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閣體的讀音 臺閣體的意思
臺閣體 (明代文學創作風格)臺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臺閣體”詩。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楊榮(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三楊”都是當時的臺閣重臣,故他們的詩文有“臺閣體”之稱。臺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應酬而作,題材常是“頌圣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
- 臺
- 閣
- 體
“臺閣體”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ái gé tǐ]
- 漢字注音:
- ㄊㄞˊ ㄍㄜˊ ㄊㄧˇ
- 簡繁字形:
- 臺閣體
- 是否常用:
- 否
“臺閣體”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明初上層官僚間形成的一種文風。其代表作家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三人,同入臺閣輔政,為文講究雍容典雅,但內容則多粉飾太平,頌揚統治階級功德。一時競相崇尚,稱之為“臺閣體”。一種楷書字體名。要求寫得烏黑、方正、光潔,大小一律。盛行于明·清時代。又稱館閣體。
網絡解釋
臺閣體 (明代文學創作風格)
臺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臺閣體”詩。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楊榮(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三楊”都是當時的臺閣重臣,故他們的詩文有“臺閣體”之稱。臺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應酬而作,題材常是“頌圣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
“臺閣體”的單字解釋
【臺】:姓。
【閣】:1.類似樓房的建築物,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樓閣。滕王閣。閣下(對人的敬稱,意謂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者而告之;現代多用於外交場合)。2.特指女子的臥房:閨閣。出閣(出嫁)。3.小木頭房子:閣子。閣樓。4.某些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內閣(簡稱“閣”)。組閣。入閣。5.古同“擱”,停止。
【體】:[tǐ]1.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2.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體。主體。群體。4.物質存在的狀態或形狀:固體。液體。體積。5.文章或書法的樣式、風格: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文章的體裁,如“騷體”、“駢體”、“舊體詩”)。字體。6.事物的格局、規矩:體系。體制。7.親身經驗、領悟:體知(親自查知)。體味。身體力行(xíng)。8.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體諒。體貼。體恤。9.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tī]〔體己〕a.家庭成員個人的私蓄的財物;b.親近的,如“體己話”,亦作“梯己”。
“臺閣體”的相關詞語
* 臺閣體的讀音是:tái gé tǐ,臺閣體的意思:臺閣體 (明代文學創作風格)臺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臺閣體”詩。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楊榮(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三楊”都是當時的臺閣重臣,故他們的詩文有“臺閣體”之稱。臺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應酬而作,題材常是“頌圣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
基本解釋
明初上層官僚間形成的一種文風。其代表作家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三人,同入臺閣輔政,為文講究雍容典雅,但內容則多粉飾太平,頌揚統治階級功德。一時競相崇尚,稱之為“臺閣體”。一種楷書字體名。要求寫得烏黑、方正、光潔,大小一律。盛行于明·清時代。又稱館閣體。臺閣體 (明代文學創作風格)
臺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臺閣體”詩。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楊榮(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三楊”都是當時的臺閣重臣,故他們的詩文有“臺閣體”之稱。臺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應酬而作,題材常是“頌圣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臺】:姓。
【閣】:1.類似樓房的建築物,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樓閣。滕王閣。閣下(對人的敬稱,意謂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者而告之;現代多用於外交場合)。2.特指女子的臥房:閨閣。出閣(出嫁)。3.小木頭房子:閣子。閣樓。4.某些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內閣(簡稱“閣”)。組閣。入閣。5.古同“擱”,停止。
【體】:[tǐ]1.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2.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體。主體。群體。4.物質存在的狀態或形狀:固體。液體。體積。5.文章或書法的樣式、風格: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文章的體裁,如“騷體”、“駢體”、“舊體詩”)。字體。6.事物的格局、規矩:體系。體制。7.親身經驗、領悟:體知(親自查知)。體味。身體力行(xíng)。8.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體諒。體貼。體恤。9.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tī]〔體己〕a.家庭成員個人的私蓄的財物;b.親近的,如“體己話”,亦作“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