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性命的意思 身家性命的讀音和出處
- 身
- 家
- 性
- 命
- 成語名稱:
- 身家性命
- 成語拼音:
- [shēn jiā xìng mìng]
- 成語解釋:
- 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 成語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08回:“身家性命,都在權奸掌握之中。”
- 成語例句:
- 丁玲《水》:“我帶起人出去,是擔著身家性命的危險呢!”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全家人的生命和財產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身家性命
- 英文翻譯:
- man 's life and family possessions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身家性命”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偏正式成語 S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全家 生命
“身家性命”的單字解釋
【身】:1.身體:身上。轉過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個身。2.指生命:奮不顧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身臨其境。身為領導,當然應該走在群眾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養:修身。立身處世。5.物體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車身。河身。船身。機身。6.用于衣服:換了身衣裳。做兩身兒制服。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體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這兒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隊或機關中某個成員工作的處所:我找到營部,剛好營長不在家。4.經營某種行業的人家或具有某種身份的人:農家。漁家。船家。東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專家。畫家。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6.學術流派:儒家。法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7.指相對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兩家下成和棋。8.謙辭,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的或同輩年紀大的親屬:家父。家兄。9.人工飼養或培植的(跟“野”相對):家畜。家禽。家兔。家鴿。家花。10.姓。[jia]1.后綴。2.用在某些名詞后面,表示屬于那一類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學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飾語后,相當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性】:1.性格:個性。天性。耐性。2.物質所具有的性能;物質因含有某種成分而產生的性質:黏性。彈性。藥性。堿性。油性。3.后綴,加在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抽象名詞或屬性詞,表示事物的某種性質或性能:黨性。紀律性。創造性。適應性。優越性。普遍性。先天性。流行性。4.有關生物的生殖或性欲的:性器官。性行為。性生活。性的知識。5.性別:男性。女性。雄性。雌性。6.表示名詞(以及代詞、形容詞)的類別的語法范疇。語法上的性跟事物的自然性別有時有關,有時無關。如俄語名詞有陽、陰、中三性。
【命】:1.動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脈。性命。相依為命。2.迷信認為生來就注定的貧富、壽數等:天命。命相(xiàng)。命運(a.迷信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b.喻發展變化的趨向,如“人民一定能掌握自己的命命”)。3.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奉命。遵命。命令。使命。4.給予(名稱等):命名。命題。命意。5.指派,使用:命官。
“身家性命”的相關成語
“身家性命”的關聯成語
身字的成語
家字的成語
性字的成語
命字的成語
身開頭的成語
家開頭的成語
性開頭的成語
命開頭的成語
shen的成語
jia的成語
xing的成語
ming的成語
sjxm的成語
身家什么什么的成語
身什么性什么的成語
身什么什么命的成語
什么家性什么的成語
什么家什么命的成語
什么什么性命的成語
“身家性命”造句
這任務關系著幾千人的身家性命,我們如履薄冰,哪容有絲毫的疏忽大意?
他不是那種不顧身家性命的狂徒。
其任何方針及一舉一動均能影響全體百姓的身家性命。
雪是無私的。它秉承上蒼旨意,遍灑人間,舍去身家性命,抬頭望天俯地,無怨無悔。
我們史家決心追隨蒙古,不僅僅是為了闔門百口身家性命,更是為了不讓鄉鄰百姓無辜遭殃,免除天下苦難。
解飛笑了笑,不是他冷血,在賭石面前身家性命還真的不值一提,就算鄧大虎再拚上條胳膊腿什么的,原石的價格也并不會因為他的犧牲而提升多少。
若不是老道,嗯?拼了這一身的法術,把身家性命都賭上了,才把你將將從閻王殿里搶了回來,你哪還能再見到這湛湛青天?
北盟大小三十七門,六十幫,身家性命,深仇宿怨,都寄托于我,我就選不了。
廢話少說,今日老道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跟你這狼心狗肺的不孝之徒死拼到底。
郭善搓手頓腳,于是道:“臣不敢拿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開玩笑,臣愿意用身家性命擔保,地動一定會馬上到來。
* 身家性命的意思 身家性命的成語解釋 身家性命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