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的意思 一目十行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目
- 十
- 行
- 成語名稱:
- 一目十行
- 成語拼音:
- [yī mù shí háng]
- 成語解釋:
-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 成語出處: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成語例句:
- 那三官雙名景隆,字順卿,年方一十七歲,生得眉目清新,豐姿俊雅,讀書一目十行,舉筆即便成文。(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結構類型:
- 主謂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行,不能讀作“xínɡ”。
- 繁體字形:
- 一目十行
- 英文翻譯:
- read ten lines at one glance
- 成語故事:
- 一目十行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目十行”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主謂式成語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讀書的成語 小學常考易錯成語
- 成語關注:
- 看書 可以 形容
“一目十行”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目】:1.眼睛:有目共睹。歷歷在目。2.網眼;孔:八十目篩。一方寸的網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為奇跡。4.大項中再分的小項:項目。細目。5.生物學中把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鳥綱分為雁形目、雞形目、鶴形目等,松柏綱分為銀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為科。6.目錄:書目。藥目。劇目。7.名稱:題目。名目。8.下圍棋時所圍的空白交叉點,一個點為一目:中方棋手僅以一目半之優獲勝。9.姓。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行】:[háng]1.行列:雙行。楊柳成行。2.排行:您行幾?。我行三。3.行業:內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業。干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4.某些營業機構:商行。銀行。車行。5.用于成行的東西:一行字。幾行樹。兩行眼淚。[hàng]見〖樹行子〗。[héng]見〖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關的:行裝。行程。行蹤。西歐之行。4.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5.流通;推行:行銷。發行。風行。6.做;辦:舉行。執行。試行。行醫。行不通。簡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進行某項活動(多用于雙音動詞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復。8.(舊讀xìng)行為:品行。言行。罪行。獸行。9.可以:行,咱們就照這樣辦吧。算了,把事情說明白就行了。10.姓。
“一目十行”的反義詞
“一目十行”的近義詞
“一目十行”的相關成語
“一目十行”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目字的成語
十字的成語
行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目開頭的成語
十開頭的成語
行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mu的成語
shi的成語
hang的成語
ymsh的成語
一目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十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行的成語
什么目十什么的成語
什么目什么行的成語
什么什么十行的成語
“一目十行”造句
她迫不及待地拆開信,一目十行地看了起來。
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精神。民諺
他能一目十行地看書。
有些文稿,我可以一目十行,但有些則是需要字字精讀。
這電視字幕閃得這么快,除非我能一目十行,否則怎能看得清楚?
你讀書雖然一目十行,不過我看你是食而不知其味。
他看書是一目十行,速度特別快,但只是看熱鬧,學不到什么知識。
黛玉笑道:只許你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么?
我要一改平時一目十行的閱讀習慣。
你看四大名著的時候一目十行,隨便瀏覽的話無異于囫圇吞棗,是沒有效果的。
* 一目十行的意思 一目十行的成語解釋 一目十行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