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品質 (1133個)

    681

    染指垂涎

    成語拼音:
    rǎn zhǐ chuí xián
    成語解釋:
    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貪饞。垂涎,流口水。
    成語出處:
    《元史·郝經傳》:“病民諸奸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不凱覦神器,染指垂涎。”
    682

    染指于鼎

    成語拼音:
    rǎn zhǐ yú dǐng
    成語解釋:
    鼎:古代用青銅制成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成語出處:
    《左傳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
    683

    認賊作父

    成語拼音:
    rèn zéi zuò fù
    成語解釋:
    把壞人當作父親;常指賣身投靠壞人或敵人。
    成語出處:
    清 華偉生《開國奇冤 追悼》:“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貪官污吏,人面獸心,處處為虎作倀,人人認賊作父,……”
    684

    深閉固拒

    成語拼音:
    shēn bì gù jù
    成語解釋:
    形容堅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成語出處:
    清 魏源《擬進呈序》:“以金匱石室進呈乙覽之書而視同陰謀,深閉固拒。”
    685

    少不更事

    成語拼音:
    shào bù gēng shì
    成語解釋:
    少:年少。更:經歷。指年紀輕;閱歷不多。形容缺乏經驗或不懂人情世故。
    成語出處:
    《晉書 周顗傳》:“君少年未更事。”
    686

    數白論黃

    成語拼音:
    shǔ bái lùn huáng
    成語解釋:
    白:白銀;黃:黃金。比喻計較金錢。
    成語出處:
    明 湯顯祖《邯鄲記 贈試》:“有家兄打圓就方,非奴家數白論黃。”
    687

    死不瞑目

    成語拼音:
    sǐ bù míng mù
    成語解釋:
    死了也不閉眼。指人將要死之時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來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實現;死不甘心。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堅傳》:“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688

    死不旋踵

    成語拼音:
    sǐ bù xuán zhǒng
    成語解釋:
    旋踵:旋轉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成語出處: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689

    松柏之茂

    成語拼音:
    sōng bǎi zhī mào
    成語解釋:
    比喻長青不衰。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690

    死不足惜

    成語拼音:
    sǐ bù zú xī
    成語解釋: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沒有價值。
    成語出處:
    《宋史·蘇洵傳》:“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
    691

    恃才傲物

    成語拼音:
    shì cái ào wù
    成語解釋:
    恃:依靠、憑借;物:人,公眾。仗著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成語出處:
    《梁書 蕭子顯傳》:“恃才傲物,宜謚曰驕。”
    692

    說長道短

    成語拼音:
    shuō cháng dào duǎn
    成語解釋:
    長、短:是非;好壞。說長處;講短處。指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成語出處:
    漢 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693

    虱處裈中

    成語拼音:
    shī chǔ kūn zhōng
    成語解釋:
    裈:褲子。虱子躲在褲縫里。比喻世俗生活的拘窘局促。
    成語出處:
    晉·阮籍《大人先生傳》:“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之中乎!逃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
    694

    疏財重義

    成語拼音:
    shū cái zhòng yì
    成語解釋:
    見“疏財仗義”。
    成語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結棚避暑》:“而好接待四方之士,疏財重義,有難必救。”
    695

    疏財仗義

    成語拼音:
    shū cái zhàng yì
    成語解釋:
    講義氣,輕視錢財。多指出錢幫助人,扶危濟困。
    成語出處:
    元 劉君錫《來生債》第四折:“則為我救困扶危,疏財仗義,都做了注福消愆。”
    696

    水滴石穿

    成語拼音:
    shuǐ dī shí chuān
    成語解釋:
    滴:液體一點一點地往下落;穿:破;透。指水一滴一滴不斷地往下落;把石頭穿透。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自然會成功。
    成語出處: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筆判云:‘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697

    身當矢石

    成語拼音:
    shēn dāng shǐ shí
    成語解釋:
    形容親自抵擋敵人進攻。
    成語出處:
    《晉書·王鑒傳》:“昔漢高、光武二帝,征無遠近,敵無大小,必手振金鼓,身當矢石,櫛風沐雨,壺漿不贍,馳騖四方。”
    698

    書讀五車

    成語拼音:
    shū dú wǔ chē
    成語解釋:
    形容讀書多、知識豐富。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699

    數典忘祖

    成語拼音:
    shǔ diǎn wàng zǔ
    成語解釋:
    數:數說;典:史冊。數說著典籍;卻忘記了自己祖宗的事。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現在比喻對于本國歷史的無知。
    成語出處:
    《左傳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
    700

    殺敵致果

    成語拼音:
    shā dí zhì guǒ
    成語解釋:
    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敵。勇敢殺敵,建立戰功。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二年》:“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 品質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