔動作或言語。也作“撒科打諢”、“攙科散諢”。
- 成語出處:
- 明 高明《琵琶記 副末開場》:“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
* 關于言語的成語 形容言語的成語 描述言語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