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言言的成語 (698個)

    541

    造語

    成語拼音:
    zuò yán zào yǔ
    成語解釋:
    謂編造虛誕的辭。
    成語出處:
    《莊子·盜跖》:“爾作造語,妄稱文武,冠技術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542

    智足以拒諫,足以飾非

    成語拼音:
    zhì zú yǐ jù jiàn,yán zú yǐ shì fēi
    成語解釋:
    智:智謀,指巧詐,詭辯;諫:規勸。巧詐足夠拒絕別人的規勸,辭足夠掩飾自己的過失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543

    杯酒

    成語拼音:
    bēi jiǔ yán huān
    成語解釋:
    相聚飲酒,歡快地交談。
    成語出處:
    魯迅《偽自由書·觀斗》:“忽而誤會消釋了,忽而杯酒歡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報國了。”
    544

    不可勝

    成語拼音:
    bù kě shèng yán
    成語解釋:
    說不盡。形容非常多或到達極點。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游俠列傳》:“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余庸人不可勝。”
    545

    變色之

    成語拼音:
    biàn sè zhī yán
    成語解釋:
    使臉色改變的話。多指為爭論是非曲直而沖動發怒時說的話。
    成語出處:
    《漢書 匡衡傳》:“朝有變色之,則下有爭斗之患。
    546

    冰炭不,冷熱自明

    成語拼音:
    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成語解釋:
    比喻內心的誠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現在行動上。
    成語出處:
    《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
    547

    而信

    成語拼音:
    bù yán ér xìn
    成語解釋:
    舊指君子不用說什么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成語出處:
    《莊子·田子方》:“夫子不而信,不比而周。”
    548

    而喻

    成語拼音:
    bù yán ér yù
    成語解釋:
    :說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成語出處: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而喻。”
    549

    不知所

    成語拼音:
    bù zhī suǒ yán
    成語解釋:
    見“不知所云”。
    成語出處: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
    550

    慘不忍

    成語拼音:
    cǎn bù rěn yán
    成語解釋:
    慘:悲慘;:講,說。不忍心把悲慘情形說出口
    成語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數年,百姓死亡流離,如水愈深,如火愈熱,往往赤地千里,炊煙斷絕,易子而食,慘不忍。”
    551

    出位僭

    成語拼音:
    chū wèi jiàn yán
    成語解釋:
    出:超出;僭:超越本分。超越自己的地位說出無權說或不應說的話
    成語出處:
    唐·柳宗元《上裴晉公度獻唐雅詩啟》:“出位僭,惶戰交積。”
    552

    觀色

    成語拼音:
    chá yán guān sè
    成語解釋:
    察;觀:仔細看;:話;色:臉色。琢磨別人說的話;觀察人的臉色。以揣度對方的心意。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而觀色,慮以下人。”
    553

    人過

    成語拼音:
    chǐ yán rén guò
    成語解釋:
    以議論別人的過錯為可恥。
    成語出處:
    唐李華《御史中丞壁記》:“漢文好黃老,而公卿恥人過。舉盛德則儀形著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恟生人哉!”
    554

    有章

    成語拼音:
    chū yán yǒu zhāng
    成語解釋:
    說話有條理。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555

    持之有故,之有理

    成語拼音:
    chí zhī yǒu gù,yán zhī yǒu lǐ
    成語解釋:
    持:持論,立論;故:根據。立論有根據,講話有道理
    成語出處:
    戰國·趙·荀況《荀子·非十二子》:“縱情性,安恣睢,禽獸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556

    大辯不

    成語拼音:
    dà biàn bù yán
    成語解釋:
    大辯:善于辯論。有口才、善于辯論的人,并不多說話以顯示自己。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大辯不,大仁不仁。”
    557

    道古稽今,遠合近

    成語拼音:
    dào gǔ jī jīn,yán yuǎn hé jìn
    成語解釋:
    道:講;稽:考核;合:契合。談論古時的事要結合今天的實際,說遠處的事要結合眼前的事
    成語出處:
    漢·桓寬《鹽鐵論·論災》:“夫道古者稽之今,遠者合之近。”
    558

    或中

    成語拼音:
    duō yán huò zhōng
    成語解釋:
    或:有的。中:正好對上。指多方面討論之,有的可能中的。
    成語出處:
    《云笈七簽》卷七十:“凡我同志,庶幾于此者,要在細求真訣,務以師授,不可以諛聞淺說、多或中之義,所希企及矣。”
    559

    耳食之

    成語拼音:
    ěr shí zhī yán
    成語解釋:
    耳食:耳朵吃飯。比喻耳雜吃進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560

    厲色

    成語拼音:
    è yán lì sè
    成語解釋:
    說話和臉色都很嚴厲。
    成語出處: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師雖然照樣是惡厲色的把書茵斥罵一頓,但態度已經和緩下來了。”
    * 關于言言的成語 形容言言的成語 描述言言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