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春秋成語 (286個)

    161

    一朝之患

    成語拼音:
    yī cháo zhī huàn
    成語解釋:
    突然發生的禍患。
    成語出處:
    《禮記·檀弓上》:“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漢·趙曄《吳越·闔閭內傳》:“楚國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費無忌讒殺伍奢、白州犁而吳侵境不絕于寇,楚國群臣有一朝之患。”
    162

    月旦

    成語拼音:
    yuè dàn chūn qiū
    成語解釋:
    比喻評論人物的好壞。
    成語出處:
    《后漢書·許劭傳》:“初,劭與靖(劭從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163

    予奪生殺

    成語拼音:
    yǔ duó shēng shā
    成語解釋:
    《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生、誅(責備)等權力。后因以“予奪生殺”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生死大權。
    成語出處:
    漢·董仲舒《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164

    因地制宜

    成語拼音:
    yīn dì zhì yí
    成語解釋:
    因:隨順;制:制定;規定;宜:適當;合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措施。
    成語出處:
    漢 趙曄《吳越 闔閭內傳》:“夫筑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165

    掩耳盜鈴

    成語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成語解釋: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 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166

    掩耳盜鐘

    成語拼音:
    yǎn ěr dào zhōng
    成語解釋:
    亦作“掩耳盜鍾”。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語出《呂氏·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成語出處:
    語出《呂氏·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167

    移風平俗

    成語拼音:
    yí fēng píng sú
    成語解釋:
    轉變風氣,改變習俗。
    成語出處:
    《呂氏 侈樂》:“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
    168

    欲蓋而彰

    成語拼音:
    yù gài ér zhāng
    成語解釋:
    猶欲蓋彌彰。
    成語出處:
    《隋書·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傳序》:“昔孔子修《》,而亂臣賊子知懼,抑使之求名不得,欲蓋而彰者也。”
    169

    以黑為白

    成語拼音:
    yǐ hēi wéi bái
    成語解釋:
    謂顛倒是非。
    成語出處:
    《呂氏·應同》:“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170

    逾淮之橘

    成語拼音:
    yú huái zhī jú
    成語解釋:
    《晏子·雜下十》:“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后以“逾淮之橘”比喻易地而變質的事物。
    成語出處:
    《晏子·雜下十》:“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171

    殃及池魚

    成語拼音:
    yāng jí chí yú
    成語解釋:
    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 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172

    以膠投漆

    成語拼音:
    yǐ jiāo tóu qī
    成語解釋:
    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
    成語出處:
    唐·孔穎達《〈正義〉序》:“晉世杜元凱又為《左氏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所謂子應乎母,以膠投漆,雖欲勿合,其可離乎!”
    173

    一介之士

    成語拼音:
    yī jiè zhī shì
    成語解釋:
    ①一個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成語出處:
    漢·趙曄《吳越·勾踐入臣外傳》:“彼越王者一節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174

    玉昆金友

    成語拼音:
    yù kūn jīn yǒu
    成語解釋:
    友、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成語出處:
    北朝魏·崔鴻《十六國·前涼錄·辛攀》:“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也。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著名。秦、雍為之諺曰:‘三龍一門,金友玉昆。’”
    175

    一夔已足

    成語拼音:
    yī kuí yǐ zú
    成語解釋:
    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成語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176

    以貍致鼠

    成語拼音:
    yǐ lǐ zhì shǔ
    成語解釋:
    貍:貓。捉老鼠用貓作誘餌。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成語出處:
    《呂氏 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177

    一民同俗

    成語拼音:
    yī mín tóng sú
    成語解釋:
    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成語出處:
    語出《晏子·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178

    一竅不通

    成語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成語解釋:
    竅:洞;這里指心竅。一竅都不是貫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閉塞、愚鈍。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 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179

    衣輕乘肥

    成語拼音:
    yì qīng chéng féi
    成語解釋:
    衣:穿。輕:輕暖的裘衣;肥:肥壯的馬。穿著貴重的衣服,駕馭肥壯的馬。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成語出處:
    《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魏氏》:“鐘會,名公子,以才能貴幸,乘肥衣輕,賓從如云。”
    180

    啞然失笑

    成語拼音:
    yǎ rán shī xiào
    成語解釋:
    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來;啞然:形容笑聲。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成語出處:
    漢 趙曄《吳趙 趙王元余外傳》:“禹乃啞然而笑。”
    * 春秋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