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動機的成語 (8個)
-
1
觸機落阱
- 成語拼音:
- chù jī luò jǐng
- 成語解釋:
- 觸機:觸動機關;阱:陷阱。觸動機關掉進陷阱。比喻遭到暗算
- 成語出處:
- 明·沈景《義俠記·奇功》:“葉子盈,我遭逢時乖運梗,你為甚也觸機落阱?”
-
2
別具肺腸
- 成語拼音:
- bié jù fèi cháng
- 成語解釋:
- 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 成語出處:
- 張難先《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維袁氏別具肺腸,不易為合理之解決。”
-
3
別有肺腸
- 成語拼音:
- bié yǒu fèi cháng
- 成語解釋:
- 別有:另有;肺腸:指思想。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 成語出處:
- 《詩經 大雅 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鄭玄箋:“自有肺腸,行其心中之所欲。”
-
4
病國殃民
- 成語拼音:
- bìng guó yāng mín
- 成語解釋:
- 使國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難。明·桑紹良《獨樂園》楔子:“只因誤用了王安石,創立新法,招呼黨類,病國殃民,天下騷然。”亦作“禍國殃民”。郭沫若《不讀書好求甚解》:“你們的動機不怕就出于利國福民,然而你們的結果必弄到~。”
- 成語出處: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只為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妒賢妒能,病國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
5
論心定罪
- 成語拼音:
- lùn xīn dìng zuì
- 成語解釋:
- 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定其罪行。
- 成語出處:
-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
-
6
誅心之論
- 成語拼音:
- zhū xīn zhī lùn
- 成語解釋:
- 誅:懲罰。指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以認定罪狀。也指揭穿動機的評論。
- 成語出處: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0回:“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
-
7
誅心之律
- 成語拼音:
- zhū xīn zhī lǜ
- 成語解釋:
- 誅心:憑推究別人動機來判定罪名。指揭穿別人動機的批評和深刻的評論
- 成語出處:
- 魯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時還不算什么犯罪,似乎誅心之律,倒不及現在之嚴。”
-
8
誅意之法
- 成語拼音:
- zhū yì zhī fǎ
- 成語解釋:
- 誅:懲罰,責備。以意圖和動機論罪,不問實際結果如何。也指深刻的議論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集注:“夾子之言,亦《春秋》誅意之法也。”
* 關于動機的成語 形容動機的成語 描述動機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