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的讀音 緙絲的意思
緙絲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 緙
- 絲
“緙絲”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kè sī]
- 漢字注音:
- ㄎㄜˋ ㄙ
- 簡繁字形:
- 緙絲
- 是否常用:
- 是
“緙絲”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緙絲 kèsī
[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于絲織品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以細蠶絲為經,色彩豐富的蠶絲作緯,緯絲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也作“刻絲”,最早產生在我國宋代
辭典解釋
緙絲 kè sī ㄎㄜˋ ㄙ 我國特有的一種絲織品。以彩色絲線交錯織成。質地堅韌,色澤鮮艷,花紋圖案有如雕刻。多織成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也作「刻絲」。
網絡解釋
緙絲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緙絲”的單字解釋
【緙】:1.[緙絲](kèsī)2.我國特有的一種絲織手工藝。織時先架好經線,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圖畫或文字的輪廓,然后對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著各種顏色的緯線,斷斷續續地織出圖畫或文字,同時衣料或物品也一起織成。3.用緙絲法織成的衣料或物品。‖也作刻絲。
【絲】:1.蠶吐的像線的東西,是綢緞的原料。2.像絲的東西:粉絲。尼龍絲。3.形容極小,細微:絲毫。一絲不茍。4.市制長度、質量單位。10絲為1毫。
“緙絲”的相關詞語
“緙絲”造句
云錦的誕生應歸功蘇州的緙絲,它實際是蘇州緙絲衍生出來的附屬品。
緙絲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品工藝中的一種,歷來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其工藝水平是一般的絲織品不能比的。
元代緙絲在宋與明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緙織技術上沒有大創新,但內容題材方面有所拓展,為明清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緙絲服飾品是中國傳統絲綢珍品,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如今緙絲服飾品的生存狀況堪憂。
那一種種料子,無論春綢還是緙絲,沒有閱歷是不認識的。
這龍袍用的是江寧織金妝彩,蘇州的緙絲,刺繡,其名貴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吳中展區將靜態的工藝精品,與動態的緙絲、織羅織機、刺繡、硯雕、核雕工藝大師動態表演結合,使得吳中工藝的文化空間得以活態化展示。
4年多前,一件名叫《華封三祝緙絲圖》的緙絲作品才100萬元左右,現在已經飆升至800萬元左右。
陳七穿了件玄色暗紋番西花緙絲直裰,雍容華貴,正帶著他的心腹小廝,快步往外走,似偷偷摸摸要出去。
這次為太平天國博物館復制的十二件緙絲文物,計有大號椅墊套4件、大號椅披2套,共4件、單桌圍1件、炕枕套1件、三聯桌圍1件、炕墊套1件。
* 緙絲的讀音是:kè sī,緙絲的意思:緙絲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基本解釋
緙絲 kèsī
[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于絲織品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以細蠶絲為經,色彩豐富的蠶絲作緯,緯絲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也作“刻絲”,最早產生在我國宋代
辭典解釋
緙絲 kè sī ㄎㄜˋ ㄙ我國特有的一種絲織品。以彩色絲線交錯織成。質地堅韌,色澤鮮艷,花紋圖案有如雕刻。多織成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也作「刻絲」。
緙絲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緙】:1.[緙絲](kèsī)2.我國特有的一種絲織手工藝。織時先架好經線,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圖畫或文字的輪廓,然后對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著各種顏色的緯線,斷斷續續地織出圖畫或文字,同時衣料或物品也一起織成。3.用緙絲法織成的衣料或物品。‖也作刻絲。
【絲】:1.蠶吐的像線的東西,是綢緞的原料。2.像絲的東西:粉絲。尼龍絲。3.形容極小,細微:絲毫。一絲不茍。4.市制長度、質量單位。10絲為1毫。
云錦的誕生應歸功蘇州的緙絲,它實際是蘇州緙絲衍生出來的附屬品。
緙絲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品工藝中的一種,歷來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其工藝水平是一般的絲織品不能比的。
元代緙絲在宋與明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緙織技術上沒有大創新,但內容題材方面有所拓展,為明清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緙絲服飾品是中國傳統絲綢珍品,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如今緙絲服飾品的生存狀況堪憂。
那一種種料子,無論春綢還是緙絲,沒有閱歷是不認識的。
這龍袍用的是江寧織金妝彩,蘇州的緙絲,刺繡,其名貴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吳中展區將靜態的工藝精品,與動態的緙絲、織羅織機、刺繡、硯雕、核雕工藝大師動態表演結合,使得吳中工藝的文化空間得以活態化展示。
4年多前,一件名叫《華封三祝緙絲圖》的緙絲作品才100萬元左右,現在已經飆升至800萬元左右。
陳七穿了件玄色暗紋番西花緙絲直裰,雍容華貴,正帶著他的心腹小廝,快步往外走,似偷偷摸摸要出去。
這次為太平天國博物館復制的十二件緙絲文物,計有大號椅墊套4件、大號椅披2套,共4件、單桌圍1件、炕枕套1件、三聯桌圍1件、炕墊套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