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而死的成語 (35個)
-
1
飲恨而死
- 成語拼音:
- yǐn hèn ér sǐ
- 成語解釋:
- 飲:含忍。指含恨而死
- 成語出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飲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瀾!”
-
2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成語拼音: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
- 成語解釋:
- 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成語出處: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死于安樂也。”
-
3
含笑入地
- 成語拼音:
- hán xiào rù dì
- 成語解釋:
- 面帶笑容而死。猶言死而無憾。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韓韶傳》:“韶曰:‘長活溝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
4
赴東海而死
- 成語拼音:
- fù dōng hǎi ér sǐ
- 成語解釋:
- 赴:往,去。跳進東海淹死。形容決心很大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彼則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
5
含屈而死
- 成語拼音:
- hán qū ér sǐ
- 成語解釋:
- 含著委屈而死去
- 成語出處:
-
6
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 成語拼音: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bìng ér sǐ
- 成語解釋:
- 指:指責。被眾人所指責將沒什么好下場
- 成語出處:
- 東漢·班固《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臣常為之寒心。”
-
7
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 成語拼音: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jí ér sǐ
- 成語解釋:
- 指:指責。被眾人所指責將沒什么好下場
- 成語出處:
- 《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5月5日電》:“語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愿諸公深思熟慮之。”
-
8
毛遂墮井
- 成語拼音:
- máo suí duò jǐng
- 成語解釋:
- 《西京雜記》卷六:“趙有兩毛遂……野人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為傳聞不實之典。
- 成語出處:
- 《西京雜記》卷六:“趙有兩毛遂……野人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
-
9
飲恨而終
- 成語拼音:
- yǐn hèn ér zhōng
- 成語解釋:
- 心懷怨恨而死。
- 成語出處:
- 唐·蔣防《霍小玉傳》:“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如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
-
10
辭金蹈海
- 成語拼音:
- cí jīn dǎo hǎi
- 成語解釋:
- 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為帝,并表示若秦王為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后,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為為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后以“辭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貴,慷慨有
- 成語出處: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為帝,并表示若秦王為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后,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為為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
-
11
雍門刎首
- 成語拼音:
- yōng mén wěn shǒu
- 成語解釋:
- 相傳越軍至齊境,烈士雍門子狄聞之,刎頸而死。越軍知之,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軍而退。齊王葬雍門以上卿之禮。見漢劉向《說苑·立節》。后用為忠君的典實。
- 成語出處:
- 相傳越軍至齊境,烈士雍門子狄聞之,刎頸而死。越軍知之,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軍而退。齊王葬雍門以上卿之禮。見漢劉向《說苑·立節》。
-
12
伯仁由我而死
- 成語拼音: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 成語解釋:
- 伯仁:晉代周颙的字。指對別人的死亡負有某種責任
- 成語出處:
- 《晉書·周颙傳》:“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13
不忘溝壑
- 成語拼音:
- bù wàng gōu hè
- 成語解釋:
- 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尸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身的思想準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后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 成語出處: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趙歧注:“志士守義者也,君子固窮,故常念死無棺槨沒溝壑而不恨也。”
-
14
餓殍滿道
- 成語拼音:
- è piǎo mǎn dào
- 成語解釋:
- 殍:餓死的人。滿路都是因饑餓而死的人的尸體。形容饑荒災禍嚴重,人民大量死于饑寒的慘狀。
- 成語出處:
- 漢·仲長統《昌言·損益篇》:“坐視戰士之蔬菜,立望餓殍之滿道,如之何為君行此政也。”
-
15
餓莩載道
- 成語拼音:
- è piǎo zǎi dào
- 成語解釋:
- 莩:餓死的人。載道:滿路。滿路都是因饑餓而死的人的尸體。形容饑荒災禍嚴重,人民大量死于饑寒的慘狀。亦作“餓殍載道”、“餓殍滿道”。
- 成語出處:
-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迨父歿未幾,適當明季,蝗旱不登,餓莩載道。”
-
16
含恨九泉
- 成語拼音:
- hán hèn jiǔ quán
- 成語解釋:
- 指抱怨而死,在地下還帶著怨恨
- 成語出處: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8回:“只因去尋吳瑞庵,遂被功名耽延歲月,歸來遲了,以致白小姐含恨九泉。”
-
17
魯連蹈海
- 成語拼音:
- lǔ lián dǎo hǎi
- 成語解釋:
- 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后以“魯連蹈海”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 成語出處:
- 明·許時泉《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魯連蹈海;墮名城以殺豪杰,李耳出關。”
-
18
鳥為食亡
- 成語拼音:
- niǎo wéi shí wáng
- 成語解釋:
- 鳥兒為了吃食而死。比喻人為了名利而喪失生命
- 成語出處: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13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19
吞炭漆身
- 成語拼音:
- tūn tàn qī shēn
- 成語解釋:
- 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后以為忍辱含垢,矢志復仇的典實。
- 成語出處:
- 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
20
尾生抱柱
- 成語拼音:
- wěi shēng bào zhù
- 成語解釋:
- 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跖》。后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 成語出處:
- 《莊子 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關于而死的成語 形容而死的成語 描述而死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