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琴的讀音 雷琴的意思
雷琴 雷琴是民族拉弦樂器中個性和特色最為明顯的樂器之一,起源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明人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興隆莊沈少明先生。年幼時因病雙目失明,十歲拜孤山西村張立全老師學習彈三弦唱古曲,憑著特有的音樂天賦,嫻熟的演奏技巧,吹拉彈唱無所不精。1953年代表通州專區參加河北省文藝調演。他的三弦拉戲《劉巧兒》惟妙惟肖的聲音引起轟動。無獨有偶,當時參加匯演的天津代表隊有個叫王殿玉的,他用的是改裝三弦,把墜琴的筒子換上三弦的桿子,把筒子加粗,他演奏的曲目是山東呂劇《子妹易嫁》按演出的劇場效果遠不如沈少明先生的《劉巧兒》這可能跟地域有關,但這樣兩件樂器演奏手法、音樂表現基本一樣。因為聲音大又洪亮,象打雷似的,人們就叫它大雷。 人們自然把雷琴分為兩派:天津的王殿玉、北京的沈少明。在沈少明先生精彩演繹下,很多目睹的觀眾為之傾倒,讓行里人折服。每當中央廣播電臺播放時人們都要爭相轉告。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山東鄆城藝人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基礎上,加長琴桿、加大琴筒、改蒙蟒皮而成。琴桿窄而長,用紅木、花梨木制,表面為指板。琴頭呈鏟形,左右各置一弦軸,軸表面刻有瓣紋,軸頂嵌骨飾。琴筒大而短,銅制、圓形,蟒皮蒙面,后敞口。置琴碼,張兩弦。琴弓較二胡弓長,所拴馬尾束較寬。有大、小兩種。大者全長 110厘米,張鋼絲弦;小者全長90厘米,張絲弦。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個半八度。
- 雷
- 琴
“雷琴”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éi qín]
- 漢字注音:
- ㄌㄟˊ ㄑㄧㄣ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雷琴”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唐代琴工雷威所制作的琴。據唐李肇《唐國史補》載﹕"蜀中雷氏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泛指古代文物。 辭典解釋
雷琴 léi qín ㄌㄟˊ ㄑㄧㄣˊ 樂器名:(1)? 稱唐代雷儼、雷威、雷霄等名匠所造的七弦琴為「雷琴」。(2)? 一種拉弦樂器。銅制琴筒,前口蒙蟒皮,琴桿與弦軸為硬木制成,張弦兩根,五度定弦。以馬尾弓拉奏。音量較大,音色柔和圓潤。
網絡解釋
雷琴
雷琴是民族拉弦樂器中個性和特色最為明顯的樂器之一,起源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明人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興隆莊沈少明先生。年幼時因病雙目失明,十歲拜孤山西村張立全老師學習彈三弦唱古曲,憑著特有的音樂天賦,嫻熟的演奏技巧,吹拉彈唱無所不精。1953年代表通州專區參加河北省文藝調演。他的三弦拉戲《劉巧兒》惟妙惟肖的聲音引起轟動。無獨有偶,當時參加匯演的天津代表隊有個叫王殿玉的,他用的是改裝三弦,把墜琴的筒子換上三弦的桿子,把筒子加粗,他演奏的曲目是山東呂劇《子妹易嫁》按演出的劇場效果遠不如沈少明先生的《劉巧兒》這可能跟地域有關,但這樣兩件樂器演奏手法、音樂表現基本一樣。因為聲音大又洪亮,象打雷似的,人們就叫它大雷。
人們自然把雷琴分為兩派:天津的王殿玉、北京的沈少明。在沈少明先生精彩演繹下,很多目睹的觀眾為之傾倒,讓行里人折服。每當中央廣播電臺播放時人們都要爭相轉告。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山東鄆城藝人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基礎上,加長琴桿、加大琴筒、改蒙蟒皮而成。琴桿窄而長,用紅木、花梨木制,表面為指板。琴頭呈鏟形,左右各置一弦軸,軸表面刻有瓣紋,軸頂嵌骨飾。琴筒大而短,銅制、圓形,蟒皮蒙面,后敞口。置琴碼,張兩弦。琴弓較二胡弓長,所拴馬尾束較寬。有大、小兩種。大者全長 110厘米,張鋼絲弦;小者全長90厘米,張絲弦。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個半八度。
“雷琴”的單字解釋
【雷】:1.帶異性電的兩塊云相接近時放出閃電,閃電引起的高溫使空氣膨脹、水滴汽化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2.一種爆炸性的武器:水雷。地雷。
