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蛇歌的讀音 龍蛇歌的意思
龍蛇歌 《龍蛇歌》是一首有關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綏,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追隨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國后,重耳立為晉文公,在封賞隨從臣屬時,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隱居于綿上(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被燒死。文公為旌表介之推的功勞,將環綿上山一帶封為“介田”,綿山也因之又稱“介山”。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等。《龍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獲封賞之后、隱于綿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記》則定為介之推的從者。先秦至漢代載有《龍蛇歌》的著作頗多,歌詞內容大體相近,而在字句上則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從內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傳約有兩個系統:《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以及《說苑·復恩》為一個系統,歌中都說到五蛇從龍,這是從先秦開始流傳下來的;《新序·節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為另一系統,只是泛說蛇龍相從,這是流行于兩漢的新歌。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統中見于《呂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
- 龍
- 蛇
- 歌
“龍蛇歌”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óng shé gē]
- 漢字注音:
- ㄌㄨㄥˊ ㄕㄜˊ ㄍㄜ
- 簡繁字形:
- 龍蛇歌
- 是否常用:
- 否
“龍蛇歌”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歌名。
網絡解釋
龍蛇歌
《龍蛇歌》是一首有關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綏,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追隨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國后,重耳立為晉文公,在封賞隨從臣屬時,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隱居于綿上(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被燒死。文公為旌表介之推的功勞,將環綿上山一帶封為“介田”,綿山也因之又稱“介山”。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等。《龍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獲封賞之后、隱于綿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記》則定為介之推的從者。先秦至漢代載有《龍蛇歌》的著作頗多,歌詞內容大體相近,而在字句上則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從內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傳約有兩個系統:《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以及《說苑·復恩》為一個系統,歌中都說到五蛇從龍,這是從先秦開始流傳下來的;《新序·節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為另一系統,只是泛說蛇龍相從,這是流行于兩漢的新歌。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統中見于《呂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
“龍蛇歌”的單字解釋
【龍】: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2.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使用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床。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的圖案的:龍舟。龍燈。龍車。龍旗。4.古生物學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動物,如恐龍、翼手龍等。5.姓。
【蛇】:[shé]爬行動物,身體圓而細長,有鱗,沒有四肢。種類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動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獸類。[yí]見“逶蛇”。
【歌】:1.能唱的文辭或歌曲:詩歌。民歌。2.歌唱:載歌載舞。
“龍蛇歌”的相關詞語
* 龍蛇歌的讀音是:lóng shé gē,龍蛇歌的意思:龍蛇歌 《龍蛇歌》是一首有關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綏,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追隨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國后,重耳立為晉文公,在封賞隨從臣屬時,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隱居于綿上(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被燒死。文公為旌表介之推的功勞,將環綿上山一帶封為“介田”,綿山也因之又稱“介山”。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等。《龍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獲封賞之后、隱于綿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記》則定為介之推的從者。先秦至漢代載有《龍蛇歌》的著作頗多,歌詞內容大體相近,而在字句上則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從內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傳約有兩個系統:《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以及《說苑·復恩》為一個系統,歌中都說到五蛇從龍,這是從先秦開始流傳下來的;《新序·節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為另一系統,只是泛說蛇龍相從,這是流行于兩漢的新歌。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統中見于《呂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
基本解釋
古歌名。龍蛇歌
《龍蛇歌》是一首有關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綏,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追隨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國后,重耳立為晉文公,在封賞隨從臣屬時,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隱居于綿上(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被燒死。文公為旌表介之推的功勞,將環綿上山一帶封為“介田”,綿山也因之又稱“介山”。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等。《龍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獲封賞之后、隱于綿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記》則定為介之推的從者。先秦至漢代載有《龍蛇歌》的著作頗多,歌詞內容大體相近,而在字句上則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從內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傳約有兩個系統:《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以及《說苑·復恩》為一個系統,歌中都說到五蛇從龍,這是從先秦開始流傳下來的;《新序·節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為另一系統,只是泛說蛇龍相從,這是流行于兩漢的新歌。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統中見于《呂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龍】: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2.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使用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床。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的圖案的:龍舟。龍燈。龍車。龍旗。4.古生物學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動物,如恐龍、翼手龍等。5.姓。
【蛇】:[shé]爬行動物,身體圓而細長,有鱗,沒有四肢。種類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動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獸類。[yí]見“逶蛇”。
【歌】:1.能唱的文辭或歌曲:詩歌。民歌。2.歌唱: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