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聯合式成語 (19054個)

    601

    跋前躓后

    成語拼音:
    bá qián zhì hòu
    成語解釋:
    跋:踩;躓:被絆倒。本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后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成語出處:
    唐 韓愈《昌黎集 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602

    跋前疐后

    成語拼音:
    bá qián zhì hòu
    成語解釋:
    同“跋胡疐尾”。比喻進退兩難。
    成語出處:
    宋 陳亮《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后,方進退惟谷以堪驚。”
    603

    并驅爭先

    成語拼音:
    bìng qū zhēng xiān
    成語解釋:
    指競爭高下。
    成語出處:
    《三國志 蜀志 關羽傳》:“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604

    并容遍覆

    成語拼音:
    bìng róng biàn fù
    成語解釋:
    并:兼;覆:遮蓋掩蔽。廣為包容覆庇。比喻德化寬廣,庇護天下
    成語出處:
    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真宗皇帝繼統遵業,以涵煦生養,蕃育齊民;以并容遍覆,擾服異類。”
    605

    變容改俗

    成語拼音:
    biàn róng gǎi sú
    成語解釋:
    指改變風貌習俗。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 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606

    蔽日干云

    成語拼音:
    bì rì gān yún
    成語解釋:
    擋住太陽,直沖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成語出處:
    唐 張文成《游仙窟》:“于時金臺銀闕,蔽日干云。”
    607

    傍人門戶

    成語拼音:
    bàng rén mén hù
    成語解釋:
    傍:依傍;靠著。依靠在別人家門庭上。比喻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主或自立。
    成語出處:
    宋 蘇軾《東坡志林》第12卷:“桃符怒,往復紛然不已。門神解之曰:‘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
    608

    白日青天

    成語拼音:
    bái rì qīng tiān
    成語解釋:
    白天。表示強調。
    成語出處:
    宋 楊萬里《題太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閣詩真跡〉》詩:“太史留題快閣詩,舊碑未必是真題。六丁搜出嚴家墨,白日青天橫紫蜺。”
    609

    傍若無人

    成語拼音:
    báng ruò wú rén
    成語解釋:
    好象旁邊沒有人在。形容神情態度高傲自如。
    成語出處:
    ?
    610

    巴人下里

    成語拼音:
    bā rén xià lǐ
    成語解釋:
    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巴,古國
    成語出處:
    南朝 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故玉微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郢中之聽。”
    611

    拔刃張弩

    成語拼音:
    bá rèn zhāng nǔ
    成語解釋:
    刃:指有鐸刃的兵器;弩:用機械發箭的弓。拔出刀,張開弓。形容戰斗前的緊張氣氛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下》:“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
    612

    蔽日遮天

    成語拼音:
    bì rì zhē tiān
    成語解釋:
    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形容遮蓋的范圍非常寬廣。
    成語出處: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江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崖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613

    褒善貶惡

    成語拼音:
    bāo shàn biǎn è
    成語解釋:
    對好人好事加以贊揚;對壞人壞事加以斥責。指分清善惡,提出公正的評價。
    成語出處:
    宋 邵博《聞見后錄》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須是由我始得。”
    614

    半死不活

    成語拼音:
    bàn sǐ bù huó
    成語解釋: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極大折磨、摧殘的狀況。沒有精神;毫無生氣;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業蕭條。
    成語出處:
    清 劉鶚《老殘游記》:“聽說停刑的頭一日,即是昨日,站籠上還有幾個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監了。”
    615

    半死半活

    成語拼音:
    bàn sǐ bàn huó
    成語解釋:
    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慘或死氣沉沉,沒有生氣
    成語出處:
    清·劉鶚《老殘游記》:“聽說停刊的頭一日,即是昨日,站籠上還有幾個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監了。”
    616

    笨手笨腳

    成語拼音:
    bèn shǒu bèn jiǎo
    成語解釋:
    形容動作不靈活
    成語出處: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24回:“才是笨手笨腳,無啥人來搭耐裝煙。”
    617

    絆手絆腳

    成語拼音:
    bàn shǒu bàn jiǎo
    成語解釋:
    礙事
    成語出處: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他認為田地是樣‘絆手絆腳的東西’,不知道多少人安土重遷。”
    618

    半生不熟

    成語拼音:
    bàn shēng bù shú
    成語解釋:
    半:不完全。指沒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練
    成語出處:
    茅盾《過封鎖線》:“五個中間的老徐能說幾句半生不熟的廣府話。”
    619

    不死不生

    成語拼音:
    bù sǐ bù shēng
    成語解釋:
    指超脫生死的界限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620

    不生不死

    成語拼音:
    bù shēng bù sǐ
    成語解釋:
    指超脫生死的界限。現指半死不活
    成語出處:
    《入楞伽經》第八卷:“如來藏世間,不生不死,不來不去,常恒清涼不變。”
    * 聯合式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