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不事事的成語 (787個)

    241

    望塵僄聲

    成語拼音:
    wàng chén bù shēng
    成語解釋:
    比喻聽見風就是雨,情的虛實真偽。
    成語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且閭閻凡品,何獨識哉?茍望塵僄聲而已矣。”
    242

    枉道

    成語拼音:
    wǎng dào shì rén
    成語解釋:
    枉:違背;道:正道;:侍奉。原指按正道奉國君。后泛指擇手段取悅于人。
    成語出處:
    《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人,焉往而三黜?枉道而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43

    無惡

    成語拼音:
    wú è bù zuò
    成語解釋:
    惡:壞。沒有哪樣壞干的。指干盡了壞
    成語出處: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龍皋家,倚嬌作勢,折毒孩子,打罵丫頭,無惡作。”
    244

    無平

    成語拼音:
    wú píng bù pō
    成語解釋:
    謂凡沒有始終平直而遇險阻的。
    成語出處:
    《周易·泰》:“九三,無平頗,無往復。”
    245

    無所

    成語拼音:
    wú suǒ bù zhì
    成語解釋:
    至:到。指沒有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壞都做絕了。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至矣。”
    246

    無所

    成語拼音:
    wú suǒ shì shì
    成語解釋:
    無:沒有;:從某種情。閑著什么干。
    成語出處:
    明 歸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無所。”
    247

    勿謂言之

    成語拼音: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成語解釋:
    要說先沒有說過,表示前已講明白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9回:“一經覺察,白簡無情,勿謂言之預也。”
    248

    畏影避跡

    成語拼音:
    wèi yǐng bì jì
    成語解釋:
    比喻庸人自擾,理。
    成語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離身。”
    249

    畏影惡跡

    成語拼音:
    wèi yǐng è jì
    成語解釋:
    比喻為人愚蠢,理。
    成語出處: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離身。”
    250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

    成語拼音: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
    成語解釋:
    勿:要;為:做。要以為是微小的壞就可以做,要以為是大的好去做
    成語出處:
    《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251

    無知妄作

    成語拼音:
    wú zhī wàng zuò
    成語解釋:
    缺乏知識、理而胡為。
    成語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奚取于三家之堂。”宋·朱熹集注:“譏其無知妄作,以取譖竊之罪。”
    252

    干正

    成語拼音:
    xié bù gān zhèng
    成語解釋:
    邪惡的壓倒正派剛正的物。
    成語出處:
    宋 王讜《唐語林 方正》:“臣聞邪干正,若使咒臣,必能行。”
    253

    壓正

    成語拼音:
    xié bù yā zhèng
    成語解釋:
    正當的、正派的壓倒正當的、正派的物。
    成語出處:
    曹禺《我對戲劇創作的希望》:“就是邪壓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勝利!”
    254

    秀才造反,三年

    成語拼音:
    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
    成語解釋:
    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難以成功。形容知識分子軟弱無力,搖擺定,做成大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可以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255

    醒聵震聾

    成語拼音:
    xǐng kuì zhèn lóng
    成語解釋:
    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涂、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成語出處:
    陶曾佐《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里。”
    256

    朽木可雕

    成語拼音:
    xiǔ mù bù kě diāo
    成語解釋:
    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可造就或物和局勢敗壞而可救藥。亦作“朽木難彫”。亦作“朽木雕”。
    成語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可雕也,糞土之墻,可圬也。”
    257

    行若無

    成語拼音:
    xíng ruò wú shì
    成語解釋:
    指人在緊急關頭;態度鎮靜;毫慌亂。有時也指對壞人壞聽之任之;滿在乎。若:好像。
    成語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萬太尊說罷,行若無。”
    258

    行所無

    成語拼音:
    xíng suǒ wú shì
    成語解釋:
    行:行動。行動上好像沒有情發生似的。形容臨危懼,態度鎮定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我怕!他要告,先拿他們辦了再說……’萬太尊說罷,行所無。”
    259

    習焉

    成語拼音:
    xī yān bù chá
    成語解釋: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于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物,反而覺察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行之而著焉,習矣而察焉,終身由之而知其道者,眾也。”
    260

    習焉

    成語拼音:
    xī yān bù jué
    成語解釋:
    習:習慣;焉:語氣助詞,相當于“于是”的意思。指習慣于某種物而覺察到其中的問題
    成語出處:
    清·沈德潛《學詩晬語》下卷:“改漫為熳,知起于何時?焉烏成馬,習焉覺,殊可怪也。”
    * 關于不事事的成語 形容不事事的成語 描述不事事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