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筵的讀音 經筵的意思
經筵 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 經
- 筵
“經筵”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īng yán]
- 漢字注音:
- ㄐㄧㄥ ㄧㄢˊ
- 簡繁字形:
- 經筵
- 是否常用:
- 否
“經筵”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辭典解釋
經筵 jīng yán ㄐㄧㄥ ㄧㄢˊ 舊日帝王聽講經籍的地方。
《宋史.卷一七.哲宗本紀一》:「開經筵,講魯論,讀三朝寶訓。」
英語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listened to lectures (traditional)?
網絡解釋
經筵
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經筵”的單字解釋
“經筵”的相關詞語
* 經筵的讀音是:jīng yán,經筵的意思:經筵 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基本解釋
1.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辭典解釋
經筵 jīng yán ㄐㄧㄥ ㄧㄢˊ舊日帝王聽講經籍的地方。
《宋史.卷一七.哲宗本紀一》:「開經筵,講魯論,讀三朝寶訓。」
英語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listened to lectures (traditional)?