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的讀音 阿勃勒的意思
阿勃勒 阿勃勒(Cassia fistula),是一種豆目、蝶形花科、毒豆屬的落葉小喬木或中等喬木,高達22m。葉柄即葉序軸無腺體;小葉3--4對,卵形至橢圓形,長8--15(20)cm。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花的直徑約4到7厘米,花瓣5枚離生,大小略等,雄蕊10枚,花絲黃色彎成勾狀,其中有3枚特長、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花落后結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長約30到60厘米,1.5到2.5厘米闊,需時一年才成熟,顏色由綠轉黑褐,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一股刺鼻的氣味。 阿勃勒是泰國國花,原產于南亞南部。分布在巴基斯坦南部、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長于海拔1,000米的地區。阿勃勒的種子味甜可食用,亦有說有毒,有輕瀉作用,古埃及人用此來作瀉藥用。樹皮含單寧,可作紅色染料。
- 阿
- 勃
- 勒
“阿勃勒”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ā bó lè]
- 漢字注音:
- ㄚ ㄅㄛˊ ㄌㄜ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阿勃勒”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阿勃勒 ā bó lè ㄚ ㄅㄛˊ ㄌㄜˋ 植物名。蘇木科鐵刀木屬,落葉喬木。樹木高大,樹姿優美,葉小,呈羽狀復葉。夏初開花,色澤黃亮,結圓筒狀莢果,暗褐色,內有紅褐色種子,可食。原產于喜馬拉雅山東部、中部,以至錫蘭。多用來作觀賞植物或行道樹。
也稱為「波斯皂莢」。
網絡解釋
阿勃勒
阿勃勒(Cassia fistula),是一種豆目、蝶形花科、毒豆屬的落葉小喬木或中等喬木,高達22m。葉柄即葉序軸無腺體;小葉3--4對,卵形至橢圓形,長8--15(20)cm。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花的直徑約4到7厘米,花瓣5枚離生,大小略等,雄蕊10枚,花絲黃色彎成勾狀,其中有3枚特長、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花落后結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長約30到60厘米,1.5到2.5厘米闊,需時一年才成熟,顏色由綠轉黑褐,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一股刺鼻的氣味。
阿勃勒是泰國國花,原產于南亞南部。分布在巴基斯坦南部、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長于海拔1,000米的地區。阿勃勒的種子味甜可食用,亦有說有毒,有輕瀉作用,古埃及人用此來作瀉藥用。樹皮含單寧,可作紅色染料。
“阿勃勒”的單字解釋
【阿】:[ā]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阿寶。阿唐。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崇阿。3.彎曲的地方:山阿。4.指山東東阿:阿膠。5.姓。
【勃】:[bó]1.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興起的樣子,如“勃勃作色”)。2.變色的樣子:勃騰騰(怒氣上沖的樣子)。3.旺盛,興起:勃起。勃發。勃蓬。[bèi]古同“悖”,違背事理,惑亂糊涂。
【勒】:[lè]1.帶嚼子的馬籠頭。2.收住韁繩不讓騾馬等前進:懸崖勒馬。3.強制;逼迫:勒令。勒派。勒索。4.統率:親勒六軍。5.姓。6.雕刻:勒石。勒碑。7.勒克斯的簡稱。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勻地照在1平方米面積上時的光照度是1勒。[lēi]用繩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緊;系緊:行李沒有捆緊,再勒一勒。中間再勒根繩子就不會散了。襪帶兒太緊,勒得腿肚子不舒服。
“阿勃勒”的相關詞語
* 阿勃勒的讀音是:ā bó lè,阿勃勒的意思:阿勃勒 阿勃勒(Cassia fistula),是一種豆目、蝶形花科、毒豆屬的落葉小喬木或中等喬木,高達22m。葉柄即葉序軸無腺體;小葉3--4對,卵形至橢圓形,長8--15(20)cm。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花的直徑約4到7厘米,花瓣5枚離生,大小略等,雄蕊10枚,花絲黃色彎成勾狀,其中有3枚特長、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花落后結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長約30到60厘米,1.5到2.5厘米闊,需時一年才成熟,顏色由綠轉黑褐,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一股刺鼻的氣味。 阿勃勒是泰國國花,原產于南亞南部。分布在巴基斯坦南部、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長于海拔1,000米的地區。阿勃勒的種子味甜可食用,亦有說有毒,有輕瀉作用,古埃及人用此來作瀉藥用。樹皮含單寧,可作紅色染料。
辭典解釋
阿勃勒 ā bó lè ㄚ ㄅㄛˊ ㄌㄜˋ植物名。蘇木科鐵刀木屬,落葉喬木。樹木高大,樹姿優美,葉小,呈羽狀復葉。夏初開花,色澤黃亮,結圓筒狀莢果,暗褐色,內有紅褐色種子,可食。原產于喜馬拉雅山東部、中部,以至錫蘭。多用來作觀賞植物或行道樹。
也稱為「波斯皂莢」。
阿勃勒
阿勃勒(Cassia fistula),是一種豆目、蝶形花科、毒豆屬的落葉小喬木或中等喬木,高達22m。葉柄即葉序軸無腺體;小葉3--4對,卵形至橢圓形,長8--15(20)cm。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花的直徑約4到7厘米,花瓣5枚離生,大小略等,雄蕊10枚,花絲黃色彎成勾狀,其中有3枚特長、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花落后結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長約30到60厘米,1.5到2.5厘米闊,需時一年才成熟,顏色由綠轉黑褐,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一股刺鼻的氣味。阿勃勒是泰國國花,原產于南亞南部。分布在巴基斯坦南部、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長于海拔1,000米的地區。阿勃勒的種子味甜可食用,亦有說有毒,有輕瀉作用,古埃及人用此來作瀉藥用。樹皮含單寧,可作紅色染料。
【阿】:[ā]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阿寶。阿唐。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崇阿。3.彎曲的地方:山阿。4.指山東東阿:阿膠。5.姓。
【勃】:[bó]1.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興起的樣子,如“勃勃作色”)。2.變色的樣子:勃騰騰(怒氣上沖的樣子)。3.旺盛,興起:勃起。勃發。勃蓬。[bèi]古同“悖”,違背事理,惑亂糊涂。
【勒】:[lè]1.帶嚼子的馬籠頭。2.收住韁繩不讓騾馬等前進:懸崖勒馬。3.強制;逼迫:勒令。勒派。勒索。4.統率:親勒六軍。5.姓。6.雕刻:勒石。勒碑。7.勒克斯的簡稱。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勻地照在1平方米面積上時的光照度是1勒。[lēi]用繩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緊;系緊:行李沒有捆緊,再勒一勒。中間再勒根繩子就不會散了。襪帶兒太緊,勒得腿肚子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