【琴】:1.某些樂器的統稱。如胡琴、提琴、鋼琴等。2.古琴。撥弦樂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張弦七根,一邊有十三徽。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撥彈。發音清幽。多用于獨奏或琴簫合奏。
“雷琴”的相關詞語
* 雷琴的讀音是:léi qín,雷琴的意思:雷琴 雷琴是民族拉弦樂器中個性和特色最為明顯的樂器之一,起源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明人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興隆莊沈少明先生。年幼時因病雙目失明,十歲拜孤山西村張立全老師學習彈三弦唱古曲,憑著特有的音樂天賦,嫻熟的演奏技巧,吹拉彈唱無所不精。1953年代表通州專區參加河北省文藝調演。他的三弦拉戲《劉巧兒》惟妙惟肖的聲音引起轟動。無獨有偶,當時參加匯演的天津代表隊有個叫王殿玉的,他用的是改裝三弦,把墜琴的筒子換上三弦的桿子,把筒子加粗,他演奏的曲目是山東呂劇《子妹易嫁》按演出的劇場效果遠不如沈少明先生的《劉巧兒》這可能跟地域有關,但這樣兩件樂器演奏手法、音樂表現基本一樣。因為聲音大又洪亮,象打雷似的,人們就叫它大雷。 人們自然把雷琴分為兩派:天津的王殿玉、北京的沈少明。在沈少明先生精彩演繹下,很多目睹的觀眾為之傾倒,讓行里人折服。每當中央廣播電臺播放時人們都要爭相轉告。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山東鄆城藝人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基礎上,加長琴桿、加大琴筒、改蒙蟒皮而成。琴桿窄而長,用紅木、花梨木制,表面為指板。琴頭呈鏟形,左右各置一弦軸,軸表面刻有瓣紋,軸頂嵌骨飾。琴筒大而短,銅制、圓形,蟒皮蒙面,后敞口。置琴碼,張兩弦。琴弓較二胡弓長,所拴馬尾束較寬。有大、小兩種。大者全長 110厘米,張鋼絲弦;小者全長90厘米,張絲弦。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個半八度。
基本解釋
唐代琴工雷威所制作的琴。據唐李肇《唐國史補》載﹕"蜀中雷氏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泛指古代文物。辭典解釋
雷琴 léi qín ㄌㄟˊ ㄑㄧㄣˊ樂器名:(1)? 稱唐代雷儼、雷威、雷霄等名匠所造的七弦琴為「雷琴」。(2)? 一種拉弦樂器。銅制琴筒,前口蒙蟒皮,琴桿與弦軸為硬木制成,張弦兩根,五度定弦。以馬尾弓拉奏。音量較大,音色柔和圓潤。
雷琴
雷琴是民族拉弦樂器中個性和特色最為明顯的樂器之一,起源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明人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興隆莊沈少明先生。年幼時因病雙目失明,十歲拜孤山西村張立全老師學習彈三弦唱古曲,憑著特有的音樂天賦,嫻熟的演奏技巧,吹拉彈唱無所不精。1953年代表通州專區參加河北省文藝調演。他的三弦拉戲《劉巧兒》惟妙惟肖的聲音引起轟動。無獨有偶,當時參加匯演的天津代表隊有個叫王殿玉的,他用的是改裝三弦,把墜琴的筒子換上三弦的桿子,把筒子加粗,他演奏的曲目是山東呂劇《子妹易嫁》按演出的劇場效果遠不如沈少明先生的《劉巧兒》這可能跟地域有關,但這樣兩件樂器演奏手法、音樂表現基本一樣。因為聲音大又洪亮,象打雷似的,人們就叫它大雷。人們自然把雷琴分為兩派:天津的王殿玉、北京的沈少明。在沈少明先生精彩演繹下,很多目睹的觀眾為之傾倒,讓行里人折服。每當中央廣播電臺播放時人們都要爭相轉告。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山東鄆城藝人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基礎上,加長琴桿、加大琴筒、改蒙蟒皮而成。琴桿窄而長,用紅木、花梨木制,表面為指板。琴頭呈鏟形,左右各置一弦軸,軸表面刻有瓣紋,軸頂嵌骨飾。琴筒大而短,銅制、圓形,蟒皮蒙面,后敞口。置琴碼,張兩弦。琴弓較二胡弓長,所拴馬尾束較寬。有大、小兩種。大者全長 110厘米,張鋼絲弦;小者全長90厘米,張絲弦。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個半八度。
【雷】:1.帶異性電的兩塊云相接近時放出閃電,閃電引起的高溫使空氣膨脹、水滴汽化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2.一種爆炸性的武器:水雷。地雷。
【琴】:1.某些樂器的統稱。如胡琴、提琴、鋼琴等。2.古琴。撥弦樂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張弦七根,一邊有十三徽。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撥彈。發音清幽。多用于獨奏或琴簫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