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石的讀音 萬石的意思
萬石 萬石有多種意思,在漢朝是代表官階,漢官秩的最高級。還代表地名,在江蘇宜興素有“石海明珠”之稱的萬石鎮,以其歷史“萬石糧倉”而得名,地處宜興市北大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名鎮、魚米之鄉。全鎮總面積43.77平方公里,人口2.64萬人,下轄9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在清朝是一個人名。
- 萬
- 石
“萬石”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àn dàn]
- 漢字注音:
- ㄨㄢˋ ㄉㄢˋ
- 簡繁字形:
- 萬石
- 是否常用:
- 否
“萬石”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漢書.石奮傳》:"奮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凡號奮為萬石君。"后因以"萬石"指漢石奮。 2.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為大官者。 3.漢代三公別稱萬石。后泛指官職高的人。 辭典解釋
萬石 wàn dàn ㄨㄢˋ ㄉㄢˋ 漢制,三公的俸祿,月各三百五十斛谷,稱為「萬石」。
《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唐.顏師古.注:「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漢有二千石的官,凡一門有五人當二千石的官,稱為「萬石」。如漢石奮及其四子官 皆二千石,號萬石君。
形容數量極多。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巨。」
網絡解釋
萬石
萬石有多種意思,在漢朝是代表官階,漢官秩的最高級。還代表地名,在江蘇宜興素有“石海明珠”之稱的萬石鎮,以其歷史“萬石糧倉”而得名,地處宜興市北大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名鎮、魚米之鄉。全鎮總面積43.77平方公里,人口2.64萬人,下轄9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在清朝是一個人名。
“萬石”的單字解釋
【萬】:1.數目字。千的十倍。《玉篇?禸部》:“萬,十千也。”《孟子?梁惠王上》:“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唐?白居易?《寄元九詩》:“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2.眾多的:“排除萬難”。《易經?謙卦》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非常﹑絕對:“萬不得已”﹑“萬萬不可”。《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石】:[shí]1.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的:花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見〖巖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藥石。4.姓。[dàn]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
“萬石”的相關詞語
* 萬石的讀音是:wàn dàn,萬石的意思:萬石 萬石有多種意思,在漢朝是代表官階,漢官秩的最高級。還代表地名,在江蘇宜興素有“石海明珠”之稱的萬石鎮,以其歷史“萬石糧倉”而得名,地處宜興市北大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名鎮、魚米之鄉。全鎮總面積43.77平方公里,人口2.64萬人,下轄9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在清朝是一個人名。
基本解釋
1.《漢書.石奮傳》:"奮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凡號奮為萬石君。"后因以"萬石"指漢石奮。 2.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為大官者。 3.漢代三公別稱萬石。后泛指官職高的人。辭典解釋
萬石 wàn dàn ㄨㄢˋ ㄉㄢˋ漢制,三公的俸祿,月各三百五十斛谷,稱為「萬石」。
《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唐.顏師古.注:「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漢有二千石的官,凡一門有五人當二千石的官,稱為「萬石」。如漢石奮及其四子官 皆二千石,號萬石君。
形容數量極多。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巨。」
萬石
萬石有多種意思,在漢朝是代表官階,漢官秩的最高級。還代表地名,在江蘇宜興素有“石海明珠”之稱的萬石鎮,以其歷史“萬石糧倉”而得名,地處宜興市北大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名鎮、魚米之鄉。全鎮總面積43.77平方公里,人口2.64萬人,下轄9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在清朝是一個人名。【萬】:1.數目字。千的十倍。《玉篇?禸部》:“萬,十千也。”《孟子?梁惠王上》:“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唐?白居易?《寄元九詩》:“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2.眾多的:“排除萬難”。《易經?謙卦》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非常﹑絕對:“萬不得已”﹑“萬萬不可”。《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石】:[shí]1.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的:花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見〖巖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藥石。4.姓。[dàn]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