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字組詞 麓的詞語
麓字的常見組詞有:山麓、麓原、嶽麓書院、陰麓、岳麓書院、東麓、巖麓、麓川、嶽麓、東麓、納麓、麓藪、麓山寺碑、岳麓書院、岳麓、陰麓、巖麓、沙麓、納麓、麓藪、麓麓、麓林、林麓、衡麓、旱麓、高麓、大麓、翠麓,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麓字的意思
lù 山腳:山麓。泰山南麓。
含有麓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山麓 | 山麓 shānlù 山腳下辭典解釋山麓 shān lù ㄕㄢ ㄌㄨˋ 山基、山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注》:「今彭城南有項羽涼馬臺,臺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 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記〉:「零陵縣東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 反義詞山頂英語 foothills德語 Bergfu? (S)?法語 pied (de montagne)? |
麓原 | 麓原 lùyuán 山前侵蝕平原。一種起伏不大而寬闊緩斜的基巖,位于干旱區或半干旱區中較陡坡的山腳下,通常表面蓋著一層薄的礫砂沖積層,是一個侵蝕面,和沉積性的山麓沖積平原不同 |
嶽麓書院 | 辭典解釋岳麓書院 yuè lù shū yuàn ㄩㄝˋ ㄌㄨˋ ㄕㄨ ㄩㄢˋ 位于湖南省長沙縣西岳麓山下,宋開寶中潭州守朱洞建,張栻、朱熹曾在此講學,清康熙時重建。 英語 Yuelu Academy in Changsha, Hunan, famous ancient academy德語 Yuelu-Akademie (Gesch)? |
陰麓 | 1.山的北麓。 |
岳麓書院 | 岳,亦作“岳 ”。故址在湖南·善化縣(今長沙市)西岳麓山·抱黃洞下。辭典解釋岳麓書院 yuè lù shū yuàn ㄩㄝˋ ㄌㄨˋ ㄕㄨ ㄩㄢˋ 位于湖南省長沙縣西岳麓山下,宋開寶中潭州守朱洞建,張栻、朱熹曾在此講學,清康熙時重建。 |
東麓 | 東邊山腳。 |
巖麓 | 山腳。 |
麓川 | 辭典解釋麓川 lù chuān ㄌㄨˋ ㄔㄨㄢ 地名:(1)?位居云南。元時納入版圖,置麓川路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七年(西元1384)?,置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后改稱隴川宣撫司,置司于隴川之地。(2)?明朝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所駐地。 |
嶽麓 | 1.亦作"岳麓"。 2.山名。一稱麓山。在湖南省長沙市郊,湘江西岸,因當衡山之足,故以麓名。山上有晉代修建的麓山寺,山下有岳麓書院。 |
東麓 | 東邊山腳。 |
納麓 | 《書.舜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孔傳:"麓,録也。納舜使大録萬機之政。"后以"納麓"謂總攬大政。 |
麓藪 | 山麓和澤藪。 |
麓山寺碑 | 辭典解釋麓山寺碑 lù shān sì bēi ㄌㄨˋ ㄕㄢ ㄙˋ ㄅㄟ 唐代李邕撰文并書、黃仙鶴刻的碑文。唐開元十八年(西元730)?立于湖南長沙岳麓山。行楷書,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字,碑額篆書「麓山寺碑」四字。字勢豪逸,為李邕所書碑中之杰出者。 也稱為「岳麓寺碑」。 |
岳麓書院 | 岳,亦作“岳 ”。故址在湖南·善化縣(今長沙市)西岳麓山·抱黃洞下。辭典解釋岳麓書院 yuè lù shū yuàn ㄩㄝˋ ㄌㄨˋ ㄕㄨ ㄩㄢˋ 位于湖南省長沙縣西岳麓山下,宋開寶中潭州守朱洞建,張栻、朱熹曾在此講學,清康熙時重建。 |
岳麓 | 1.亦作"岳麓"。 2.山名。一稱麓山。在湖南省長沙市郊,湘江西岸,因當衡山之足,故以麓名。山上有晉代修建的麓山寺,山下有岳麓書院。 |
陰麓 | 1.山的北麓。 |
巖麓 | 山腳。 |
沙麓 | 見"沙鹿"。 |
納麓 | 《書.舜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孔傳:"麓,録也。納舜使大録萬機之政。"后以"納麓"謂總攬大政。 |
麓藪 | 山麓和澤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