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方面的成語 (13個)
-
1
鼎足而三
- 成語拼音:
- dǐng zú ér sān
- 成語解釋:
-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 成語出處: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崔秀才》:“內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2
鼎足而立
- 成語拼音:
- dǐng zú ér lì
- 成語解釋: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像鼎那樣三只腳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勢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3
鼎足之勢
- 成語拼音:
- dǐng zú zhī shì
- 成語解釋:
-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成語出處:
- 晉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以與泰山共相始終。”
-
4
幾次三番
- 成語拼音:
- jǐ cì sān fān
- 成語解釋:
- 三:一方面表示“多”;另一方面又是最少的多數;還可以作“幾”解;番:遍數。好幾次;或一次又一次。
- 成語出處:
- 魯迅《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
-
5
三省吾身
- 成語拼音:
- sān shěng wú shēn
- 成語解釋:
- 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來檢查自己。一說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 成語出處:
-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6
三位一體
- 成語拼音:
- sān wèi yī tǐ
- 成語解釋:
- 比喻三個人、三件事或三個方面聯成一個整體。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為什么提出‘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實現抗戰’這樣三位一體的口號?”
-
7
得其三昧
- 成語拼音:
- dé qí sān mèi
- 成語解釋:
- 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 成語出處:
- 宋·蘇軾《又贈老謙》:“瀉湯舊得茶三昧。”
-
8
鼎足而居
- 成語拼音:
- dǐng zú ér jū
- 成語解釋:
-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樣。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9
湯去三面
- 成語拼音:
- tāng qù sān miàn
- 成語解釋:
- 《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后因以“湯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 成語出處:
- 《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
10
三頭兩面
- 成語拼音:
- sān tóu liǎng miàn
- 成語解釋:
- 看對方的臉色而改變態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兩面手法。
- 成語出處:
- 唐 李商隱《雜纂》:“三頭兩面趨奉人。”
-
11
三對六面
- 成語拼音:
- sān duì liù miàn
- 成語解釋:
-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辦理手續或說明情由。
- 成語出處:
- 茅盾《子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
-
12
對著和尚罵賊禿
- 成語拼音:
- duì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 成語解釋:
- 表面罵第三者,實際是指桑罵槐罵對方
- 成語出處:
- 魯迅《彷徨·肥皂》:“你簡直是在‘對著和尚罵賊禿’了。我就沒有給錢,我那時恰恰身邊沒有帶著。”
-
13
指著和尚罵賊禿
- 成語拼音:
- zhǐ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 成語解釋:
- 表面罵第三者,實際是指桑罵槐罵對方
- 成語出處:
* 關于三方面的成語 形容三方面的成語 描述三方面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