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生生的成語 (624個)

    101

    予奪

    成語拼音:
    yǔ duó shēng shā
    成語解釋:
    《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誅(責備)等權力。后因以“予奪殺”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死大權。
    成語出處: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殺,各當其義。”
    102

    應際而

    成語拼音:
    yìng jì ér shēng
    成語解釋:
    際:形勢。指應天命而產。現指適應時機而產
    成語出處:
    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方今大王應際而,與神合契,愿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103

    一介儒

    成語拼音:
    yī jiè rú shēng
    成語解釋:
    一介:一個。一個小小的書
    成語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7回:“員及一介儒,何敢妄干國政。”
    104

    應時而

    成語拼音:
    yìng shí ér shēng
    成語解釋:
    指應天命而產。現指適應時機而產
    成語出處:
    姚華《曲海一勺》:“文章應時而,體各有當。”
    105

    送終

    成語拼音:
    yǎng shēng sòng zhōng
    成語解釋:
    同“養送死”。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貨殖傳序》:“五谷六畜及至魚鱉鳥獸雚蒲材干器械之資,所以養送終之具,靡不皆育。”
    106

    應運而

    成語拼音:
    yìng yùn ér shēng
    成語解釋:
    原意是順應天命而產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順應適當的時機或時代要求而出現的人或事物。
    成語出處:
    漢 荀悅《漢紀后序》:“實天德,應運建立。”
    107

    枝外

    成語拼音:
    zhī wài shēng zhī
    成語解釋:
    比喻派、繁衍而出者。同“節外枝”。
    成語出處:
    清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格局》:“善觀場者,止于前數出所見,記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枝,節中長節,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問姓字,并形體面目,皆可不必認矣。”
    108

    造言

    成語拼音:
    zào yán shēng shì
    成語解釋:
    捏造虛言以挑起事端。
    成語出處:
    《孟子·萬章上》:“好事者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謂喜造言事之人也。”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只消說他造言事,頂名告他一狀,不怕不拿大錠大帛出來買靜求安。”
    109

    樂業

    成語拼音:
    ān shēng lè yè
    成語解釋:
    猶安居樂業。指安定愉快地活和勞動。
    成語出處:
    《漢書 嚴助傳》:“使元元之民安樂業,則澤被萬世,傳之子孫,使之無窮。”
    110

    哀死事

    成語拼音:
    āi sǐ shì shēng
    成語解釋:
    哀:哀痛;事:侍奉。哀慟死者,侍奉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吳太伯世家》:“哀死事,以待天命。”
    111

    筆底超

    成語拼音:
    bǐ dǐ chāo shēng
    成語解釋:
    猶言筆下超。超:佛家語。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成語出處:
    蘇雪林《閑話戰爭 齒患》:“嚴冷無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從不會有筆底超的事。”
    112

    筆底

    成語拼音:
    bǐ dǐ shēng huā
    成語解釋:
    比喻文章寫得動、出色
    成語出處:
    謝冕《遠方的星》:“有的同學則富于想象,筆底花,具有當詩人的氣質。”
    113

    北郭先

    成語拼音:
    běi guō xiān shēng
    成語解釋:
    用以指隱居不仕的人。
    成語出處:
    《韓詩外傳》卷九載,北郭先卻楚莊王之聘不仕。《后漢書 方術傳 廖扶》載,廖扶感父以法喪身,憚為吏,終身不仕,時人因號為北郭先
    114

    別開

    成語拼音:
    bié kāi shēng miàn
    成語解釋:
    別:另外;開:開辟;開創;面:新的面目。原指畫像經重新繪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開辟一種新局面或創造一種新的風格式樣。
    成語出處:
    唐 杜甫《丹青引》:“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面。”趙次公注:“凌煙畫像顏色已暗,而曹將軍重為之畫,故云開面。”
    115

    髀里肉

    成語拼音:
    bì lǐ ròu shēng
    成語解釋:
    髀:大腿。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活,無所作為。
    成語出處: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
    116

    白面儒

    成語拼音:
    bái miàn rú shēng
    成語解釋:
    猶白面書。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成語出處:
    《資治通鑒 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溫詳之徒,皆白面儒,烏合為群,徒恃長河以自固;若大軍濟河,必望旗震壞,不待戰也。”
    117

    白面書

    成語拼音:
    bái miàn shū shēng
    成語解釋:
    白面:形容白凈;書:念書人。①形容年紀輕、知識淺薄、閱歷不深的讀書人。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凈的年輕讀書人。
    成語出處:
    《宋書 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輩謀之,事何有濟?”
    118

    髀肉復

    成語拼音:
    bì ròu fù shēng
    成語解釋:
    髀:大腿。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活,無所作為。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晉 司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日月若馳,老將至矣。
    119

    不死不

    成語拼音:
    bù sǐ bù shēng
    成語解釋:
    指超脫死的界限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
    120

    百死一

    成語拼音:
    bǎi sǐ yī shēng
    成語解釋:
    形容命極其危險,處于死亡的邊緣。
    成語出處:
    《北齊書 杜弼傳》:“諸勛人身觸鋒刃,百死一,縱其貪鄙,所取處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關于生生的成語 形容生生的成語 描述生生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