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搏的讀音 脈搏的意思
脈搏 (動脈搏動)脈搏(英語:Pulse)為人體表可觸摸到的動脈搏動。人體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血液所組成,負責人體氧氣、二氧化碳、養分及廢物的運送。血液經由心臟的左心室收縮而擠壓流入主動脈,隨即傳遞到全身動脈。動脈為富有彈性的結締組織與肌肉所形成管路。當大量血液進入動脈將使動脈壓力變大而使管徑擴張,在體表較淺處動脈即可感受到此擴張,即所謂的脈搏。 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為60到100次/分,常為每分鐘70-80次,平均約72次/分。老年人較慢,為55到60次/分。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胎兒每分鐘110—160次,嬰兒每分鐘120-140次,幼兒每分鐘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鐘80-90次。 脈搏 (漢語詞語)脈搏,拼音mài bó,出自《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
- 脈
- 搏
“脈搏”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mài bó]
- 漢字注音:
- ㄇㄞˋ ㄅㄛˊ
- 簡繁字形:
- 脈搏
- 是否常用:
- 是
“脈搏”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脈搏 màibó
(1) [pulse]
(2) 動脈的搏動,健康成年人安靜時每分鐘 70—75 次
(3) 潛在的感情、意見或動向
任何人都可以感覺到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脈搏
辭典解釋
脈搏 mài bó ㄇㄞˋ ㄅㄛˊ 心臟收縮時,輸出血液的沖擊所引起的一種可用手指接觸察覺的規律性動脈膨脹及收縮的搏動。也作「脈膊」。
英語 pulse (both medical and figurative)?
德語 Pulsschlag, Puls (S, Med)?
法語 pouls
網絡解釋
脈搏 (動脈搏動)
脈搏(英語:Pulse)為人體表可觸摸到的動脈搏動。人體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血液所組成,負責人體氧氣、二氧化碳、養分及廢物的運送。血液經由心臟的左心室收縮而擠壓流入主動脈,隨即傳遞到全身動脈。動脈為富有彈性的結締組織與肌肉所形成管路。當大量血液進入動脈將使動脈壓力變大而使管徑擴張,在體表較淺處動脈即可感受到此擴張,即所謂的脈搏。
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為60到100次/分,常為每分鐘70-80次,平均約72次/分。老年人較慢,為55到60次/分。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胎兒每分鐘110—160次,嬰兒每分鐘120-140次,幼兒每分鐘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鐘80-90次。
脈搏 (漢語詞語)
脈搏,拼音mài bó,出自《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
“脈搏”的單字解釋
“脈搏”的相關詞語
* 脈搏的讀音是:mài bó,脈搏的意思:脈搏 (動脈搏動)脈搏(英語:Pulse)為人體表可觸摸到的動脈搏動。人體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血液所組成,負責人體氧氣、二氧化碳、養分及廢物的運送。血液經由心臟的左心室收縮而擠壓流入主動脈,隨即傳遞到全身動脈。動脈為富有彈性的結締組織與肌肉所形成管路。當大量血液進入動脈將使動脈壓力變大而使管徑擴張,在體表較淺處動脈即可感受到此擴張,即所謂的脈搏。 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為60到100次/分,常為每分鐘70-80次,平均約72次/分。老年人較慢,為55到60次/分。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胎兒每分鐘110—160次,嬰兒每分鐘120-140次,幼兒每分鐘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鐘80-90次。 脈搏 (漢語詞語)脈搏,拼音mài bó,出自《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
基本解釋
脈搏 màibó
(1) [pulse]
(2) 動脈的搏動,健康成年人安靜時每分鐘 70—75 次
(3) 潛在的感情、意見或動向
任何人都可以感覺到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脈搏
辭典解釋
脈搏 mài bó ㄇㄞˋ ㄅㄛˊ心臟收縮時,輸出血液的沖擊所引起的一種可用手指接觸察覺的規律性動脈膨脹及收縮的搏動。也作「脈膊」。
英語 pulse (both medical and figurative)?
德語 Pulsschlag, Puls (S, Med)?
法語 pouls
脈搏 (動脈搏動)
脈搏(英語:Pulse)為人體表可觸摸到的動脈搏動。人體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血液所組成,負責人體氧氣、二氧化碳、養分及廢物的運送。血液經由心臟的左心室收縮而擠壓流入主動脈,隨即傳遞到全身動脈。動脈為富有彈性的結締組織與肌肉所形成管路。當大量血液進入動脈將使動脈壓力變大而使管徑擴張,在體表較淺處動脈即可感受到此擴張,即所謂的脈搏。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為60到100次/分,常為每分鐘70-80次,平均約72次/分。老年人較慢,為55到60次/分。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胎兒每分鐘110—160次,嬰兒每分鐘120-140次,幼兒每分鐘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鐘80-90次。
脈搏 (漢語詞語)
脈搏,拼音mài bó,出自《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