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歷的讀音 過歷的意思
過歷 ɡuò lì (過歷) 謂超過預計的享國年數。語本《漢書·諸侯王表》:“ 周 過其歷, 秦 不及期,國勢然也。” 宋 沉初 《周以宗彊賦》:“史稱乃德,盛陳過歷之期,詩大其功,茂著維城之詠。” 宋 陸游 《夏日》詩之四:“ 秦 不及期 周 過歷,始知養壽在中和。”
- 過
- 歷
“過歷”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uò lì]
- 漢字注音:
- ㄍㄨㄛˋ ㄌㄧˋ
- 簡繁字形:
- 過歷
- 是否常用:
- 否
“過歷”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謂超過預計的享國年數。語本《漢書.諸侯王表》:"周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 辭典解釋
過歷 guò lì ㄍㄨㄛˋ ㄌㄧˋ 經過、涉歷。
《書經.梓材》漢.孔安國.傳:「所過歷之人,有所寬宥,亦所以敬勞之。」
網絡解釋
過歷
ɡuò lì
(過歷)
謂超過預計的享國年數。語本《漢書·諸侯王表》:“ 周 過其歷, 秦 不及期,國勢然也。” 宋 沉初 《周以宗彊賦》:“史稱乃德,盛陳過歷之期,詩大其功,茂著維城之詠。” 宋 陸游 《夏日》詩之四:“ 秦 不及期 周 過歷,始知養壽在中和。”
“過歷”的單字解釋
【過】:1.經過。2.渡過。3.過去。4.婉詞。過世;去世。5.傳遞。6.幫助咽下;和著吃。7.沖刷,漂洗。8.超過,超越。9.過分;太甚。10.極;非常。11.來訪;前往拜訪。12.交往,相處。13.交談。14.到達;前往。15.過失;錯誤。16.失去。17.怪罪,責難。18.轉移。19.傳染。20.度過;過活。21.繼入、贅入或嫁入。參見“過房”、“過門”。22.方言。指母豬生小豬。23.方言。緣故。24.量詞。遍,次。25.用在動詞加“不”或“得”的後面,表示勝過或通過的意思。26.用在動詞後,表示完畢。27.用在動詞後,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並未繼續到現在。
【歷】:1.經過:“歷劫”、“歷險”、“歷盡滄桑”。2.踰越。《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徑庭歷級,非禮也。”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雁宕山日記》:“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3.過去、已經過的:“歷代”、“歷屆”、“歷史”、“歷年”。《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先士茂製,諷高歷賞。”4.分明的、清晰的:“歷歷在目”、“往事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5.過去的經驗:“學歷”、“資歷”、“履歷”。6.遍、盡。《周禮?夏官?量人》:“凡宰祭與鬱人受斝,歷而皆飲之。”唐?李商隱《詠史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過歷”的相關詞語
* 過歷的讀音是:guò lì,過歷的意思:過歷 ɡuò lì (過歷) 謂超過預計的享國年數。語本《漢書·諸侯王表》:“ 周 過其歷, 秦 不及期,國勢然也。” 宋 沉初 《周以宗彊賦》:“史稱乃德,盛陳過歷之期,詩大其功,茂著維城之詠。” 宋 陸游 《夏日》詩之四:“ 秦 不及期 周 過歷,始知養壽在中和。”
基本解釋
謂超過預計的享國年數。語本《漢書.諸侯王表》:"周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辭典解釋
過歷 guò lì ㄍㄨㄛˋ ㄌㄧˋ經過、涉歷。
《書經.梓材》漢.孔安國.傳:「所過歷之人,有所寬宥,亦所以敬勞之。」
過歷
ɡuò lì(過歷)
謂超過預計的享國年數。語本《漢書·諸侯王表》:“ 周 過其歷, 秦 不及期,國勢然也。” 宋 沉初 《周以宗彊賦》:“史稱乃德,盛陳過歷之期,詩大其功,茂著維城之詠。” 宋 陸游 《夏日》詩之四:“ 秦 不及期 周 過歷,始知養壽在中和。”
【過】:1.經過。2.渡過。3.過去。4.婉詞。過世;去世。5.傳遞。6.幫助咽下;和著吃。7.沖刷,漂洗。8.超過,超越。9.過分;太甚。10.極;非常。11.來訪;前往拜訪。12.交往,相處。13.交談。14.到達;前往。15.過失;錯誤。16.失去。17.怪罪,責難。18.轉移。19.傳染。20.度過;過活。21.繼入、贅入或嫁入。參見“過房”、“過門”。22.方言。指母豬生小豬。23.方言。緣故。24.量詞。遍,次。25.用在動詞加“不”或“得”的後面,表示勝過或通過的意思。26.用在動詞後,表示完畢。27.用在動詞後,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並未繼續到現在。
【歷】:1.經過:“歷劫”、“歷險”、“歷盡滄桑”。2.踰越。《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徑庭歷級,非禮也。”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雁宕山日記》:“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3.過去、已經過的:“歷代”、“歷屆”、“歷史”、“歷年”。《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先士茂製,諷高歷賞。”4.分明的、清晰的:“歷歷在目”、“往事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5.過去的經驗:“學歷”、“資歷”、“履歷”。6.遍、盡。《周禮?夏官?量人》:“凡宰祭與鬱人受斝,歷而皆飲之。”唐?李商隱《詠史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