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清代詩人大全

    劉墉頭像 [清代] 劉墉 劉墉簡介與生平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謚文清。

    吳藻頭像 [清代] 吳藻 吳藻簡介與生平

    吳藻,清(一七九九―一八六二)女。字蘋香,自號玉岑子,仁和(今杭州)。人。幼而好學,長則肆力于詞,又精繪事,嘗寫飲酒讀騷圖。著有香南雪北廬集、花簾書屋詩、花簾詞、讀騷圖曲。

    陳文述頭像 [清代] 陳文述 陳文述簡介與生平

    陳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譜香,又字雋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別號元龍、退庵、云伯,又號碧城外史、頤道居士、蓮可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慶時舉人,官昭文、全椒等知縣。詩學吳梅村、錢牧齋,博雅綺麗,在京師與楊芳燦齊名,時稱“楊陳”,著有《碧城詩館詩鈔》、《頤道堂集》等。

    賀雙卿頭像 [清代] 賀雙卿 賀雙卿簡介與生平

    賀雙卿(1715~1735年), 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間人,江蘇金壇薛埠丹陽里人氏,初名卿卿,一名莊青,字秋碧,為家中第二個女兒,故名雙卿。雙卿自幼天資聰穎,靈慧超人,七歲時就開始獨自一人跑到離家不遠的書館聽先生講課,十余歲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紅。長到二八歲時,容貌秀美絕倫,令人“驚為神女”。雙卿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天賦、最具才華的女詞人,后人尊其為“清代第一女詞人”。

    譚獻頭像 [清代] 譚獻 譚獻簡介與生平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強調"寄托",風格過于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瑯瑯可誦,尤以小令為長。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另有《復堂詩續》、《復堂文續》、《復堂日記補錄》。詞集《復堂詞》,錄詞 104闋。

    [清代] 大須 大須簡介與生平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號六不(一作不須,又作不不)頭陀。了禪弟子。江蘇鹽城蔡氏子。家貧,披薙于吳門三元宮,后到寶華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與訂方外交,工詩善畫,畫蘭竹頗佳。《清朝書畫家筆錄》

    周濟頭像 [清代] 周濟 周濟簡介與生平

    周濟(1781年-1839年)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江蘇荊溪(今江蘇宜興)人,清朝詞人及詞論家。一八〇五年(清嘉慶十年)進士。官淮安府學教授。著有《味雋齋詞》和《止庵詞》各一卷,《詞辨》十卷,《介存齋論詞雜著》一卷,輯有《宋四家詞選》。另有論詞調之作,以婉、澀、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傳。

    [清代] 薛時雨 薛時雨簡介與生平

    薛時雨,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咸豐三年(1853)進士。官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著有《藤香館集》,附詞二種:《西湖櫓唱》、《江舟欸乃》。臺灣第一巡撫劉銘傳親家。

    屈復頭像 [清代] 屈復 屈復簡介與生平

    屈復(1668~1745)清代詩人。初名北雄,后改復,字見心,號晦翁,晚號逋翁、金粟老人,世稱“關西夫子”。蒲城(今屬陜西)縣罕井鎮人,后遷縣城北關。19歲時童子試第一名。不久出游晉、豫、蘇、浙各地,又歷經閩、粵等處,并四至京師。乾隆元年(1736)曾被舉博學鴻詞科,不肯應試。72歲時尚在北京蒲城會館撰書,終生未歸故鄉。 著有《弱水集》等。

    王鵬運頭像 [清代] 王鵬運 王鵬運簡介與生平

    王鵬運(1849—1904)晚清官員、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號半塘老人,又號鶩翁,晚年號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同治九年舉人,光緒間官至禮科給事中,在諫垣十年,上疏數十,皆關政要。二十八年離京,至揚州主學堂,卒于蘇州。工詞,與況周頤、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鵬運居首。著有《味梨詞》、《騖翁詞》等集,后刪定為《半塘定稿》。王鵬運曾匯刻《花間集》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

    鄧廷楨頭像 [清代] 鄧廷楨 鄧廷楨簡介與生平

    鄧廷楨(1776-1846),字維周,又字嶰筠,晚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漢族,江蘇江寧(今南京)人。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慶六年進士,工書法、擅詩文、授編修,官至云貴、閩浙、兩江總督,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擊退英艦挑釁。后調閩浙,坐在粵辦理不善事戍伊犁。釋還,遷至陜西巡撫。有《石硯齋詩抄》等多部著作傳世。江蘇南京市有“鄧廷楨墓”可供瞻仰、憑吊。

    [清代] 宋琬 宋琬簡介與生平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字玉叔,號荔裳,漢族,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臺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韓之室,與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與嚴沆、施閏章、丁澎等合稱為燕臺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鄉亭詞》。

    [清代] 莊棫 莊棫簡介與生平

    莊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詞人,學者,號東莊,又號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歲。著有《蒿庵遺稿》,詞甲、乙稿及補遺附焉。

    毛奇齡頭像 [清代] 毛奇齡 毛奇齡簡介與生平

    毛奇齡(1623—1716)清初經學家、文學家,與兄毛萬齡并稱為“江東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齊于,號秋晴,又號初晴、晚晴等,蕭山城廂鎮(今屬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明末諸生,清初參與抗清軍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尋假歸不復出。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經集、史集、文集、雜著,共四百余卷。

    [清代] 洪升 洪升簡介與生平

    洪升(1645~1704),清代戲曲作家、詩人。字昉思,號稗畦,又號稗村、南屏樵者。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北京國子監肄業,二十年均科舉不第,白衣終身。代表作《長生殿》歷經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問世后引起社會轟動。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長生殿》,而被劾下獄,革去太學生籍,后離開北京返鄉。晚年歸錢塘,生活窮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長生殿》,洪升應邀前去觀賞,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烏鎮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與孔尚任并稱“南洪北孔”。

    江湜頭像 [清代] 江湜 江湜簡介與生平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詩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別署龍湫院行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諸生。三與鄉試,皆不第,出為幕友,歷山東、福建等省。在京師得親戚資助,捐得浙江候補縣丞。咸豐十年,奔走避兵,憂憤而死。詩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詩錄》。《吳中先賢譜》 蘇文 編繪。

    彭孫遹頭像 [清代] 彭孫遹 彭孫遹簡介與生平

    彭孫遹(yù)(1631—1700)清初官員、詞人,與王士禎齊名,時號“彭王”。字駿孫,號羨門,又號金粟山人,浙江海鹽武原鎮人。彭孫貽從弟,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第一,授編修。歷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學士,為《明史》總裁。詩工整和諧,以五、七言律為長,近于唐代的劉長卿。詞工小令,多香艷之作,有“吹氣如蘭彭十郎”之稱。著有《南往集》、《延露詞》。

    洪秀全頭像 [清代] 洪秀全 洪秀全簡介與生平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國以宗教名義發動民變的領袖,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嘉應州。洪秀全以一鄉村塾師走上武裝斗爭道路,領導了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談遷頭像 [清代] 談遷 談遷簡介與生平

    談遷(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國榷》一書。50多歲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擊后,他便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編著一部新的《國榷》。新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

    馮云山頭像 [清代] 馮云山 馮云山簡介與生平

    馮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后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后為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歲。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