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的讀音 通俗文的意思
通俗文 《通俗文》,東漢末服虔撰。這是我國第一部俗語詞辭書,在小學史與辭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通
- 俗
- 文
“通俗文”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ōng sú wén]
- 漢字注音:
- ㄊㄨㄥ ㄙㄨˊ ㄨㄣ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通俗文”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通俗文 tōng sú wén ㄊㄨㄥ ㄙㄨˊ ㄨㄣˊ 書名。漢服虔撰,一卷。內容主要訓釋經史用字。《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有著錄。原書已佚,僅散見于漢書注、文選注、唐宋類書及諸經音義中。清任大椿有輯本,刊入《小學鉤沉》中,后顧震福亦有輯本,刊入《小學鉤沉續編》中。
網絡解釋
通俗文
《通俗文》,東漢末服虔撰。這是我國第一部俗語詞辭書,在小學史與辭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俗文”的單字解釋
【通】:[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俗】:1.風俗:習俗。移風易俗。2.大眾的;通行的;習見的:約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厭惡的:庸俗。俗氣。4.沒出家的人;世俗:僧俗。還俗。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通俗文”的相關成語
“通俗文”的相關詞語
* 通俗文的讀音是:tōng sú wén,通俗文的意思:通俗文 《通俗文》,東漢末服虔撰。這是我國第一部俗語詞辭書,在小學史與辭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辭典解釋
通俗文 tōng sú wén ㄊㄨㄥ ㄙㄨˊ ㄨㄣˊ書名。漢服虔撰,一卷。內容主要訓釋經史用字。《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有著錄。原書已佚,僅散見于漢書注、文選注、唐宋類書及諸經音義中。清任大椿有輯本,刊入《小學鉤沉》中,后顧震福亦有輯本,刊入《小學鉤沉續編》中。
通俗文
《通俗文》,東漢末服虔撰。這是我國第一部俗語詞辭書,在小學史與辭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俗】:1.風俗:習俗。移風易俗。2.大眾的;通行的;習見的:約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厭惡的:庸俗。俗氣。4.沒出家的人;世俗:僧俗。還俗。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