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大全
陳諷,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唐德宗貞元十年(794)甲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八人。其中有李逢吉等。考官:戶部侍郎顧少連。試題為《風過簫賦》。陳諷取狀元當年,又得博學宏詞科第一。入仕后先任畿縣尉,上表請換他縣,德宗允許,后任司勛郎中。陳諷善作賦,今《全唐文》存有《連理枝賦》等三篇。《全唐詩》有詩一首。
生平無考。《全唐詩》存詩2首,其中《詠浮漚為辛明府作》,出《文苑英華》卷一五三、卷一六四;《鶯》詩,《唐詩紀事》卷二九作孫處玄詩,明刻本《文苑英華》卷三二八作鄭縉詩,中華書局影印本《文苑英華》新編目錄作鄭愔,未詳孰是。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杭州錢塘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后堅決反對武則天為后,遭貶潭州(長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轉桂州(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王周,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進士(《乾道四明圖經》卷一二)。乾興元年(1022)以大理寺丞知無錫縣。仁宗寶元二年(1039)又以虞部員外郎知無錫縣(《咸淳毗陵志》卷一○)。慶歷中知明州(《實慶四明志》卷一)。又嘗知撫州(清光緒《撫州府志》卷三五)。皇祐四年(1052)致仕,歸荊南(《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八《送光祿王卿周致仕歸荊南》)。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武后時宰相韋待價之孫,梁州都督韋令儀之子。玄宗開元間登進士第,又以宏詞登科,試判入高等。曾任京畿縣尉。天寶初,曾充使監選黔中。歷任禮部、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及禮部、吏部、戶部侍郎。約卒于天寶末年,年49。

王延彬(886-930),字表文,武肅王王審邽長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泉州。唐末五代任泉州刺史,累封至檢校太傅開國候,卒贈侍中。長興元年(930年)王延彬逝世,葬南安縣云臺山。
伊夢昌,唐末不仕,披羽褐為道士,先后曾至兩浙、江西、湖南等地。天佑十年(913)至撫州南城縣。又人湖南馬氏幕中。散誕放逸,不拘細謹,飲醉常行歌市中。時人稱為伊風子。喜作《望江南》詞,遇物即詠,皆有意旨。有異術,時人或目為神仙。

楊發,字至之,先為同州馮翊人,父遺直始家于蘇州。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武宗會昌中前后在世。工于詩。太和四年,(公元八三o年)登進士第。歷太常少卿,出為蘇州刺史。后為嶺南節度,嚴于治軍。軍人遂怨起為亂,囚發于郵舍。坐貶婺州刺史,卒于任。發為詩清新瀏亮,傳世頗多。唐代著名詩人。

席豫,字建侯,襄陽人,后徙河南,唐朝禮部尚書,文學才華橫溢,冠冕詩人稱號。十六歲考中舉人,唐開元年間,官至吏部侍郎。唐玄宗時期,封號席公,太平公主聞其名,拜為陽翟尉。唐天寶六年,出任禮部尚書兼襄陽縣令。皇帝曾登朝元閣賦詩,群臣屬和,皇帝以席豫之詩最工妙,詔曰:“詩人之冠冕“。席豫,喜周易術數,事李虛中為好友,同磋交流。
[唐](約公元八七四年在世)字不詳,臺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詞藻富贍,與隱、鄴齊名,世號“三羅”。累舉不第。廣明亂后,去從鄜州李孝恭。為人狂宕無檢束。籍中有善歌妓杜紅兒,虬令之歌,贈以彩。孝恭以紅兒已為副戎所聘,不令受。虬怒,拂衣起;明日,手刃殺之。孝恭坐以罪,會遇赦釋之。虬追念紅兒之冤,于是取古之美女,有姿艷才德者,作絕句一百首,以比紅兒,名曰《比紅兒詩》。盛傳于世。

李贊華一般指耶律倍。耶律倍(899年―936年),小字圖欲,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自幼聰穎好學,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926年,封為東丹國王、稱“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繼位為帝。天顯三年(928年)東丹國南遷,升東平為南京。同時耶律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視。930年耶律倍棄國投奔后唐。936年后唐發生政變,耶律倍遇害,葬顯陵。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長子耶律阮最終奪回了皇位,追謚耶律倍為讓國皇帝。
[唐](公元七七二年至八三六年)字見之(一作建之),趙州(舊唐書作趙郡)人,李端之子。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卒于文宗開成元年,年六十五歲。工詩,第進士及宏辭。累遷太常博士。寶歷初,(公元八二五年)以兵部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出為華州刺史。歷吏部侍郎。為人簡儉寡欲,時望歸重。虞仲著有制集四卷,《新唐書藝文志》及詩,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