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成語 (286個)
-
201
振裘持領
- 成語拼音:
- zhèn qiú chí lǐng
- 成語解釋:
- 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 成語出處:
- 漢·楊倫《上書案坐任嘉舉主罪》:“臣聞《春秋》誅惡及本,本誅則惡消;振裘持領,領正則毛理。”
-
202
鑿楹納書
- 成語拼音:
- záo yíng nà shū
- 成語解釋:
- 謂藏守書籍以傳久遠。
- 成語出處:
- 《晏子春秋·雜下三十》:“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
-
203
直言無諱
- 成語拼音:
- zhí yán wú huì
- 成語解釋:
- 直率地說話,無所隱諱。
- 成語出處:
- 語出《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二》:“晏子相景公,其論人也,見賢而進士,不同君所欲;見不善而廢之,不辟君所愛;行已而無私,直言而無諱。”
-
204
尊俎折沖
- 成語拼音:
- zūn zǔ shé chōng
- 成語解釋:
- 語本《晏子春秋·雜上十八》:“仲尼聞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后以“尊俎折沖”喻在宴席談判中制勝對方。
- 成語出處:
- 語本《晏子春秋·雜上十八》:“仲尼聞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
-
205
前目后凡
- 成語拼音:
- qián mù hòu fán
- 成語解釋:
- 目:細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種筆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復出現,對前者詳加說明,后者概略敘述。
- 成語出處:
- 《公羊傳·僖公五年》:“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后凡也。”
-
206
兵車之會
- 成語拼音:
- bīng chē zhī huì
- 成語解釋:
- 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你為“兵車之會”。
- 成語出處:
- 《穀梁傳 莊公二十七年》:“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
-
207
敗軍之將
- 成語拼音:
- bài jūn zhī jiàng
- 成語解釋:
-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
208
備位充數
- 成語拼音:
- bèi wèi chōng shù
- 成語解釋:
- 備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盡職;充數:用不夠格的人來湊足數額。是自謙不能做事的話。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蕭望之傳》:“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
-
209
伯玉知非
- 成語拼音:
- bó yù zhī fēi
- 成語解釋:
-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原道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
210
萇弘碧血
- 成語拼音:
- cháng hóng bì xuě
- 成語解釋:
- 形容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萇弘:春秋時周大夫,又稱萇叔。碧:青綠色的玉石。
- 成語出處:
- 《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
211
城狐社鼠
- 成語拼音:
- chéng hú shè shǔ
- 成語解釋:
- 社:古時指土地神及其廟宇。以城墻為憑借的狐貍;以土地廟為依托的老鼠。比喻仗勢作惡的小人。
- 成語出處:
- 《晉書 謝鯤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
212
吹簫乞食
- 成語拼音:
- chuī xiāo qǐ shí
- 成語解釋:
- 原指伍春秋時子胥于吳市吹簫向人乞討。后指沿街乞討。
- 成語出處:
-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吳市。”
-
213
彩衣娛親
- 成語拼音:
- cǎi yī yú qīn
- 成語解釋:
-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后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于親側。”
-
214
董狐直筆
- 成語拼音:
- dǒng hú zhí bǐ
- 成語解釋:
- 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 成語出處:
-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后孔子稱贊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
215
打馬虎眼
- 成語拼音:
- dǎ mǎ hu yǎn
- 成語解釋:
- 故意裝糊涂蒙騙人。
- 成語出處:
- 老舍《駱駝祥子》:“待了會兒,他把錢拿起來:‘三十?別打馬虎眼!’”
-
216
邇安遠至
- 成語拼音:
- ěr ān yuǎn zhì
- 成語解釋:
- 邇:近處。指近處的人安樂,遠處的人來歸附。形容政治清明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
217
阿黨比周
- 成語拼音:
- ē dǎng bǐ zhōu
- 成語解釋:
- 相互勾結,相互偏袒,結黨營私。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何晏集解引三國 魏 王肅曰:“或眾阿黨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惡不可不察也。”
-
218
二桃三士
- 成語拼音:
- èr táo sān shì
- 成語解釋:
- 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 成語出處: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
219
桴鼓相應
- 成語拼音:
- fú gǔ xiāng yìng
- 成語解釋:
- 用鼓槌擊鼓,鼓就發聲。比喻相互應和,配合緊密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李尋傳》:“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桴鼓之相應也。”
-
220
匪夷匪惠
- 成語拼音:
- fěi jí fěi huì
- 成語解釋:
-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備這兩位賢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駕馭的人。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司空圖傳》:“匪夷匪惠,難居公正之明;載省載思,當徇棲衡之志,可放還山。”
* 春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