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簡介和生平資料
李密簡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李密最有名的詩詞
李密的為官生涯
魏滅蜀后,征西將軍鄧艾招降納叛,急于穩定人心,他聘李密為主簿,李密力辭不受。鄧艾集團的驕橫已經讓他膽寒。鄧艾初入成都時是“蜀人稱焉”,結果卻是蜀人“有識者笑之”。晉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連下,郡縣不斷催促。當年李密祖母已96歲,風燭殘年,他上表敘述自己無法應命的原因。這就是《陳情表》,475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這豈止是“千古散文絕唱”,實乃一個人子研苦膽為墨的“黑書”。
《陳情表》全文用了29個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榮”中兩處指朝臣外,其余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普適邏輯之下,這讓晉武帝頗感順眼。更關鍵還在于,區區一份“陳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還感動了君王鐵石心腸,僅僅是文筆的魔力么?
魏晉南北朝時期,啟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孝經》研究的第一個高潮,最大特征是皇帝們紛紛著書立說,弘揚孝道。晉元帝有《孝經傳》,晉孝武帝有《總明館孝敬講義》,梁武帝著有《孝經義疏》,梁簡文帝也有《孝經義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經義記》等。北魏孝文帝還命令把《孝經》翻譯為鮮卑語……
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在孝道與國忠之間,在親情與君臣之情之間,哀婉曲折,幽徑溝回,《陳情表》達成了一種“無咎”的圓通態勢,悄然遮蔽了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動機。
寫《陳情表》之際,李密時年44歲。當下重讀此文,沒有南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引安子順之說“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感慨,只覺得一種黑苦,宛如鹵水嗆喉。所謂“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重壓,在此時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
祖母魂歸道山之后,李密已經沒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陳情表》的承諾。先后任溫縣縣令、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任期內,他在漢中勉縣倡建武侯祠,那是對故國的追憶么?然而,那來自“竹林七賢”的余韻,盡管不露痕跡,但終有一天被酒力喚醒了。某天他酒后賦詩:“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激怒晉武帝,免官回鄉。其實在此之前在溫縣時,他曾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差一點被人舉報。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勝龍安,好友安東將軍胡熊與皇甫士安主持葬儀,師弟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其列傳。
李密的生平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后進獻。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晉滅蜀后,征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官名)。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里情況,說明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或《陳事表》,此《表》寫于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由于朝中權貴畏懼他的剛正,故朝中無人推薦。最后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后罷官歸田。后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李密的故里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縣保勝鄉。保勝鄉位于彭山縣城西北部,至彭山25公里,這里雖然是一個丘區農業鄉,但礦藏資源豐富,有天然氣、頁巖、紅石、礦泉水和芒硝等。 李密故里在保勝鄉西南約7公里的龍安村。成(都)雅(安)高速公路與這個小村擦肩而過,這里四面環山,九峰羅列。
該村之所以叫龍安村,是因為這里有一座龍門寺。而始建于唐代的龍門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 龍門寺大雄寶殿前,有一塊雕著精美龍圖案的石碑,上面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圣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據說,在祖母百年之后復歸仕途的李密,任太守期間,在自己的故里,主持修建了這座寺廟。 但事實是,龍門寺興建于唐朝貞觀年間,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后不幸被毀,直到清末,道光皇帝頒發圣旨,龍門寺得以再次重建。據說,那時的龍門寺,八座寺廟連起一個群落,氣勢磅礴。后來,寺廟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再次遭遇毀滅的厄運,廟里的佛像也慘遭摧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龍門寺僅剩一尊失去了雙手的釋迦牟尼石刻孤獨地坐在那里,現在的寺廟是1994年才重新修建的。
道光圣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己沒于荒草叢中。龍門寺雖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晉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卻是葬于今天彭山縣鳳鳴鎮的龍門橋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毀去。
大雄寶殿殿右,山崖上刻著 “李密故里”四個紅色大字以及一個巨大的“孝”字,這就是孝文化石刻藝術走廊。在這200米長的天然絕壁之上,鐫刻著歷代頌揚李密孝篤和他的《陳情表》的詩詞,還有再現李密生平和他孝順祖母的淺浮雕組圖。漫步于絕壁之下,靜靜觀賞《陳情表》和李密的事跡,感受中國書法、壁畫的無窮魅力,感悟中華孝文化,正所謂山是一幅畫,畫是—部書,書是—部動人的故事,而故事則是—曲千古傳頌的“孝”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